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侯桂森:扎根山区撑起“致富伞”

2020-12-02 04:56: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扎根山区撑起“致富伞”

——记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得者、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侯桂森

侯桂森在阜平县食用菌产业园研发中心进行菌种研发。河北日报记者 李连成摄

“大棚要多通风,菌棒还要保持湿度……”在河北阜平县食用菌产业核心区新一茬菌棒正值出菇的关键时节,11月24日傍晚,阜平县食用菌专家组组长侯桂森仍在大棚指导菇农生产。菇农张强说:“我现在租两个大棚,每个大棚一年纯收入四五万元。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这得归功于侯老他们提供的保姆式技术服务。”

侯桂森原是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退休后受邀来到阜平领衔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6年时间,他先后把100多项新技术成果应用到阜平。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创立发展新模式、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使食用菌产业覆盖了全县140个行政村,直接带动1.5万户山区群众增收,其中贫困户8620户。食用菌产业现在已成为阜平县脱贫支柱产业。

深山贫困村找到发挥余热的舞台

2013年,侯桂森受邀来到阜平县红草河村讲授香菇种植课。第一次来到这里,对当地种植环境走访调研时,侯桂森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村民穿着破烂的衣服,住着老旧的房子,一年到头人均纯收入才几百元,始终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看着台下乡亲们渴求的眼神,他强烈地感受到,退休后这里就是自己发挥余热的舞台。

祖祖辈辈都是以种粮为生,香菇能不能种成?种出来赔钱咋办?侯桂森刚开始讲课,就被村民们七嘴八舌的质疑声打断了。通过调查,侯桂森对当地种植香菇的优势已心中有底,“咱们这儿昼夜温差大,耕作层浅,适合种香菇。出菇时间正好与南方香菇错开,市场前景错不了。”

建一个简易大棚至少需要3万元,当时对村民来说这无异于天文数字。于是,侯桂森利用关系为村里牵线引进了一家食用菌种植企业,由企业投资建成了8栋大棚。在侯桂森的动员下,几个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承包了大棚。

菌棒如何照管、大棚何时放风、怎样采菇……面对毫无种植经验的村民,侯桂森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两个月后,第一茬香菇出菇喜获丰收,卖了个好价钱,每个大棚平均收入2万多元。看到种香菇能挣钱,第二年,全村大棚数量就发展到了100栋。

红草河村的成功经验能不能在全县推广?2015年,阜平县请侯桂森为全县发展香菇产业进行“把脉”。他牵头组建了食用菌专家组,到外地食用菌主产区、本县栽培基地走访调查,论证了发展香菇产业的可行性;他还组织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构建现代化食用菌产业经营体系的发展目标。阜平县决定把香菇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进行推广。

大规模的产业推广,技术、资金、市场等难题如何解决?侯桂森总结提出了“六位一体、六统一分”运营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引导,龙头企业抓菌棒生产和产品营销,金融部门解决资金瓶颈……六方各有分工共同发挥作用;统一生产菌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销售……实行六个环节的统一,农户专心种香菇就能稳稳当当赚钱。”经过5年发展,阜平县建成了98个园区4610栋大棚,香菇产业覆盖11个乡镇,年产香菇5.5万吨,户均年收益1.7万元。

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在阜平县食用菌产业核心区研发中心,培养皿内的菌种生长情况良好。侯桂森介绍:“目前,我们正在‘嘉鑫6号’的基础上培育更优品种。”

最开始,阜平大范围种植香菇,品种全是从外地引进。这些品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差别很大,管理要点、出菇时间和产量各不相同,让经验丰富的技术员也不知所措。许多大棚第一次出菇量很少,甚至绝产,一些农民纷纷要求退出。

“必须研发出适合当地环境的菌种。”侯桂森带领十多名科研人员,每天扎在实验室里。经过近一年的艰辛努力,终于研发出“嘉鑫6号”。经过几年推广实践,该品种不但出菇量大,优质率也显著提高。

侯桂森就任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长后,与省内外1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科研课题22项,为实现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提供科技支持。

外遮阳布、水帘、微喷加湿……这些装置引起了记者注意。侯桂森详细讲解这些装置的独特功效:遮阳布与水帘为大棚降温,微喷加湿增加菌场湿度、提高产量……“这是我们研发的‘四季棚’,拥有发明专利,也是我们取胜市场的关键技术之一。”侯桂森说。

香菇产业发展初期,棚型不统一,保温效果差,不能周年出菇,不但影响优质菇产出,每年三四月份的香菇生产空档期也白白浪费了。于是,侯桂森决定研发一种既适宜统一推广又能四季生产的新棚型。

历时一年多时间研发改进,新型大棚终于达到了目标要求,并大范围推广。“冷暖棚出菇无缝衔接,填补了香菇生产的空档期,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侯桂森说。

疏蕾技术、立体单面定量出菇技术、菌棒补水后透氧放气配套技术……几年来,侯桂森把100多项新技术成果应用到了阜平县香菇产业发展中。

为实现技术和农户无缝对接,侯桂森带领团队培养引进了170多名技术人员,天天守在园区随时提供技术指导。此外,他还每年定期培训菇农,累计行程10多万公里,开展各类培训班近200次,受训群众达15000多人次,为产业高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把家从城市搬到山区

退休后的侯桂森来到阜平山区后,他的生活也随之改变。

司机刘建村每天与侯桂森形影不离。在他印象里,来到阜平后,侯桂森的生活便没了规律,常常凌晨5时许,侯桂森就起床了,草草吃完早餐就出门,一忙就是一天。即使在晚上,不是接听农民的咨询电话,就是写研究报告。

常年在外,侯桂森在廊坊老家待的时间一年也超不过20天。老伴儿在电话中免不了抱怨,“这么大年纪了还整天到处跑,连命都不要啦。”每次,他都跟老伴儿打哈哈,“等我干不动了,整天在家守着你。”

长期生活不规律,侯桂森的身体出了问题。2017年9月的一天,正在工作的侯桂森因胆结石突然疼痛难忍。术后住院十几天,他迫不及待要出院。“你年纪大,应该再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出院。”医生和亲属反复劝说,也没能阻止他。“香菇产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一刻也耽搁不起。”侯桂森说。

2020年2月底,阜平县正式脱贫摘帽。老伴儿得知消息后高兴地打来电话,“现在你总该回来了吧?”侯桂森却又说,“香菇产业刚取得阶段性胜利,脱贫成果还得继续巩固,这个战场我还不能撤。”老伴儿了解侯桂森的倔脾气,知道怎么劝他也不会回来,干脆自己搬了过来,在阜平安了家。

“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河北省扶贫特殊贡献奖”“李保国式科技扶贫标兵”“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一个个奖牌整齐地陈列在办公室内。“这些奖项是对我工作的肯定,看到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笑脸,再苦再累也值了。”侯桂森动情地说。(河北日报记者 李连成

责任编辑:张永猛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