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老总读报(266)|万里长城,让我们真正走近你

2021-08-16 04:25: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王宁

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太多长城的身影。她,是河北酿造葡萄美酒的商标;她,是河北制造最牛汽车的品牌;她,是河北广播电视台的台标;她,是河北新媒体集团的芳名。截至目前,中国商标网系统中含“长城”的商标多达4431个。居民身份证上,有长城,她是中国的象征;我们的国歌中,有长城,她已成为中国人的灵魂高地。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在众多伟大工程和雄伟古建中,为什么只有万里长城能够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读一读河北日报近期推出的大型全媒体报道《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读》之“长城篇”。我的读后感,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其一,无与伦比的宏大体量和绝美意境,长城配得上我们这个泱泱大国。

东起大海,西至大漠,长城横亘大半个中国,历经了十几个王朝、2600余年时间的营建。经国家文物局认定,中国长城遗迹总长达21196.18公里,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时代国家防御工程。

群山为座、云天为幕,长城把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融为一体,展示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1860年,德国著名考古学家希里曼见到长城时受到极大震撼,赞叹她是“人类双手所曾创造的最奇伟的作品”。

其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延续和融合过程中,长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观察长城,你会发现她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构成农耕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曾几何时,我们误解过长城。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长城一度成了反思传统文化的对象,甚至被认为是农业文明落后保守、闭关锁国的标志。

事实上,大部分时间里,长城并不是戍守封闭的隔离墙,而是民族交融的大舞台。长城有“关”,也有“口”。“关”,保障了中原农耕文明得以长期延续、稳定发展。“口”,则让长城两边的人民在和平环境中商贸往来、交流互通。长城内外是故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漫长的碰撞与融合中逐渐形成。

其三,经历全民族抗战的洗礼,长城真正完成了“民族象征”的身份构建。

1933年春,中国军队在喜峰口﹑古北口等地发起“长城抗战”,成为早期抗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秋,红色摄影先驱沙飞在涞源插箭岭和浮图峪拍摄了《战斗在古长城》《八路军在古长城上欢呼胜利》等一系列经典照片——战士威武挺拔的身影,与远处雄伟蜿蜒的长城相互映衬,鼓舞起一个古老国家抵抗外来侵略的勇气与力量。

从《义勇军进行曲》到《长城谣》,从“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到“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长城都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中国人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从此有了根本升华,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精神象征。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考察时满怀深情地说,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拔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读懂长城未免有些遗憾。希望《大河之北》“长城篇”不仅能吸引你有一天亲自去爬爬长城,还能让你透过长城,看到中华儿女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为追求和平幸福生活、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付出的不懈努力!


总监制:桑献凯、王洪峰

监 制:贾伟、郝彦鹏

策 划:周荣丽

编 导:张晶

文案助理:安人和、李晓宁

摄 像:李东宇

剪 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