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文化周刊·布谷】有暖炉的日子

2022-01-14 09:55:5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张燕峰

隆冬时节,北方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为了取暖,家家户户都要生火炉。火炉在民间早已有之,白居易有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苏轼也曾感喟:“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唐代诗人元稹也写诗说:“密宇深房小火炉,饭香鱼熟近中厨。”因了火炉,北方的人们安然度过了严寒,还给孩子们留下了关于冬天最美好的记忆。

从前,火炉大多是用泥做的。用胶泥盘一个中空的圆柱体,最顶部是一个铁炉盖,炉底是用几根细铁棍按一定的间距焊接在一起,再用一截炉筒子接到火炕里。那时人们穷,买不起煤,大多用枯死的树根、树枝和牛粪做燃料,也有的用葵花和玉米的秸秆。这些燃料燃烧的时间短,需要不断添加,才能保证炉火不灭。泥炉保温性强,只要烧热了,两三个小时家里都暖融融的。

冬天,人们便雇了拖拉机去县城买煤。大同煤,好烧,释放的热量也多。火生着之后,一会儿工夫,煤就熊熊燃烧起来了,炉膛被烧得红彤彤的,映照在人脸上也红扑扑的。这时,寒冷逃之夭夭,屋里温暖如春。

炉火正旺时,人们便架一口铁锅放在炉上炖菜煮饭。能干的女人把土豆、胡萝卜切成块,与猪肉、白菜、粉条放在一起,再加上各种作料,一股脑地放在铁锅里。很快,这些食材就在锅里唱起了歌,“咕咚,咕咚”,伴随着缕缕白气,浓浓的肉香菜香,在空气中氤氲。孩子们早早地候在旁边,贪婪地翕动着小巧的鼻子,完全是陶醉的模样。大人们准备好碗筷,一家人围炉而坐,迎接吃饭那庄严时刻。

北方的冬天,天黑得特别早,夜又格外漫长。大人们会抓几把黄豆和葵花籽放在炉盖上。几分钟后。黄豆就扭动圆滚滚的身子跳起了舞蹈,葵花籽也会像受了惊吓一样跳起来。随着“啪啪”的爆裂声,黄豆裂开了一条缝,葵花籽也张开了嘴。趁热吃上几粒,唇齿留香。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大人们看得心满意足,脸上的笑意,犹如秋天原野上怒放的野菊花。

有火炉的日子,温暖安逸,也闲暇惬意。只要有乡邻来访,男人们总会在火炉上温一壶老酒,再切一盘自家腌的酸白菜,或者吩咐老婆炒一碟花生米,啜一口酒,慢慢品咂。品的不仅是酒,也是生活的酸甜苦辣。聊聊一年的收成,谈谈儿女的读书情况和婚姻嫁娶,眼眸里流淌的是对生活热辣辣的希冀和憧憬。看看炕头的老人和可爱的孩子,心中就有了希望,日子就有了盼头,回头再看看相濡以沫满面风霜的亲人们,心中就生出许多责任和柔情。忽然想起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其中写道:“祥子端起碗来,立在火炉前面,大口地喝着。”看来,权贵也好,车夫也罢,都能感受到火炉燃起的惬意与满足。

近年,再也不用生炉子打炭,火炉自然弃之不用,有的直接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有的在时光斑驳中锈蚀。不知道那些离开土地离开村庄的人们,是否会记起火炉,记起它带来的温暖和欢乐,记起一家人围炉而坐的一幕幕温馨画面。

责任编辑:魏雨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