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走进市场主体|看煤炭大港如何由“黑”变“绿”

2022-03-24 18:10:13 来源:新华社

扫码阅读手机版

在渤海湾西岸河北与山东两省交界处,3月的河北沧州黄骅港乍暖还寒,海风阵阵。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的煤炭码头两侧分别停靠着一艘运煤船,装船机臂架“左右开弓”作业,船头的吃水标尺缓慢沉入水面。行走在港区,处处给人整洁、静谧、有序的感觉,这是绿色大港应有的气质。

这是黄骅港煤炭港区(2021年12月4日摄)。(受访者供图)

向煤尘宣战

人们对煤港的传统印象就是一个字——“脏”,但在黄骅港,集控室的操作员着装如同城市写字楼白领,室外巡检维修人员的工作服、工装靴上难见煤黑;外来客人走一圈,衣服、鞋也不会被污染。可在黄骅港通航初期,也存在煤尘四散现象,职工穿白衬衫上班,下班就变成“灰衬衫”。

煤港可以变绿,也必须变绿!肩负能源保供任务的煤炭大港,实现“绿色化”,要依托“智能化”。接卸工序要革新,堆场扬尘要抑制……一项项技术成果从研发到应用,改变了黄骅港“灰头土脸”的旧模样。

从晋北驶来的运煤专列到达黄骅港煤炭港区后,翻、堆、取、装各作业环节实现全流程远程集控。列车被缓慢推进翻车机房,每4节车厢一组进入巨大的圆拱形装置“怀抱”时,连车厢带车轨在20秒内整体翻转近160度,煤炭被倒进地下料仓,一股强烈的细密水幕喷射而出,将煤尘消灭在萌芽状态。

黄骅港煤炭港区翻车机房的设备正在运行(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骆学峰 摄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负责人董琛介绍说,他们部门有150名职工,但偌大的翻车机房里只有三五名工人在现场维护,所有的操作、监控都在办公楼的集控室完成。

48个高大的储煤水泥筒仓密集矗立,这里的煤炭不见光、不着风,高周转率使煤炭不会积热升温,保证了安全和质量。在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的电子大屏上,3个露天堆场上每一堆煤炭的煤种、温度、堆放量都单独实时显示,当某一堆煤炭的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智能洒水装置会自动喷水给煤堆降温、降尘。

多年来,公司自主研发的翻车机底层精准洒水、皮带清洗装置、曲线溜槽及新式裙板密封、堆场智能补水等全流程抑尘系统,解决了煤炭港区粉尘治理的难题,粉尘监测数据一分钟一更新,港区内外数值相差无几。

做节水文章

走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你会发现这里竟然“藏”着一座“海岸花园”:港机、灯塔、亭台楼阁、湖泊湿地相映成趣。走到湖边,抓一把鱼食抛撒出去,一群锦鲤密集游来,争相抢食。据介绍,煤炭港区“两湖三湿地”内的淡水,既不是海水淡化水,也不是市政管网水,而是港区停靠货轮里的压舱水和污水处理后的中水。

这是黄骅港煤炭港区湿地莲珠园。(受访者供图)

黄骅港地处盐碱滩,这里的淡水资源极其宝贵,节水、造水、巧用水、循环水是永远的课题。

生产保障中心环境管控值班员袁君玲介绍说,货轮里压舱水来自南方江河的淡水。过去,靠港后将压舱水排到海里才能进行装煤作业;现在,通过专用设备收集至水池,再通过管网输送到湖泊湿地,成为港区生产和生态用水。

在生产保障中心环境管控平台显示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用水、污水、压舱水、生态水通过各自管网独立运行,又可转化循环利用。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保障中心的生态环境智能管控平台(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骆学峰 摄

例如降尘产生的污水经过处理后,中水被循环利用,留下的煤泥制成煤饼外销,这一项每年可增加近1000万元效益。目前,黄骅港煤炭港区外购水源仅占不到15%,其余基本自给自足,全年节约1900万元用水成本。

堵尾气漏洞

轰鸣的柴油机噪声、泛着黑烟的尾气、刺鼻的柴油味……过去很长时间,港口最大的尾气排放源是靠泊轮船,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而今天在黄骅港煤炭港区,这些基本听不到、看不到、闻不到了。

据了解,大型船舶在港口装卸作业时,用来发电的辅助燃油发电机是能耗和污染大户。一艘使用3.5%含硫量燃油的中大型船舶,其PM2.5的排放水平与50万辆使用国四油品的货车相当。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会同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从2012年开始在黄骅港煤炭港区实施岸电“上船”,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的靠港船舶接驳岸电后,船上辅机完全停止工作,实现零排放。这样“以电代油”同时带来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艘4.7万吨的货船靠泊一天,辅机工作需要消耗油料3万元,而使用岸电的成本只有1万元。在年吞吐量超2亿吨的黄骅港煤炭港区,2021年具备接驳岸电条件的靠港船舶接驳率约96%,共接驳390艘次。

在黄骅港煤炭港区,一艘靠泊货轮接驳岸电。(受访者供图)

绿色带来发展,绿色也是发展。2021年,黄骅港煤炭港区煤炭装船21495万吨,同比增长5.5%,创开港以来历史新高,连续3年煤炭下水量居中国港口首位,当之无愧地成为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绿色大港。

策划:胡清海

统筹:刘心惠

记者:王民、范世辉、骆学峰

编辑:崇大海

责任编辑:郑晓娟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