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摄影师30年记录城市变迁 留下珍贵“沧州印记”

2022-04-11 09:28: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请回答1988 摄影师30年记录城市变迁 留下珍贵“沧州印记”

鼓楼旧景与现在的鼓楼广场。

沧州南湖、南川楼今昔对比。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沧州市清池大道与解放路交叉口(1989年与2017年的场景)。

62岁的宗增顺至今仍记得1988年一个冬天的周日。那天天儿挺冷,他骑上“二八”自行车,脖子上挂着他攒了好几个月工资买的一台相机,从沧州荷花池对面的鼓楼东营子街平房里骑出来。当他把镜头对准一条胡同时,周围的人们挺纳闷:拍这个干吗?宗增顺笑笑,也没回答。

有可能他自己当时也没想到,他竟然在此后30多年里,一次次将镜头对准沧州这座城市的变迁。时光流逝,城市早已变了模样,而这时,他积累下来的一万多张照片,已成为这座城市珍贵的“城市记忆”。

这座城市 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之所以用30多年的时间坚持做这么一件事,原因不止一个。但究其根本,埋藏在内心最深处最本真的那个答案,应该是宗增顺与这座城市无法分割的水乳交融——他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

宗增顺常说,自己这辈子就和沧州没分开过。老家,在运河边宗家口;生人,在东营子街;鼓楼、东营子一带是他童年、少年成长的地方。许多老沧州人仍记得多年前新华路上那栋消防队训练用的瞭望楼,宗增顺的家,就离那栋小楼不到20米远。小学在新华小学就读,初中和高中在沧州一中就读,工作了是在沧州“东塑”……可以说,他在这座城市里出生、在这座城市里成长、在这里成家立业,他在这里从原先的一头黑发,慢慢变成白发。

小时候宗增顺常到如今维明路位置的“护城河”洗澡,旁边就是城墙。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城墙还很高,长着荆条。那时沧州主城区特别小,现在的繁华地带当时还是荒凉之地。一说到这,宗增顺就连连感叹:“变化太大了,太大了!”

这座城市,就这样成为宗增顺生命的一部分。在他看来,去记录下这座城市的变迁,只是属于他自己的对这座城市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选择以摄影的方式来记录城市

在宗增顺年轻的时候,“照相”是一件对平常人家来说很正式、很隆重的事情。至于相机,更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拥有的,人们要照相,多是去照相馆。

可宗增顺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街上的一次活动,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记得,当时有位摄影师(后来也都熟识了),拿着一台相机(后来他知道那是一台“海鸥”双反相机),很奇怪的是,这位摄影师不像照相馆里的师傅那样让人坐直了正对镜头,而是蹲下身子往上拍(后来宗增顺知道那是仰拍)。

就是因为这一次“邂逅”,让宗增顺迷上了摄影。1987年,他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开始攒钱,为的就是能买台相机。攒了好几个月,最后花210多块钱,买了一台“虎丘”135相机,还一狠心买了两个胶卷。

回家看说明书,给家人照,给邻居照,给同事照,宗增顺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摄影之路”。与此同时展开的,还有他的学习之路。跟电视上学,当时有档讲摄影的讲座,“不吃饭我也盯住了看”;跟摄影类的报纸杂志学,那时见到那些书报,简直可以用“喜出望外”来形容;跟身边的老师们学,他也陆续因为这份热爱而结识了沧州越来越多的摄影师……

在这期间,因为工作关系,宗增顺频频到北京、济南等大城市出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时大城市里已是日新月异,几乎就像变魔术一般,出来一座立交桥、修了一条新马路,这些画面深深地震撼了宗增顺。他由此想到,自己的家乡,那座叫“沧州”的小城,应该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这样的城市巨变。

于是,一个念头在宗增顺的脑海里扎下了根:拿起相机,留下这座城市的面貌,记录下这座城市一路发展变迁的历程!

30余年时光记录沧州城市变迁

1988年那个冬天的周日,宗增顺开始了自己拍摄沧州城市面貌、记录沧州城市变迁的道路。他当时也没想到,这条路,自己竟然一走就是30多年,一直到今天,他仍在坚持拍摄。

年轻时,宗增顺做得最久的工作,是财务。2007年下岗后自己靠一家小超市维持生活。他就是沧州城里普通的一名市民,这也意味着他要为自己的这份热爱与坚持,付出更多的努力。

刚开始拍摄的时候,连胶卷都是他不得不考虑的“成本”。为了节省成本,他自学暗房冲洗技术,其实哪是什么“暗房”啊,就是等到了晚上,他在自己家里围一个空间出来。没有红灯泡,他拿红纸裹在家用的灯泡上。就这样,竟然也顺利完成了一项项冲洗任务。

那时每周只休息一天。只要天气允许,宗增顺就骑上自行车围着沧州城转,市场街、四合街、车站、南湖、南川楼、运河两岸……这座城市里留下他的足迹和清脆的摁动快门的声音。

这样拍了几年后,宗增顺又不满足了,他想着“占领”制高点,让自己的摄影作品更具广度与穿透力。那时没有航拍,只能靠最笨的办法——爬楼。

于是,从1990年开始,宗增顺几乎爬遍了他所能爬上去的楼顶。为了拍南湖,他找到一处居民楼,可不知道哪个单元里有通楼顶的天窗,他只好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爬。最惊险的一次是在一座大厦楼顶的一处平台,视野特别好,可就是周围没有栏杆,站在上面腿肚子发软,他只好趴下来拍……

还有许多正在建设的楼房,他也想尽办法爬上去,只为从更宏观的视角,更多地记录下沧州城市发展变迁的一幅幅画面。从一片片房顶上铺着油毡、压着砖头的老旧平房,一条条狭窄的胡同,到一片片正在改造的棚户区,再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宽阔的新马路……30多年的时光,被宗增顺“压缩”在了一幅幅这样的摄影作品里。

请回答1988: 这份记录仍在继续

这些年来,胶片相机宗增顺换了有十来台,数码相机也换了有四五台,都被他小心地珍藏着,作为自己这些年来拍摄之路的见证者。同时,他也积累了一万多张照片,这些照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显珍贵。

当这些照片铺陈开来,好像一条时间的河流“哗哗”流动起来。那个平日里人们司空见惯的沧州,突然间有了厚重的沧桑。那些从1988年开始留下的画面,如同一帧帧电影底片,在人们的脑海里“动”了起来。站在当下的沧州,好像有一个声音穿透时空界限,向已走远的1988年发出呼唤。

最近这些年,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记录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性。宗增顺这30余年积累下的“财富”,成为一座城市共同的“城市记忆”。起码以后要是有年轻人纳闷“原先沧州是什么样子”,那也多多少少可以通过他的照片,找到一部分答案。

而这份记录仍在继续。现在,宗增顺仍在拍正在改造提升的大运河,正在建设的园博园。他还玩起了视频,让自己的记录又多了另外一种形式。自己这份当年的热爱,已经因为多年的坚持而成为一种责任。他踩下的脚印和拍下的照片,正是他对自己这些年来那些不为人知的那些付出与汗水,所作出的最好的回答。(燕都融媒体记者 李家伟)

责任编辑:高小茹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