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马兰的女儿——邓小岚

2022-04-27 04:47: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3月21日,邓小岚走了。

79年前她出生在炮火纷飞的阜平县宜家庄;79年后,她倒在了父辈工作过的阜平县马兰村。

1997年、2003年,邓小岚两次回到阜平寻访父辈工作生活过的地方。2004年起,她回到保定阜平县马兰村,决心在这里做点什么。这一干,就是18年。

2022年2月,她带着阜平44名孩子先后登上了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舞台,打开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一扇门。她也改变了马兰村。

4月8日,邓小岚被追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个人”,26日,她被追授“燕赵楷模”称号。

“从这儿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忘记家”

邓小岚毕业于清华大学,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

如果了解了邓小岚和她父辈的一生,就知道了她为什么要在退休后回到阜平、回到马兰。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曾担任《晋察冀日报》的主任兼总编辑,她的母亲也曾在这份报纸工作。

在炮火纷飞的年代,这张深藏在阜平深山里的报纸,向边区军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报道军民抗战的消息,顽强存活了10年。

阜平县马兰村是《晋察冀日报》十年游击办报岁月中,驻扎次数最多、累计驻扎时间最长的村。

马兰的乡亲捐地、捐木头,出工出力帮报社建印刷厂,为保护报社,19名村民惨遭日军杀害。反“扫荡”中,还有7位同志长眠在马兰村山崖下。

1943年年底,邓小岚的母亲丁一岚在反“扫荡”转移行至宜家庄时生下邓小岚,后又因报社工作繁忙,将邓小岚托付给阜平县麻棚村村长陈守元一家。

直到1945年,晋察冀日报社的工作人员在张家口市创建了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丁一岚担任播音科长,生活相对稳定,陈守元夫妇才用毛驴驮着2岁的邓小岚,将她送回到邓拓夫妇身边。

邓小岚曾说:“阜平老乡保护过我的父母、养大了我,从这儿长大的孩子怎么会忘记家?”

母亲丁一岚送给邓小岚一枚刻有“马兰后人”的图章,让她永远记着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

邓小岚也确实这么做的。

2003年清明节,邓小岚陪同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的老同志回到马兰,为1943年反“扫荡”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扫墓,并在“马兰惨案”发生60周年时为19位死难的乡亲竖立纪念碑。她曾带着记者去看那块她亲自设计的墓碑,并轻念着上面每一个名字,她曾说:“我想让乡亲们知道,从那儿走过的部队没有忘记他们,在那儿长大的孩子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我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穿着虎头鞋的44名阜平孩子用希腊语演唱了《奥林匹克颂》,惊艳了世界。

为了这一天,邓小岚努力了18年。

广为人知的故事是,2003年,邓小岚回阜平马兰村扫墓,偶遇到了村里的一群小学生,她和孩子们交流,让他们唱首歌。邓小岚提示了好几个经典的儿童歌曲,如《小燕子》《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甚至连少先队队歌都问到了,孩子们依旧茫然摇头。

邓小岚曾说:“虽然知道这里地处深山,属贫困地区,但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还是令我很震惊,当时我的心里特别凄凉,说不出的难受。”

而邓小岚记得,1997年,她和妹妹回马兰寻访时,村里的老乡听说是北京来的邓小岚,当街叫出了她的小名。

这两幕在邓小岚心中交替翻滚,她下定决心,“我要为这里做些什么。”

她在北京筹集资金,为孩子们一趟趟背回来手风琴、小提琴等这些山村不常见的乐器,又手把手教孩子们驾驭这些乐器,教孩子们唱歌,给村里建月亮舞台。

马兰村留守儿童多,过去,在山里疯跑一度是孩子们唯一的娱乐,现在,他们有了其他选择。

音乐,成了马兰儿童和外面世界沟通交流的窗口,也打开了山里孩子通往未来的一扇门。

2006年,邓小岚带着孩子们成立马兰小乐队。2008年,邓小岚自费带孩子们到北京看天安门。2010年8月,马兰小乐队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2011年6月,参加了“红歌嘹亮唱响中国”演唱会,还参加过河北、北京电视台节目录制等……

18年间,马兰的孩子有人考入大学,学习和音乐有关的专业,也有人毕业从事和音乐有关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音乐,长出了翅膀,可能是自信,可能是梦想,拓展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获取了一种宝贵的力量。

“我所能做的很有限,但我尽力而为”

在她18年往返北京和阜平的坚持中,马兰变了。

2004年,61岁的邓小岚号召兄弟姐妹捐款4万元,把马兰村4间破烂的小学教室翻盖成7间新校舍。

2015年,在马兰村小旁的山坡上,邓小岚自筹资金、亲自设计建造了三层“音乐城堡”——月亮舞台。

村民席金海说:“邓老师掏自己的口袋办的这些事儿,让村里人看到,日子原来还能这么过。”

邓小岚刚到马兰村时,没法洗澡,她就建议村里盖新房时留出淋浴的地方,慢慢地,村民都开始装太阳能热水器。

她发现村里的旱厕不卫生不方便,提倡盖新房时隔出卫生间,使用抽水马桶。看见谁家要盖房子,她就拿着亲手画的示意图,过去动员:“你弄个水冲厕所吧,我补你200块钱。”2019年,马兰21个自然村555户居民,从山上搬进了易地扶贫安置小区。村民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厕所。

邓小岚宣传垃圾集中焚烧。小学门口有一个水沟,孩子们习惯把垃圾从院里往外一扔,垃圾在沟里堆成堆。邓小岚就在校门口盖了一个垃圾池。

邓小岚是村民的“医疗总顾问”,村民大病到北京医治,都是她去联络医院。患病村民的特效药长期难寻,她无偿为其从北京买药长达9年。

她还是村里的“法律顾问”,多次聘请律师,为马兰村外出务工人员维权。

她到阜平县和保定市呼吁,让公路修进马兰。

……

一点一滴,一桩一件,马兰就这样变了。

或许,还有人疑惑,邓小岚的执着来自哪呢?

邓小岚曾说:“父亲和母亲的青春都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在生活方面,那当然是他们一生中最困难最艰苦的一段日子,但在精神方面,那又是他们一生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段时光,因为他们在那时候把生死置之度外,对党对人民作出的贡献最多。我所能做的很有限,但我尽力而为。”(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