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一个家,两个人,一片林海,24年守候……

2022-05-18 12:35:35 来源:长城新媒体

扫码阅读手机版

草燃是白烟,树燃是黑烟;

白天15分钟一次、

夜间1小时一次的瞭望,

确保塞罕坝24年零火灾。

林二代刘军夫妇,

鸿案相庄数十载,

守护青山绿水,

守住金山银山。

日前

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

向全社会公开发布

2022年“最美家庭”先进事迹,

来自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的

“林二代”刘军、王娟夫妇

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

柴米油盐间,细数着平凡的日子;

这又是一个特殊的家庭,

两人化作“林海的眼睛”,

用坚守铸造着绿色屏障,

数十年守护青山绿水、

守护金山银山。

在塞罕坝115万亩森林深处,

耸立着9座望海楼,

它们分布在林场不同位置的

海拔最高处,

被称作“林海的眼睛”。

由于远离人烟、条件艰苦,

望海楼瞭望员以夫妻档居多,

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

“夫妻望海楼”。

刘军、王娟夫妇就是其中一对。

从防火检查站护林员到瞭望员,

前后24年,

他们战胜孤寂艰难的生活环境,

和林场的地面巡护、视频监控、

探火雷达等一起,

时刻守望着塞罕坝的安全。

“知道不好干
但总得有人干

在塞罕坝林场

海拔1800多米的山梁顶部,

有个地方名为“交道口”,

两条公路在此交会,

向东是河北省承德市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姜家店乡,

向西是塞罕坝林场,

向北是内蒙古克什克腾旗,

向南是塞罕坝林场阴河分场。

因地处要冲,

防火检查站在此设立,

检查过往车辆,

提醒来往行人。

早期防火检查站

只有三间平房、一根木杆,

方圆十里不见人烟。

一人驻守怕危险,

两人驻守闹矛盾,

1998年,

塞罕坝林场决定在此

设立夫妻检查站。

那年,

已经在林场防火队

工作6年的刘军26岁。

“我也在检查站轮驻过,

知道不好干,

但总得有人干。”

在林场领导为选人为难之际,

刘军主动请缨,

和妻子王娟一起驻守检查站。

为了省水
爱美的王娟十天半月不洗一次头

检查站工作十分枯燥,

过往车辆和行人都要仔细检查

有无打火机、火柴等,

再三叮嘱“千万别用明火”。

因仔细耗时长,

刘军没少受埋怨甚至挨骂,

但他时刻提醒自己,

“一切为了林子,久了就习惯了”。

当时检查站没有水井,

吃水就靠刘军到山涧里挑。

1998年冬,雪大路滑,

刘军挑水返回时摔了个脸朝地,

水桶滚下山沟。

他坐在雪地上号啕大哭。

回到站里,

妻子见他浑身泥泞和血痕,

眼泪唰就下来了。

从那天起,为了省水,

爱美的王娟十天半月洗一次头,

夫妻俩冬天靠吃化雪水度日。

来年开春,

夫妻俩咬咬牙买了头毛驴驮水。

日子枯燥寂寞,
连糊棚的报纸刘军都读了许多遍

检查站工作全年无休,

没电视、收音机,更没手机,

只有一部不能私用的工作电话。

日子枯燥寂寞,

连糊棚的报纸刘军都读了许多遍。

孩子被送到姥姥家,

留下几张照片夫妻俩翻了又翻,

怕磨坏就藏在信封里,

想得厉害才拿出来看看。

生病住院那几天,

总算有人能说说话了

检查站林深路远,最怕生病。

1999年冬的一天,天降大雪,

午后王娟觉得肚子阵阵绞痛,

怕丈夫担心,

她一直强忍着。

后半夜王娟疼得冒汗,

刘军察觉到出事了。

“王娟得急病了,大雪封山,

快救救她吧。”

刘军抄起电话

向塞罕坝林场北曼甸分场求救。

姜家店乡卫生院医生判断是

急性阑尾炎。

坡陡路滑,救护车上不去,

林场调来推土机铲雪,

乡里唯一一辆越野车紧随推土机

一步步赶往检查站,

不到20公里的路

走了一个多小时。

如今回想起医生的话

刘军心里还发怵,

当时乡卫生院条件差,

再晚半小时,

能否保命都难说。

王娟却说,住院那几天,

是在检查站几年里最轻松的时光,

“总算有人能说说话了”。

2003年,

随着检查站扩建和交通条件改善,

交道口不再设夫妻检查站,

刘军转为一名护林员。

2008年,

林场小光顶子山望海楼夫妇退休,

急需新人顶上。

林场领导找到刘军夫妇,

他们把女儿送到寄宿学校,

一头扎进望海楼,

一守又是十几年。

“有时睡觉梦到哪儿着火了,
身体突然一颤就急醒了

王娟没想到的是,

刚到望海楼的生活,

比在检查站还艰难。

距离最近的乡20公里
下山一趟,往返有时需要四五个小时
望海楼在远离人烟的高山山顶
不仅居住条件简陋
生活上更面临着各种难题
首先是吃水难
2015年之前
望海楼上的吃水
都是由消防车从山下送到山上
再用简易的水窖储水
一车水吃一年
后来林场改为按春秋两个防火期
各送水一次
一次变两次
即使这样
两口子也不敢放开了用水
洗菜拖地都是用山上化的雪水
除了吃水
用电也是问题
刚上山的时候
望海楼里靠点蜡烛照明
后来
林场设法在楼顶
安装了桌面大小的一块太阳能板
望海楼里才通上了电
但豆大的灯光
只能持续三四个小时
很多个夜晚
他们都在黑暗中度过
解决了吃水、用电问题
摆在夫妻俩面前的
还有出行难题
从小光顶子山望海楼
到最近的姜家店乡
有20公里
全是难走的砂石路
平常
刘军每隔10天会骑摩托下山一趟
采购生活用品和耐储存的蔬菜
往返最快也要两个多小时
慢的时候则需要四五个小时
林场也会不定期
为他们送来补给品
但是遇到下雪天
山高路滑
林场的补给只能送到梁下
夫妻俩再从梁下
一点点往山上背
开始两人还吵吵架
后来连架都吵不起来了
生活条件恶劣还不算什么,
单调、孤独、寂寞,
更加考验人。
望海楼最初没有电视和报纸,
火情报告电话
是他们与外面世界的
唯一“连接”。
借助这部电话,
他们与林场防火指挥部保持联系,
或者几个望海楼之间互相问候、
通报情况。
不分白天黑夜,
夫妻俩常年待在山上,
有时十天半月也见不到一个人。
刚上小光顶子山望海楼时,
两个人有时还吵吵架,
后来,连架都吵不起来了,
彼此学会了宽容,
一同对抗寂寞。
由于常年驻守望海楼,
亲戚间的婚丧嫁娶,
朋友间的聚会往来,
也和他们绝缘了。
年轻时的王娟爱说爱笑,
爱逛街、串门,
如今偶尔下山,
走到人群中去,
更多的是沉默,
女儿都说她在山上待得变“傻”了。
无数次瞭望
练就“千里眼”和“活地图”

如今这些困难已成往事,

塞罕坝所有望海楼条件

大大改善,

吃水、用电、上网都不成问题。

与生活条件一同提高的,

还有夫妻俩的工作经验。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单调机械的火情瞭望工作,

成就了刘军

“千里眼”和“活地图”的绝活,

沟沟岔岔、林相河流

都了如指掌。

辖区哪里是火险高发区,

哪里是瞭望死角,

他都掌握得一清二楚。

夫妻俩还琢磨总结出一套

鉴定经验:

草燃烧是白烟,树燃烧是黑烟,

雾起来发散没“根”,

树草燃烧有“根”……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

凝结着三代塞罕坝人的心血,

特别是在防火期,

瞭望员每天神经紧绷。

“有时睡觉梦到哪儿着火了,

可就是打不出去电话,

身体突然一颤就给急醒了。”王娟说。

2018年,

夫妻俩由小光顶子山望海楼

调往现在的月亮山望海楼。

这里是塞罕坝林场攻坚造林区,

树苗都是在土层瘠薄、岩石裸露的

阳坡上栽植成活的。

“刚来时小树苗才半尺高,

现在都已经一米多高了。”

现年51岁的刘军是塞罕坝的“林二代”,

他期盼着这片幼林

早日成为一片新林海。

最长时
他们有近两年没见到女儿

因工作需要,

刘军夫妇唯一的女儿一出生

就被送到了500公里外的姥姥家。

10岁时,

孩子才被接回到围场上小学,

而且是寄宿制学校。

学校假期正是防火紧要期,

孩子只能待在学校或到亲戚家暂住。

刘军夫妇最长的一次两年没下山。

女儿从没当面抱怨过,

但直到独自去外地读大学后,

在一次视频聊天中,

当王娟试探着问她:

“你一个人在外地,想家吗?”

“不想。”

她沉吟了一会儿说。

“为什么不想?”

王娟问。

“从小你们就没有管过我,

我想你们干啥?”

女儿反问。

那一刻,

夫妇俩再也抑制不住满心的

思念和愧疚,

泪如雨下。

如今,

女儿大学毕业在围场找了工作,

有一年中秋节

还到望海楼与他们共同度过,

一家人其乐融融。

“在望海楼里孤独寂寞时,

难免想起孩子和老人,

心里就很难受,忍不住想哭,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其他望海楼里的同事、

其他岗位上的同事也和我们一样,

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这是我们该做好的本职工作。”

说到这里,

这位略显木讷的中年汉子

重回坚定。

不知不觉间,

塞罕坝林海愈加苍翠,

夫妇俩鬓边却青丝悄然换白发。

“林海”深处有人家,
这个“家”让人温暖、感动,
也让人勇敢、坚定。
刘军家庭获评“最美”,
美在不忘初心——
从防火检查站护林员到瞭望员,
一切为了林子,
把青春融入林海、
把忠诚融入家庭,
这份赤诚让人敬畏;
美在艰苦奋斗——
经历过零下数十摄氏度的严寒,
承受过“感觉能把人刮走”的狂风,
忍受过与子女常年分离的煎熬,
这份坚守让人泪目
……
刘军家庭的美,
是忠诚的美、奋斗的美、
温情的美,
这种永不褪色的美丽
与“河的源头、云的故乡、
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交相辉映,
给塞罕坝机械林场
增加了别样的韵味。

责任编辑:郑晓娟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