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十年·见证 | 生态建设者:2017,雄安在召唤

2022-06-16 06:29: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彭旭更。宋倩倩供图

【阅读提示】

2017年4月1日,一则重大消息正式对外公布——“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此消息如平地一声春雷,举世瞩目。

这一年,在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召唤之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带着“画笔”和热情,从五湖四海汇聚而来。这其中,以彭旭更为代表的“生态铁军”,从植树造林、白洋淀治理起笔,为雄安打上了“蓝绿交织”的生态底色。

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栽树场面火热。河北日报资料片

1

“没赶上深圳、浦东,绝不能再错过雄安”

巨大的螺旋绞刀头探入淀底,将黑色淤泥切割、搅动、打散……安新县白洋淀生态清淤工程现场,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总经理彭旭更正关注着绞吸船作业。

“淤泥清走之后,我们要实施自然修复,栽种穗花狐尾藻、轮叶黑藻、竹叶眼子菜等沉水植物,同时增殖放流螺蛳、湖蚌和底栖性鱼类,逐渐恢复生态。”一双粗糙的大手,沾满泥土的裤管,黝黑的脸上爬满皱纹,49岁的彭旭更语速缓慢却充满自信,让人感觉像个沉稳又傲娇的“建筑工人”。

但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2017年之前,他是中交天津航道局设计院的院长,国内顶尖的疏浚工程和水环境治理专家之一。天津港建设、曹妃甸填海、南海岛礁建设、港珠澳大桥项目……他参与过众多国家级大项目。

2017年4月,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刚刚公布,作为工程领域专家,彭旭更被组织选派到雄安,成为雄安新区第一批建设者。

“那时候什么都不明确,连具体负责什么工作都没问,接到任务就来了。”彭旭更回忆起当时的想法,“党和国家需要我到哪里,咱就去哪里。”

谈到奔赴雄安的心路历程,彭旭更给记者讲起一段往事,当年他还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上的时候,一个外国专家问他,为什么你们中国人总能创造各种世界奇迹?

彭旭更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认为关键有两条,一是集中力量办国家大事的体制,二是上下一心无问西东的奉献精神。

如同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东,设立雄安新区,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吸引着无数希望建功立业的人们。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彭旭更说,“没赶上深圳、浦东,这次绝不能再错过雄安。”

彭旭更带领的雄安集团生态公司因“战斗力强”“专啃硬骨头”被称为“生态铁军”。

他们中,有的是入党30多年的老党员、原单位的技术骨干,放弃了原单位的职务和待遇,受组织派遣,带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来到雄安;有的当年还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带着创业激情,抛开大城市诱人的工作环境奔赴雄安,从一片庄稼地里开始全新的事业。

今年50岁的侯永清是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安全总监,是生态公司所有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环保、防疫方面的“大管家”。2017年来到雄安新区之前,他已经是中铁建区域副总指挥,在大型央企里拥有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前景,一切顺风顺水。

“到雄安新区去,是和平年代党员建功立业的最好机会。”2017年,组织部门向各大央企“要人”支援雄安新区建设时,侯永清毫不犹豫从天津来到了雄安。

有人因时代责任而来,有人则为了寻找更大的舞台而来。

2017年8月31日,雄安新区迎来首次公开招聘:中国雄安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面向全国公开招聘23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应聘者来自全国27个省份,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应聘者居多,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者占绝大多数。

雄安集团水务公司副总经理柯雄峰老家在湖北黄冈,1983年出生,在武汉读的大学,“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曾经跟着导师在深圳实习过,天津滨海新区设立那一年,我从深圳去的天津。我是一路追着‘新区’走的。”

“年轻人干事创业,就得找新区这样的舞台。”柯雄峰说,2017年8月,已经在滨海新区工作了8年的他听到了雄安新区招聘的消息,毅然跑去面试。

“有挑战性、有开创性、有成就感的事业最吸引人。”柯雄峰举例,作为从事水务工作的人来说,会对水务管理“从源头到龙头”的体制创新格外向往。在一般的城市,机制和利益藩篱不容易打破,但在雄安新区,这种改革创新的环境就非常宽松。

对于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石其旺来说,雄安新区简直是他职业生涯中可遇不可求的机遇。2017年9月,石其旺也离开了供职的央企从北京来到雄安,跟着彭旭更等人一起种起了树。

“我们在这里实践全新的‘近自然林’的造林理念。”石其旺从进入雄安集团开始,一直从事植树造林工作,从选树种到苗木运输,从挖坑植树到后期养护,所有环节都参与。在他看来,与传统城市造林不同,“千年秀林”着眼长远,探索在平原地区大面积建设异龄、复层、混交样式的近自然林,这在我国尚属首例。

雄安新区白洋淀旅游码头。 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2

用全新理念种下“千年秀林”

建设,规划先行;动工,生态先行。

彭旭更的专业本来更侧重水环境治理,可是初到雄安时,由于各项规划尚未完全细化,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竟然是——种树。

从2017年秋季开始,雄安新区启动了以建立城市森林为目标的“千年秀林”工程。

先植绿、后建城,植树造林对新区来说意义重大。由于是新区的第一个建设项目,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与传统的城市造林不同,新区的“千年秀林”以近自然林为主。“近自然的核心要义是森林培育接近自然,优于自然,通过人为的合理恰当干预,加速森林的发育进程。”彭旭更回忆,他和同事们虽然在工程组织方面都很有经验,但对于采取新理念种树却并不精通,大家只能从头开始学起。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要求,雄安集团组织编制了《雄安新区造林工作手册》,对工程组织指挥、合作用地、招投标,苗木选择、采挖、包装、卸运、种植、浇灌及后期管护等各环节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

2017年11月13日9时38分,位于雄县雄州镇南辛立庄村温白公路西侧的9号地块合作造林一区5号标段,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工程栽下第一棵树,新区建设平原地区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由此拉开大幕。

侯永清还清楚地记得五年前种下第一棵树时的细节:油松,标准要求每个土堰的内直径约为1.2米,深度约为25厘米,宽度约为30厘米。每棵树踩实、扶直、对准后,再拿尺子测量土堰的深度。

即便对老工程人侯永清来说,“千年秀林”工程也属于难啃的“硬骨头”。

首先,新理念需要一步步接纳。

和千年大计相辅相成的,“千年秀林”造林理念突出“五新”:理念新,在城市发展中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机制新,按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合作方式,以企业与农户或集体间多要素多方式合作,使群众获得稳定的长期收益;模式新,坚持因地制宜,通过多种经营、多元发展、多业并举、多轮驱动的方式,让群众实现融入城镇化、务工产业化、合作股权化、收入多元化的目标;技术新,建设“千年秀林”,打造全冠种植、异龄复层混交的近自然森林;环境新,干群一心,创建新区良性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新区发展成果。

其次,新技术需要一点点学习。

石其旺说,“千年秀林”的一大特色是同步建立森林大数据系统,每棵树都有“身份证”。

高度2.1米、地径5.8厘米……一扫油松上的二维码,这棵树的情况一目了然。据了解,每棵树都在苗圃选材时就登记了二维码,这也是每棵树的专属“身份证”,扫描后能详细了解到苗木的来源、树种、规格、产地等情况。

为种好“千年秀林”,雄安集团组织开发了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在大数据系统中,每棵树都有自己的身份档案,树木在出苗圃时登记二维码,即拥有了专属“身份证”。系统里集成了每棵苗木的树种、规格、产地、种植位置、生长信息、管护情况等,既可以加强过程管理,也便于后期管护。

而对于彭旭更来说,“千年秀林”工程最大的挑战是工作量。

9号地块一区总面积约1万亩,涉及雄县雄州镇、容城县平王乡两个乡镇8个村,造林完成后将成为城市组团之间的重要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空间共享区。

2017年底,省政府又给新区下达了十万亩造林任务,面对十倍速的任务增量,彭旭更和同事们更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千年大计面前没有一时得失,国家大事面前没有个人荣辱,不把苗木栽植任务完成,我就把自己栽到地里去。”最艰难的时候,彭旭更跟大伙儿喊出一句“狠话”,同事们被他战士般昂扬的斗志感染。从那天起,全员横下一条心、吃住在工地、奋战在现场,不分昼夜、不知疲惫,最终超额完成春季造林任务。

2019年1月16日,彭旭更作为千年秀林建设者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见到总书记的那一刻,同事们注意到,这位大放狠话的硬汉也忍不住湿了眼眶。

时至今日,绿树成荫,40多万亩“千年秀林”已在新区大地上优美铺展、茁壮生长。

3

他们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其实最煎熬的是刚到雄安那几个月,每个人心里都很焦急。”回忆起五年前初到雄安新区时的感受,一向沉稳冷静的彭旭更最深的感触竟然是“焦急”。

自2017年4月1日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外界瞩目。

可是到雄安的前几个月,这里没有人们想象中大规模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没有迅速崛起的高楼大厦,更没有一线城市的热闹与繁华。

许多工作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每一步都是在为这座未来之城夯实根基,也是新区成长壮大最原始的细胞。

对于雄安新区建设的快与慢,身处其中的建设者们感受更为深刻。平静如水之下,彭旭更和同事们深知外界对雄安新区加快建设的急切期盼。

“我们其实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彭旭更说。

2017年4月1日当晚,容城县奥威路100号,一座灰色高楼。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和筹备工作委员会几十名工作人员连夜进驻这里。临时党委和筹委会已接管了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人事、党务、社会稳定等工作,开始行使规划、建设、国土等管理事权,正在昼夜不舍、有条不紊开展各项工作。

万事看开头,起步定后程。彭旭更和同事们虽然着急,但要做的第一步,是先要让新区上下把握好“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定位,磨刀不误砍柴工,组织造林专业人员来讲“千年秀林”的技术和安全培训课。

这些课程内容从造林技术培训讲到施工现场安全基础知识,从全年造林计划讲到合作造林的百姓收益。老师讲得清楚,百姓听得明白,在一问一答中,雄安蓝绿交织的生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千年秀林”的施工进度也开始快速提升。

抽空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柯雄峰已经在一处分洪道工程现场连续工作了三天,几乎一直没怎么合眼。等待记者到来的一眨眼工夫,他就靠在椅子上睡着了。

记者的到来打断了这短暂的瞌睡。柯雄峰身子一弹,从椅子上蹦起来,径直跑到身后的文件柜里拿出几幅项目示意图——刚从睡梦中被惊醒,他竟下意识地把我们当成了项目单位的访客。

“看到没,这套动作熟练得都让人心疼。”办公室里的同事苦笑着说。

柯雄峰在他的团队里也算是出了名的“狠人”:新盖房分洪道工程,全长30公里,他几乎每天都要转上一遍;每晚9:30分开个调度会,凌晨4点还在供水管廊里抢险维修……

但他有个人尽皆知的软肋,就是不敢接女儿的电话。

小女儿刚上二年级,正是粘人的时候,有时候会用奶奶的手机给爸爸打电话。柯雄峰要么忙得没时间接,要么根本不敢接。

“觉得亏欠孩子……”柯雄峰翻出手机里的微信聊天记录,眼睛更红了,“将来总有一天,我会带孩子来看看我们亲手建设的雄安,告诉她,就是雄安新区通过南水北调引用了来自我们家乡的长江水。告诉她一条江水连着两个家,这是多么的奇妙和美好。”(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张润芳、郭东 通讯员宋倩倩)

我的2022

彭旭更: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2022年,我们进一步亲历着一座现代化新城的拔地而起。

以“一张白纸”为起点的雄安,如今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城市风貌逐步提升,启动区、容东片区、容西片区、雄东片区等重点片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正在全力加快实现“显雏形、出形象”。

去年年初,雄安新区立足把握新发展阶段和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锚定“显雏形、出形象”目标任务,提出了“五新”目标,即“形成新形象、建设新功能、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持续加力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重大项目和重点片区建设按下“快进键”,加快推动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见效。这也为我们“生态铁军”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从开始谋划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先植绿、后建城,“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近些年,郊野公园、悦容公园等一批公园已经建成,“千年秀林”、中央绿谷等正在持续建设,都市人向往的田园城市风光和生活正在雄安新区成为现实。

保护好森林宝库,重点是提高智慧防灾灭灾能力,提高森林火灾预防监测科技含量。目前,新区规划建设部门正在开展河北雄安新区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将在新区原有90个防火视频监控点位基础上,新增防火视频点位,升级部分现有视频监控系统,购置扑火物资等,逐步完善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设备,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考察中,总书记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新区设立以来,通过引黄入冀、南水北调以及上游王快水库等,每年为白洋淀补水3亿至4亿立方米。短短几年治理,流入白洋淀的3条河流都“摘帽”了劣Ⅴ类水质。2017年前,白洋淀水质为劣Ⅴ类至Ⅴ类重污染,此后每年上一个台阶。2021年,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有水入淀河流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标准,为1988年恢复蓄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水面面积扩大至277平方公里。

最近我们正在对白洋淀综合治理四期工程进行安排。今年,雄安新区将继续深化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加强淀中村、淀边村环境整治和旅游污染防治,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加快“无废城市”试点,抓好“千年秀林”建设,积极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口述/彭旭更整理/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