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太行风|山乡逐梦

2022-06-17 06:06:1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承德围场拐步楼村驻村干部与村民交流。

巍巍太行,山河雄伟;悠悠华夏,大美燕山。

在乡村振兴这曲动人乐章中,一茬又一茬驻村党员干部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誓言,带领百姓追寻和吟唱着心中的山水田园梦。

这些曾为实现山乡巨变而战斗在一线的党员干部,用赤胆忠心和实际行动,在燕赵大地上绘出壮丽画卷,值得我们书写记录,为时代讴歌。

拐步楼村党群服务中心。

“沉下心,扑下身,把帮扶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这是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乡拐步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冯国芳在一篇日志中写下的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共产党员对脱贫攻坚心怀的理想,对乡村振兴不懈的追求。

拐步楼村,这个通俗又形象的地名,地处围场的一个山脊里,道路曲折,拐之又拐。河北省文旅厅冯国芳和同事高扬、金兰一行刚到拐步楼村时,工作组就住在村委会,吃水要拎着水桶到大街上去提,产生的生活废水,也是人工提到很远处的沟渠里倒掉。平房,东西屋,中间隔着不宽的走廊,每个人居住的小屋既是卧室也兼办公室。

他们刚来不到一个月,就对村里所有的人家都走访了几遍,做到对各家的情况了如指掌。期间,宣讲党的政策,还得根据每家每户不同情况制定帮扶方案。

一个寒冬腊月的半夜,在村里走访了一整天的冯国芳和高扬刚忙完手头的工作睡下,电话铃声骤然响起。一个急切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我爸我妈可能是煤气中毒了,快不行了,你们快来吧!”

是王亚东老人家里出了情况!

两人快速穿好衣服,分头打电话联系三义永乡卫生院和时任拐步楼村党支部书记叶广林。一刻也不敢耽搁,他们像两名救火队员,开车赶到王亚东家。

这个家他们不陌生,踏门槛的次数已经数不清,赶到现场得知,一家人都因烧煤炉导致煤烟中毒。老两口生命垂危,住在另一间屋的儿媳,离煤炉稍远,中毒轻些。也多亏了她打通外村大姑姐的手机,这才发现险情。

七十多岁的王亚东,一生能干要强,年轻时娶的媳妇双目失明,育有三女一儿,三个女儿都嫁到了外村,日子过得一般。儿子娶的媳妇智力略有缺陷,也有了一个女儿,才十岁,小姑娘叫王俊杰。这个晚上,本在乡里上学的女孩因住校躲过了一劫。前几年,王亚东的儿子突发心脏病去世。这让日子本就过得不容易的五口之家,更显凋零。王亚东还患有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眼盲的老伴每天摸索着给一家人做饭,炊帚掉锅里和饭一起煮着吃是常事。驻村工作组刚来不久,金兰和高扬得知这家的情况后,就在大学同学群里进行过募捐,捐款有国内的,还有海外的,还有一个北京的同学,在自身也患了重症的情况下,依然拿出钱,帮助这个家庭。

寒夜里,冯国芳和高扬把老人屋里的炉子和炕灶断开,掏炉灰,一趟趟地倒,开窗通风,封灶,里里外外一趟一趟跑……

大家一直守着,输上液的王亚东天快亮时慢慢苏醒。睁开眼的老人用力握住冯国芳的手,眼里闪着泪花。千言万语,全在那深深的相握中。

经过紧急救治,家里的三人渐渐安睡,冯国芳他们才离去。

康复后的王亚东对冯国芳说:“工作组不但帮我们脱了贫,还救了我们的命!”

后来,我采访冯国芳时,他说,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就是要因人因户施策。必须把党的好政策,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比如王亚东老人家,我们针对他家的特殊情况,给他家申请了低保金、养老保险金、代缴医保、残疾补贴、慢性病报销等,还安排了公益岗,干些力所能及的活。王亚东家小孙女上学,享受两免一补,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工作组刚开始摸排时,也有村民有意见,他们怕我们偏袒,但时间长了,看我们能把一碗水端平,所有条件都摆到桌面上,一条条精准对标,逐项落实,没有一点含糊。最后所有的村民都心服口服。”冯国芳说。

这一点,从叶广林那里也得到了印证。他说,开始时,村委也观望,不着急。可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看到冯书记他们是真抓实干,下大力气。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家撇家舍业大老远跑到这里是为了啥呀!全村没一户是人家的亲戚,可人家把大家伙的事全放在心上。有好多事都不是他们工作分内的事,可管可不管,可是冯书记硬是愿意操心。2018年入户走访时,他了解到高金龙之子高云海在河北工业大学读书,没有享受“三免一助”。当时就向高金龙夫妇讲解了教育扶贫政策、办理程序,老夫妇不懂,冯国芳就直接加了高云海的微信,一步步指导写申请,走程序。没过多久,高云海顺利拿到了相关补助,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工作组碰到王亚东家、高金龙家这样的事,没有袖手旁观,而是不辞辛苦、不惜体力精力,把村民所有疾苦都放在心上。这是对乡村工作的最大贡献。”叶广林说。

山脊下的拐步楼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拐步楼村叶建明的浪子回头,就是文化育人的结果。

在拐步楼村驻村三年多,冯国芳及其队友,经受了很多脱贫工作之外的考验。帮扶农民,助力乡村,不仅仅是一场硬仗,还是一场耐心的比拼,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

在拐步楼村村委会的走廊上,曾出现过这样一幕:走廊最窄的地方,一个丈八的汉子仰躺在地上,脚乱蹬,手乱抓,任谁也别想打此处过。他嘴里喷着酒气,眼睛瞪得血红,扬言,想过去,踩着他的身体走。

再看这样的镜头:也是拐步楼村的村委会,平房的最里间屋子,是冯国芳他们刚来不久建起的图书室,那是在河北省文旅厅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筹建而成的。这天,冯国芳正在院里思谋工作,见到一个瘦高,腿跛,脸上有疤痕的男人,手里捧着《周恩来的奉献》《梁启超的青少年时代》《历史常识》等书籍。光看这书,就觉得此人品位不俗。冯国芳不由刮目,他心中记住了此人。

其实,地上躺着的那位和怀里抱着书的,是同一个人。

他叫叶建明。

曾经的叶建明嗜酒,借着酒胆儿来村委会撒酒疯。还摸过一把剪刀,照着自己的胳膊就扎……一夫躺地,万夫莫开。这样的场景让村委会的人避之不及。这招是叶建明多年混社会的“王炸”。就是这样一个鸡不叨狗不咬,亲戚嫌弃,派出所也懒得管的赖汉子,让全村的干部都发愁。

后来,一位村干部趴到叶建明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躺在地上的人像是撒了一场癔症,一骨碌爬起来,走了。

那人究竟说了什么呢,让这个狂躁的人瞬间恢复了理智。

让我们从头说起。

叶建明少年丧父,母亲改嫁,少年时期他是个肢体健硕、五官俊朗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后来因为家庭的失管,他和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偷摸拐骗。腿上的二级伤残,脸上的疤,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回来吧,现在每个村都有城里来的驻村干部,这几年发展得特别快。”这是拐步楼村王玉芝给儿子叶建明打电话时说的话,她想念浪迹外地的儿子。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整齐的梯田,村里建起了卫生室、图书室,也通了自来水。还修建了公厕,像城里一样方便……”刚回来的叶建明,被这巨大的变化感动了。工作组不但给他建好了新房,办理了伤残补助,还发放了低保金,这让他的生活一下子安定下来。一颗流浪了多年的心暖和了。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叶建明的恶习又犯了。有时他躺到马路上拦车要钱,有时喝了酒跑到村委会闹一闹。母亲离得远,没法管教他。报警,派出所也拿他没办法。改造一个身上有恶习的人,虽然不是扶贫工作分内事,可冯国芳还是开始思索,怎么能让他浪子回头。在和叶广林聊家常时,冯国芳打听叶建明有什么爱好。叶广林告诉他,这小子好的时候爱读点书——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冯国芳想起来了,曾经来村委会借阅过人物传记的那个人不就是他吗?冯国芳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开锁的“钥匙”!

在后来的闲聊中,冯国芳从叶建明嘴里,知道了那一次“借阅”的相遇,不单是冯国芳对他有了印象,他跟冯国芳也结下了知遇之缘。因为多年的江湖浪迹,叶建明的心里塞满了石头。可是那天,冯国芳看他抱着几本书,目光是欣赏的,夸赞的,同时叮嘱他按时借还。他说他得到了从未有过的鼓励。

所以,他来村部撒疯那天,那个村干部趴到他耳边说:你今天这么闹,对不起冯书记。今天来的都是冯书记他们厅里的人,人家是来帮咱们的,为咱们好,你却来耍酒疯,多给冯书记丢人!几句话像特效药,叶建明收场了。

现在,走进叶建明家,屋里厨具摆放整齐,电视家具齐全。工作组特意给他配备了电脑、书桌、书橱和创作书籍等。冯国芳还多次当起了他的电脑老师,手把手教他拼音打字。当叶建明看到自己也能在电脑上打出一串串的字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前喜欢动不动就躺到地上撒泼,现在成了埋头电脑前读书、写作,有了精神追求的文艺青年。这个巨大的转变,凝聚了冯国芳和工作组成员多少心血啊!叶建明家的墙上挂着一幅“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书法作品——这句话也成了叶建明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拐步楼村的危房改造了,环境治理了,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规模。人们的物质生活安稳了,冯国芳和高扬他们又开始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九九重阳节,开展“崇德向善、孝老爱亲”活动。每个营子都有文化广场,农闲时组织舞蹈队,丰富的文化活动促进了乡风的转变,以前赌博的村民也找到了新的娱乐方式。大家精神生活充实了,幸福感、获得感也有了。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正满怀信心,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一百年天翻地覆,九万里风鹏正举。让我们和人民一道前进!”这是冯国芳在他的工作总结中的一段话,不难看出,他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高远之志和拳拳之心。

这些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干部,牢记使命,心怀理想,将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卷铺展在燕赵大地。

如今的拐步楼村,因为小红谷种植,光伏电站建成使用,及公益专岗、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政策兜底等,村民村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几年来,拐步楼村完成危房改造和老旧房屋改造183户,5个自然营子全部吃上了自来水;医疗扶贫、教育扶贫政策全面落实;村卫生室得以启用,村民一般疾病不用出村;高低压电网改造全部完成;178名低保人员、12名五保户、72名残疾人享受政策兜底;设置各类公益岗175个,实现了建卡户就近就业;户厕改造239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49盏、巷道硬化1175米、整修危险路坝9处、整修老碾房2座、修建储粪池4个,美化墙体1050平方米,绿化荒山及村落1469亩。2020年10月,全村所有贫困户顺利脱贫出列。伴着党中央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一批批驻村党员干部们再次披甲出发。

四天三晚的塞外采访,我们被一次次感动着。以冯国芳为代表的广大驻村干部们,不但有一颗颗坚韧的心灵,还有踏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勇气。像他们这样扎实努力的党员干部,在各个工作组不胜枚举。

至今,省文旅厅的驻村党员干部都记得副厅长翟玉虎为他们送行时,深情吟诵的那首诗:

“山一程,水一程,队员情愈浓,扶贫攻坚任务重,何惧路不平。风一程,雪一程,尽付笑谈中,牢记使命在心中,砥砺向前行。你一声,我一声,乡亲喜相迎,众志成城齐努力,但愿早成功。”

这是何等豪情,何等温情。这些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干部,牢记使命,心怀理想,将一幅幅动人的山水画卷铺展在燕赵大地。承德围场的拐步楼村、庙子沟村、红葫芦村、老虎沟门村……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河北省广大党员干部如前浪后浪,汇聚成磅礴的力量。脱贫攻坚打下的基础像基石和梁柱,让参加乡村振兴工作的同志们再接再厉,不断前行。其中包括90后巾帼英雄林楠,追随丈夫马海峰一起工作的王春华在条件艰苦的老虎沟门村为工作组做后勤保障。在这场接力赛中,还有那么多默默耕耘的同志,杨瑞杰、安伯华、刘毅、刘洪启、单云……

乡村振兴战略,这场伟大的长跑接力赛,广大党员干部们无论是哪一棒,都跑得坚实、努力。河北省政府授予的先进荣誉,是大家工作的明证,也是奔跑的方向。有很多像冯国芳一样的扶贫干部,正用实际行动砥砺奋斗,续写时代新篇章。(曹明霞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