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新中国电子科技教育的摇篮

2022-06-30 06:14: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阅读提示】

它是一所诞生在石家庄鹿泉区小村庄里的电讯工程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我党我军办学规模最大的无线电通信工程技术学校,被誉为培养“千里眼”“顺风耳”的摇篮。

它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它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先的重点院校,在电子科技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在党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探寻我党我军电子科技教育的河北印记。

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在石家庄市鹿泉区符家庄旧址。

解放区规模最大的电讯学校

1948年春,解放战争顺利推进,战线不断拉长,为服务战争和战争胜利后的新中国建设,我党我军急需精通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工程人员,创办一所培养电讯工程人才的学校,成为当时的急务。

194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华北电专”),校址选在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大李庄、符家庄、郑家庄、杜家庄和张家庄一带。

当时,石家庄已经解放,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合并为华北解放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1948年5月12日,华北电专正式建校。由后来的开国中将、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我军通讯工作的开山鼻祖”的王诤担任校长兼政委。学校设立9个专业,共有学员1700多人,是解放区规模最大的电讯学校。

这所解放区规模最大的电讯学校,由3所学校和2支队伍合并而成——中央军委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晋冀鲁豫军区通讯学校、中央军委三局电讯队、中央军委三局延安气象队。

这3所学校和2支队伍是我党我军在对敌斗争中陆续组建的重要通讯兵力量。

中央军委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前身是红军时期的中央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

在红军反围剿和白区地下工作的斗争实践中,我党逐步认识到无线电通讯的重要性。1930年,我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以半部电台起家,并于1931年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央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王诤为校长。这所学校是我党我军第一所无线电通讯学校。

1936年1月,中央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迁至延安,改名为中央军委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学校在1948年合并前,已向战场输送了1000多名无线电技术人员,这些通讯兵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是以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为班底组建起来的。在1948年迁至获鹿前,校址在保定曲阳。

晋察冀军区无线电训练大队规模较小,主要培养报务员。1947年3月,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在大队基础上,成立晋察冀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除培养报务员外,还正式培养大、中专电讯工程技术人员。

为此,学校增设了两年半学制的工程班,学生入学文化程度相当于高中,毕业学员去电讯设备制造厂、广播电台、电话局;还增设了学制两年的机务班,学生入学文化程度相当于初中,毕业学员能维修当时我军所用的15W电台电源设备等;还有学制一年的电话班,毕业学员能装置维修电话单机和交换机,能架设线路及排除故障等。

晋冀鲁豫军区通讯学校成立于1945年12月,在1948年4月迁至获鹿前,在邯郸武安百官村办学。

学校在武安的两年半,是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其间,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500多名报务员,保证了军队通讯工作的需要。该校的干部和教师,后来也成为华北电专的重要管理和教学力量。

中央军委三局电讯队,原驻地在平山县西黄泥村。

电讯队的教师,是曾在山西晋绥军区通讯学校任教的中央军队三局电讯技术人员。中央军委三局,是党中央、中央军委专门负责保障全军通讯联络的领导机关。

电讯队的学生,一部分来自晋绥军区通讯学校,是经过初步培训的,约四五十人,一部分是电讯队从山西转移到河北后招收的新生,约七八十人。

除了上述以电讯工程为主的教学机构,参与组建华北电专的,还有一支主攻气象研究的队伍——中央军委三局延安气象队。

延安气象队从延安赶到获鹿时,已经是1948年8月18日。负责人张乃召和6名队员赶着牲口,带着福丁式水银气压表(英寸制)、空盒气压表、手持风速表、手摇干湿球湿度表等一大批气象教学器材,到华北电专报到。

就这样,来自延安、曲阳、武安、平山的3所学校、2支队伍的师生齐聚获鹿,在华北电专开启我党我军规模最大的电讯工程集中教学学习。


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二大队学员毕业合照。

着重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华北电专设有校部和三个大队,校部和一大队驻大李庄,二大队和三大队驻符家庄、郑家庄、杜家庄和张家庄。

三个大队有专业划分。一大队负责培训无线电工程和无线电机修人员,二、三两个大队负责培训无线电报务人员。

由于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低于要求,学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实物教学,非常重视实验和实习,着重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以机务班培养机务员为例,培养目标是学员毕业后要具备独立检修小型无线电收发报机的能力。因此,教学中除了讲授电学和无线电原理,还要尽可能地进行示教和实际演示,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当时,无线电器材还比较紧缺,为了能更大程度采用实物教学,学校主管部门给学校争取了很多从前线缴获的电讯器材。

除了理论课外,还有电工焊接和修配实验课,锻炼学员的动手能力,如练习使用火烙铁,手工绕制高频线圈、高频扼流圈等。

毕业前,在学完大部分理论课后,学校还安排学生到华北军区通联处工艺训练班(阳泉兴隆工厂)实习了3个月,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装配、调试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

学员们还要学习钣金工、钳工和焊接工。为了理论联系实际,学校会让学生制作一些生活学习用品,如油灯、菜盆、铅笔盒等,进一步理解材料学和力学的常识。

陆空通讯班的主要教员是国民党驾机起义人员,他们大都是国民党空军通讯学校陆空班毕业,文化水平较高,会英语,懂气象,基本按国民党空军通讯学校陆空班学的教学内容授课。

陆空通讯是学习重点,主要包括通讯种类、通讯联系区分及方法、空中报务员应准备的工作、起飞后的联络、无线电定向、无线电着陆实施、遇险通讯等。

当时,学校有一位教授英文和中文莫尔斯电码收发报的教员朱贻先,她技术熟练,发报速度快,每分钟达150码。在她的指导下,学生们经过刻苦学习,中英文收发报速度都可达到每分钟120码,并初步学会了同一时刻将信息双向传输的双工通讯。

气象课程内容,学校按初级气象专业人员的要求,设天气常识、天气预报知识、地面气象观测和气象仪器等几门课,有理论,有实际操作。

气象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是张乃召等教师编写、刻蜡纸油印的,观测记录簿是学生们用16开的毛边纸刻板印刷的。除了气象理论,教师还带领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习,使用的气象仪器全部是从延安带来的,由于教学仪器很紧缺,师生们使用操作仪器时特别小心。

学校每天上午上课,下午实习和实验。这使得很多学生受到了比较系统的实操训练,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用见习就能独立工作。

当时的学生对电讯工程知识的渴望,对学成本领去前线战斗的迫切,都写进了“华北电专”的校歌中。

“我们生在艰苦伟大的时代,为着大众的生存解放,要牺牲一切,斗争到底,今天我们的战斗任务是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战斗的学习和生活,政治要坚定,技术要精明,体格要健康,锻炼成革命的技术人员。我们要努力,我们要努力,一分一秒都不能放松。努力、努力完成教育的计划;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

在艰苦环境中培养人才

战争年代,物资紧缺,供应困难。华北电专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要克服诸多的困难。

首先一点就是简陋的校舍环境。

学校校舍都是借用的民房。说是集中办学,其实教室分在多处。一处在家祖庙,一处在教堂,还有一处在村民高颂华家。

学校伙房在村民高爱成家南院。当时的伙食,主食以小米为主,副食也只有瓜菜之类,经常喝倭瓜汤。

西头街高兰科家院里有一棵大槐树,槐树上挂着一口大钟,每天早晨,学生们听到钟声,排队到家祖庙院里集合。

学校的教室、课桌,只能自己动手制作。师生们和泥托坯,砌成一个个台子,高的就是课桌,矮的就是凳子。学习必需的文具如纸张、铅笔等来源也很缺乏,就千方百计地节约使用,或者找代用品。没有纸张,就到集市上买旧账本代替。铅笔短得手都捉不住了,就用废纸卷个筒子套上接长了再用。学生们的书包是用旧纸折的纸夹,四边折起中间再折一次,与现在的卷宗相似。

学校的生活不仅艰苦,而且管理严格。学生每天早晨跑步出操,星期一会操,白天上课学习,晚上点名后自习,时间安排很紧。学员们既是学生又是军人,相互见面要敬礼,去见队长进门要喊报告。

为了躲避空袭,山洞也是学校的临时教室。

1948年9月上旬,国民党飞机每天来轰炸华北军政大学。华北电专与华北军政大学是近邻,也就天天躲避空袭。

9月13日、14日,国民党空军先后出动多架轰炸机、驱逐机,轰炸华北军政大学校部所在地南新城(距符家庄只有二三里)。由于敌机频繁轰炸,师生们不得不搬到距符家庄4公里外山中的山洞里上课。

1948年10月28日,前线传来国民党要以10个师的兵力偷袭石家庄获鹿县一线的消息,师生立即行动,将轻便的教学器材连夜装上火车运往山西阳泉,笨重的教学物资运往山洞隐藏。部分师生向南转移,连夜行军,最终停驻在赞皇山区继续组织学习,并架设电台开展实习。由于我军严密部署,国民党偷袭企图以失败告终,不久师生们又回到获鹿继续学习。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华北电专在艰苦的环境中持续为我党我军培养并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电讯工程技术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它逐步发展成为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先的重点院校,在电子科技高等教育史上谱写了辉煌篇章。

1949年3月31日,华北电专迁至张家口,扩建为中央军委工程学校,学校于1949年11月27日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主席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中央军委工程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第一所正规化建设的军事工程技术院校。学校的使命也由为战争培养急需电讯工程人才,转向为军队正规化建设输送技术人才。

1951年后,全国高校开始院系调整。1952年5月19日,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电讯系并入学校,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1958年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8月迁往西安。1959年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因地处西安,简称“西军电”。是年,毛泽东主席再次为学院题词“艰苦朴素”。

1966年4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奉中央军委统一部署集体转制成为普通高校,更名为西北电讯工程学院。1988年,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成为全国重点院校之一。(杨宏伟)

(本版图片均由刘会军提供)


责任编辑:李亚萍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