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在纵览看见自己丨嘴上喊着“躺平”的青年,真的躺平了吗?

2022-09-06 09:52: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新闻提示】

当“内卷”一词席卷舆论,年轻人迅速造出新词作出抵抗,一时“躺平”甚嚣尘上,成为继“后浪”一词后,当代年轻人往自己身上贴的又一个新标签。

青年“躺平”的姿态虽各有不同,但无外乎就是一种“低欲望”的状态,不再鸡血沸腾,不再渴求成功,这些年轻人选择走向边缘,超脱于加班、升职、挣钱、买房的主流路径之外,用自己的方式消解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规训。

然而,“躺平青年”真的“躺平”了吗?看似是妥协、放弃的他们,或许是在“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躺平”的背后并不是真的不奋斗,这只是他们对现状和压力的一种表达,是多元社会发展之下的一种选择,他们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引导,他们的奋斗精神并不亚于任何一代。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杨佳薇 李春炜

“躺平青年”的“另类生活”

最近,“躺平青年”一词火了,张超(化名)给自己“对号入座”,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独”,这已经成了一种社会现象,甚至被拿出来讨论了。

不到40岁的张超也曾是时尚达人,每个周末都会逛逛宜家,手机一两年就要换一部新的,永远走在潮流前线。可如今,他拿的是一部很多年前的手机,电池已经不行了,充电宝需要随时“备战”,提示内存“超标”的信息不时响起,这时,他就要手动删除。

“前几年的一次投资,让我的积蓄顷刻清零,这些年工作的积累都在里面了。”再说起这个话题,张超似乎在聊别人家的事,可是,这一年,恰是张超生活的“转折点”,当事情发生的那一刻,似乎所有欲望都“躺平”了,他过起深居简出的生活。“会突然觉得之前的奋斗、应酬、积极向上都没有意义,一朝回到解放前。”

这几年,张超基本上是“两点一线”,很少出门,甚至很少开车,不再应酬,不再像以前一样时刻鸡血沸腾,取而代之的是每天记账,每次要买东西之前都会问自己:这是生活必需品吗?久而久之,欲望降低了,日子照常过,对房子、车子也没有什么奢望,一日三餐因陋就简,对名牌、奢侈品没有什么需求,只要自己不背上债务就行。“这样的日子反而让我收获了安全感。”

在张超看来,自己目前的状态正接近于时下正火的“躺平青年”,欲望在降低,不再追求别人眼中的成功,开始享受当下,学会了安于现状,这是一种自我疗伤,也是一种对于生活的妥协。

和张超“受伤”后的躺平有所不同,2月份辞职的90后乔桑很享受自己现在的生活:看书、瑜伽、健身,然后“流浪”……她并不在意自己被贴上了“躺平”的标签,在她看来,无非就是选择过好当下,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已。

从2月下旬起,“提前退休”的乔桑开始了“流浪”之旅。从贵州,到云南,如今正在西藏享受纯净的天空。和以往上班休假游玩的“奢侈”截然不同,这一路,她会寻找合适的义工从而节省吃住费用,她会早起坐绿皮车只因车票比下午的便宜,即使睡觉的地方只是一张硬板床也无不可……“如果花光了所有的积蓄,那就再另辟蹊径去谋生,享受的是自洽的快乐。”

乔桑的经历在她分享到网络平台后“发酵”,一度让她成为“新闻人物”。“其实我觉得没什么可说的,哪一代年轻人没有一个自己特殊的标签呢?”乔桑说,虽然辞去一份在别人眼里看起来相当体面的工作并不容易,但遵从自己内心的“自由”更重要,而这绝不是逃避,而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在世界上。

即使在旅途中,乔桑也保持着自律的生活节奏:每天早起,坚持读书、思考以及分享。“只能说,以前的我一直向外求,现在的我更多地向内看,会更关注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心理需求。”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分析,这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可能确有一些“后浪”借“躺平”之名堂而皇之地懒散摸鱼、游手好闲;但对更多年轻人来说,“躺平”只是一种用于解压的自我调侃,“躺平”的背后并不是年轻人不懂奋斗、不愿奋斗,而是很多人对自我的重新认知,或许也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态度。

无独有偶,今年3月,考研落榜的王芳芳决定先留在山西老家工作,她在老家找了一份月薪1300元的工作,和乔桑一样,她在快手上用短视频记录下来:上班出外景时,和网友分享第一次接触拍摄的雀跃;周末买完冰棍的回家路上,她把镜头对准小镇的夕阳……

和大部分顶着压力、一心想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不同,王芳芳似乎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却在这条“非主流”的路上用乐观和自在获得了网友们的认同,有人从她的生活态度里,找到慰藉和勇气。也有人停下来反思,在不断循环的竞争中,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我觉得不管在哪里,主要还是看工作适不适合,喜不喜欢。”一直以来,王芳芳认为:随遇而安,尽力就好。如果有机会去其他城市,也很乐于尝试。“没有必要局限自己,一定要在大城市或留在家里。不确定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关注当下吧,未来发生了我们再去应对它。”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谁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要奋斗?看似另类的生活,或许,只是选择的方式不同罢了。

“躺平”背后的多元镜像

1997年出生的王志(化名)去年辞职后,也一直“躺”在家中,他的状态成了父母的一块心病。

王志的成长多少有一些“坎坷”,别人高中读了三年,他却读了四年,大学毕业时考研,又是名落孙山,找工作时更是处处碰壁,“我性格很内向,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更不会说客套话,可是我学的是营销专业,靠嘴吃饭,有时真的觉得是入错了行。”

好不容易,父母托朋友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一再叮嘱他,在单位里表现得主动些,但他却觉得那是“假”的、“虚伪”的。“我的工作是客服,每天见到最多的是人,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也是人。”勉强工作了几个月,他实在撑不下去了,又回到了家里。

“我现在没有准备好,等我想明白了,我会再出发。”王志这样跟父母说,而他不敢说的是,从求学到工作,他清楚地看到自己并不是那个自带“学霸”光环、骨子里散发灵气的人,所以条条道路都磕磕绊绊,已经让他有些灰心了,“找工作的激烈程度已经有些超过我的想象,我有时就想,自由自在,挣的钱够自己生活就好,没必要活得那么累。”

王志的感受也是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感受,这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2022年更是首次突破1000万。好岗位的增长速度不及每年毕业生的增量。

“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青年人觉得通过奋斗实现成功的几率‘变低了’,他们陷入了高房价、高教育投入、高医疗费、低收入、低福利、低社会地位等困境中,不免受到挫败情绪的侵扰,觉得既然成功太遥远,那么干脆‘躺平’算了。”张丽说,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工作生活节奏加快让部分青年陷入竞争式发展焦虑,青年感受到内卷越来越严重,马不停蹄地追赶超,闲暇时间被压缩,难免产生“厌倦内卷式躺平”;而在无节制地加班和晋升天花板之下,青年对阶层流动趋缓产生焦虑,又会产生“碌碌无为式躺平”;如今,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速趋缓,社会节奏变慢,就业岗位减少,很多青年面临短暂性失业或无业可就,生活面临一系列保障缺失,又会产生“暂时性被动式躺平”。不过,张丽也认为,其实更多年轻人只是说说而已,他们以这些流行词自侃,只是用以降低理想中的高期待,从而缓解无法实现的内心焦虑。官方的调研中也验证了这一点:“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青年口头语中的这种‘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我其实也没有爸妈想的那么严重,我当然不会啃老,我只是希望通过总结,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王志正在想要不要接着考研,毕竟,相比不太适合自己的营销专业,或许,换一个出口,换一条路径,才是出路,“我其实大学想学的是历史,但是太冷门了,父母不同意,我现在想考考历史系的研究生,考古发掘其实是我的爱好。”

准备想好了再出发的还有张超。作为一名普通的打工人,面对家庭账户瞬间被掏空的情形,“躺平”的极简生活其实是张超目前唯一能做的事,是他身处低谷时的一种选择,也是他需要蓄积力量去改变的一种状态。

“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在张丽看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给年轻人带来了所谓“内卷”的压力,“躺平”是青年人对个体发展的一种自觉的思考和反思。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发出声音的年轻人实际上对自己所承受的压力、社会的变革、周遭的环境作出了一定的分析,并对自我发展方向有了相应的规划和思考。

“躺平”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另一方面,“躺平”似乎也是社会高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此,在各地“穷游”的乔桑感触颇深,“不能不说,现代社会发展的便利才能让我真正过上想过的生活。”乔桑说,辞职之后她一直想“行万里路”,但也曾担心安全、生活费等等问题,而互联网的发展让距离不再是问题,让选择不再是难题。

“我可以在几个平台上比较、选择想去的城市里有没有合适的义工,因为义工包吃包住、工作时间短,还可以换不同城市体验生活。”乔桑说,这是她的父辈们所不能想象的“流浪”方式。

互联网的进步,也让“退休”的乔桑在各个社交平台分享日常的时候,有了流量、广告等收入。在一条乔桑月度总结收入和支出的视频下方,一位网友赞道:“做自己喜欢的,分享自己的那些日常,遇到了与自己共鸣的群体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让自己可以更安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持续输出对大众有价值的东西。能够蹚出一条新路,难能可贵,这是时代赋予的美好。”

“躺平”还需支持和指引

“躺平青年”其实是思想更独立的一代,他们更喜欢追求自由,95后又比90后更看重自由、独立的精神,而00后更甚,反过来,这些“躺平青年”的父母,却仍局限于老一辈的教育模式,并不能满足当代孩子的发展需求。

95后李凡(化名)也从网上刷到过乔桑和王芳芳的视频,觉得再认同不过了,“只是选择不同”。还在北京坚守的李凡至今未婚,干着喜欢的摄影,北京的小家里有三只“价格不菲”的小猫,“撸猫”是她工作之外的生活日常。然而,李凡常常被认为“过得不好”。李凡的父亲经商,母亲是公务员,家里有一定的积累,大学时远赴澳大利亚留学,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骄傲”,“他们总觉得我如今的生活是‘躺平’了,我只有走上和他们一样的生活轨迹,才是完满。”

然而,从小就不缺物质的李凡,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不再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我想通过我自己的努力,选择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总体来说,我爸妈还好,没有太反对。”但李凡能从父母期盼的眼神和欲言又止的话语中读懂父母的担忧,她没有办法立刻让父母认同她的选择,但是她非常感恩父母的理解,也正是有了这种理解,李凡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一线城市过得很好,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我现在不仅仅做摄影,还在做自媒体,我相信有一天,我的父母一定会看到我不一样的成功。”

而从工作狂到真的退休躺平,乔桑要感谢的也是父母,她曾在一条视频中剖析:为是否辞职纠结半年,或许,没有家庭,单身才敢做这么幼稚的决定,而更多的是家人的包容、社会的理解促使她最终从工作8年的高薪单位辞职。“我是瞒着父母辞职的,我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分享视频,随后父母的电话就来了……”当她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到家,没想到面对的却是父母的理解和包容,这让她特别感动。

张丽分析说,“躺平”的青年其实非常渴望得到社会、亲朋好友的认可,但每个人对于下一代的青年都会有一些不同想法,70后也曾认为80后非主流,但事隔多年后,80后早已成为“中流砥柱”。当下每一个青年都渴望社会的包容性能够更强一点,因此,对于“躺平”等流行语完全不必过度渲染,而是要辩证看待:好逸恶劳式躺平、被迫无奈式躺平、转变态度式躺平、厌倦内卷式躺平等表征与内涵并不相同,如果有人真把“躺平”当作人生哲学,就要及时拉一把,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找症结,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仍然“躺”在家的王志如今渴望的就是这样的支持,他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是为了避免和父母一次次的争吵,“他们总说我不工作,不奋斗,不恋爱,‘躺’得心安理得,他俩都快急死了!”王志觉得自己目前其实需要别人给予指引:如何来做职业和未来规划?如何解决理想和面包这样的难题?

对此,张丽就表示,“躺平”等流行语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年轻人急难愁盼的社会问题,这需要进行政策引导和积极价值观的培育,要构建青年友好型社会,提升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能力,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倡导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合法劳动权益等。同时,树立基层各行业的青年榜样,建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多元文化引领青年树立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的积极价值观。青年们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和思想困惑时,能用更加清醒的头脑去辨别真伪、解疑释惑,从而踏实求学、增进技艺,用自己所学文化知识和技术去创造美好人生。

“如果能让每一个人都能专注自己的爱好,实现个人价值,其实每个年轻人都能开辟出一片天地。”回头来看,乔桑觉得自己像重新活了一遍,感觉之前在写字楼朝九晚六开会的日子,已经是上辈子的事情。

工作的11年时间里,乔桑拿着上万的月薪,却没有自己的时间,在家也是办公状态,“有时候出去和闺蜜们小聚,大家正聊着天,我也会把电脑掏出来工作。”压力之下,日益增强的购物欲,成了她排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如今,“不消费”的日子持续,她对赚钱的意义、生活的价值有了更多的思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一种引领,在乔桑分享辞职心得的短视频下方,网友们的留言充满“温度”:“辞职本质并不能换来真正的舒适和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构建稳定而强大的自己,只有找到自己的节奏和确定的人才能真正脱离外相和形式,不被外相所扰,不被时间支配,能够使自己安定平和自然地临在于任何外相中,这才是真正的人性自由。”

不过,截至目前,乔桑仍给自己的“躺平”定义为“归零实验”,她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做一个主动去寻找意义的人,而不是被社会赋予意义的人,最终找到心之所向。

而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亦离不开每一个年轻人的个人奋斗。

张丽说,引导“躺平青年”,社会要倡导敢于担当、勇于奋斗的青年精神,给予青年可担当、能担当的平台和机会,让青年有信心、有勇气、有希望去大胆作为,争做新时代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建设者。

责任编辑:赵少甫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