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乡村底色作家白庆国:微甜,足够我们一生幸福

2022-10-10 06:59: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白庆国,“真”把生活过成了诗(分离(11382565)-20221010064458.jp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李健敏 见习记者边义婷、张超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一样平凡一样努力生活。纵览新闻既有视野和担当,带你行走天下,也如友如伴,倾听和传达朴实无华的心声。喜怒哀乐人生百态,柴米油盐滚滚红尘,在这里,最普通的经历也可以成为故事,帮助心灵冲破孤岛,共振共鸣。

愿你我,在纵览看见自己,看见最真实美好的生活。

“我们的企望到微甜为止/微甜,足够我们一生幸福/玉米秸秆——微甜/红薯——微甜/南瓜——微甜/西红柿——甜中还带着酸/如果抓一把麦粒细细咀嚼/也是微甜的/……由此延伸,一家人/平安就是微甜/吉祥也是微甜/我们谁也不敢奢望甜或更甜。”这首蕴含朴素人生哲理,流露着艰辛、温暖与幸福的诗曾拨动许多人的心弦。

近日,这首诗的作者白庆国又为读者带来一部力作散文集《乡村底色》。

白庆国,何许人也?

9月29日,在正定某小区,诗人、作家白庆国,在大儿子的家中接待了来访的记者。

1

21岁时他决定写诗

白庆国,新乐市曹家庄村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农民。

《长城》杂志2021年刊载的白庆国简介是这样的:“白庆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文学》《新华文摘》《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天津文学》《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有作品入选年度选本。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入选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出版诗集《微甜》。现供职于河北美术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

初见白庆国,他戴着藏蓝色的棒球帽,站在小区大门口的树荫下,一米七左右的个子,肤色略黑,穿一身洗得褪色的运动衣,腼腆又客气地走上前与我们握手,岁月和风霜在他手背和手指上蚀刻的纹理清晰可见。他笑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眼角的褶皱向外散开,尽显农人特有的淳朴。

将记者迎进门,白庆国先是端上水果,又抓了几把花生用盘子盛了放在桌上,笑着说:“这是自家种的沙地花生,尝尝。”

白庆国生于1964年,初中时,他对诗歌产生兴趣。有一天,他跑到县城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和一本《宋词》。

“唐诗中的意境让人舒服”,这在他的心中埋下了诗的种子。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深深触动了他。他喜欢边塞诗,接受采访时还吟出了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白庆国曾在驻邢台某部服役,在部队上,出于对文学的酷爱,他报名参加刊授,开始系统接触文学理论知识。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但听这些专业课却能心领神会。

复员以后,他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1985年,白庆国在县城的火车站书亭看到了《诗神》,翻了翻,便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这一年,白庆国21岁,他决定写诗。

■■■白庆国,“真”把生活过成了诗(分离(11382561)-20221010064444.jpg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

没有文学就活不下去

白庆国承认“文学创作是一件苦差事”,尤其是像他这种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作者。回首30多年文学之路,白庆国没有多谈创作之苦,而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不太折磨。”

然而,读过有关他的新闻报道的人都知道,为了生计,他不仅种地,还养过鸡,种过蘑菇,烧过锅炉,当过清洁工……

在劳动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很多人对此不解甚至嘲讽,他不爱与人争论,于是他将创作转入“地下”。

投稿,等待;投稿,等待……和许多初入文学道路的人一样,他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时光没有辜负他的努力,习作开始见诸杂志。偶有几块钱的稿费寄来,他按下心头的狂喜,不去声张。

2007年,《诗刊》举办征文活动,白庆国将自己的作品寄了出去。在焦急地等待中,他接到了编辑的电话通知,1000多名参赛者,他入围前30名,但遗憾的是只有前15名才能最终入选,白庆国落选了。但编辑告诉他,要为他发一组诗。于是,他的组诗《一个人的村庄》在《诗刊》头条刊发。

那一天,欣喜若狂的他不停与好友分享消息,直到手机欠费。

2009年,白庆国参加《中国作家》征文,有26首诗作被采用。

同年10月,白庆国又荣获首届郭沫若诗歌散文奖诗歌优秀奖。

2012年,农民白庆国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18年,他的诗集《微甜》出版。

2021年,白庆国入选第二届“全国十大农民诗人”……

30多年笔耕不辍,他告诉记者,创作的诗歌至今已有三千余首。

“没有文学的支撑,我就活不下去,我不敢想象,与文学绝缘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记者来访之时,白庆国的妻子热情地泡上茶水,然后打个招呼出门。

这么多年,妻子对丈夫从事文学创作持什么看法?

白庆国一笑:“不反对就是支持。”

3

一个会写作的农民

躬耕田间,时而在地头儿坐一会儿小憩,一抬眼,春来小草新绿、秋日暖阳夕照……农人司空见惯的场景,在他的眼里却是那么灵动。

“可能是我悟性高一点儿。”白庆国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总能把事物和人生联系起来,从事物延伸到人生的意义和人的活法,比如,看到羊的生活习惯和表情,就会联系到人的生活。诗歌可能是上天指给我的一条路径。”

田间劳作,偶有灵感,回家便立刻在纸上写下。有时,半夜梦醒突有灵感,他起身点灯便写。

诗是“喷”出来的,在采访的过程中,白庆国多次强调。“我写诗是一气呵成的,灵感来了以后,一笔就写下来了。写诗是需要情绪的,有了情绪,诗就会‘喷洒’出来。”

“我不会硬性要求自己一天写多少篇,有灵感了才能写出好诗。”白庆国说。此外,除了写诗,他还读书、写随笔、写散文,“总能把日子填满”。

不少人评论,白庆国的诗如他深爱的大地田野一般质朴、醇厚、真实,是对劳累、安宁与悲喜交织的乡村生活的鲜活记录。

只有初中学历的白庆国,是如何锤炼出凝练优美的诗句的?

白庆国的说法是,“一边写一边学”。普普通通的汉字,在经过他的排列组合之后,传递出惊人的美感。

接受采访时,白庆国还向记者露了一点儿怯——他对“的”“地”“得”的用法一直不得要领,累得出版社的编辑费劲儿修改,很不好意思。

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会写作的农民,农民才是他最本质的身份。

年近六十,白庆国依然耕种不辍,此时田里尚有一亩多玉米和一亩红薯待收。

4

白描乡村底色,真

如今,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白庆国依然过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劳动,写作。每天,白天干活儿,晚上回到自己的小院,沉浸在文学世界中,白庆国笑言已经实现了“自由”。

今年6月,白庆国受聘河北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仪式在该院举行。从黄土地走进校园,人生如戏,白庆国告诉记者,这个职位让他有了充足的创作时间和大量的学习机会,他欢喜而又忐忑。

他说:“如今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吃穿不愁,我很知足。”

时移世易,相比30多年前,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渐渐喜欢以平和的心态从事文学创作。白庆国向记者透露,他不会放弃富有激情的诗歌创作,但会将更多精力转向散文创作。

近日,白庆国散文集《乡村底色》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他继诗集《微甜》之后又一部精品力作。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大解给予高度评价。他告诉记者:“白庆国的散文集《乡村底色》,是一部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以可信的笔触白描乡村底色。他的视角是草根的高度,有时甚至低于草根,到达土地深处。他甚至把草根拔出来,带着泥土坷垃,不加任何修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粗粝,原始,野性,给人强烈的冲击感。他的散文信息量大,种子元素多,生活纹理鲜活,厚实。而这一切都来源于一个字:真。”

生活已微甜,知足且感恩。

白庆国仍将在人生与文学的旅途中上下求索。

责任编辑:高小茹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