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在纵览,看见自己 | 沧州黄骅摄影师坚持36年,用镜头记录港城变迁

2022-11-07 13:14: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16624349107032y1662434911752.jpeg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家伟 通讯员 周如凤

36年前,20岁的王洪山迷上了摄影。从那时起,他将镜头对准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对准了乘着时代浪潮不断崛起的黄骅港。如今,王洪山已是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摄影家协会主席,他把自己对家乡,对黄骅港的情怀深深融入作品之中。而他一路走来拍摄的作品,也留住了黄骅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沧桑巨变。

8a81282024d99b02cc3d180cc5fe41d.jpg

亲眼见证盐碱滩上“长出”新港城

如今的黄骅港,映入人们眼帘的是辽阔的大海、繁华的码头、秀美的港城。人们也许不会想到,30多年前,这里曾是典型的“苦海沿边”,可就是在那样一片盐碱滩上,奇迹般地“长”出了如今的“新港城”。

原盐码头(昔).JPG

原盐码头22015).JPG

2013年和2015年,王洪山在原盐码头驳盐沟附近拍下的新旧对比图。

王洪山就亲眼见证了这样的过程。“这张照片只有一排平房,你知道是哪儿吗?”王洪山指着一张老照片问。他微笑着自己回答说:“这就是盐百商厦附近,当时只有几间房,算是港口最早的建筑了。除此之外,还有港务局院和宿舍楼……”

3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已找不到原来的印迹。但王洪山却以自己的方式,保留了那些珍贵的“历史信息”,无论人们走多远,那些出发的起点,都值得记录。

20世纪70年代,沧州人有了建设港口的梦想。一代代建设者们攻克了一批又一批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我还清晰地记得,这里原先到处都是盐碱滩,第一批建设者们来测量,整个港口只搭了几间小房子,连路都不通。而今天的港口建设速度,我想都没有想过。”王洪山深有感慨地说。

煤炭港(施工).jpg

煤炭港运营.jpg

黄骅港煤炭码头打桩施工和投入运营后,王洪山都留下了珍贵的记录。

王洪山是冯家堡人,那是一个典型的渔村。他从小在海边长大,印象最深的是在海边嬉戏、拾鸟蛋、挑野菜。在这里,看到较多的是盐碱滩上的那些顽强生存的植物。

如今的港城,栽上了树,种上了花,引来海鸥成群,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沙滩……王洪山喜欢拍风景,喜欢绿色,更喜欢从各种细节记录城市风貌。他拍摄的画面有灵性,能给人美感,也传达着更多信息。

港城新生活.JPG

港城新生活。

骑上自行车,去港口拍日出

“热爱家乡有许多方式,但我就喜欢用相机‘留’住记忆。”36年前,20岁的王洪山买了第一部相机,并买来书籍钻研拍照,后来又陆续购置了冲洗照片的设备。当时住的是平房,院子里的“偏房”就是他的工作室,经常忙到大半夜。

从那时起,王洪山无论是教书、开饭店、跑出租,还是开商店,为了生活奔波的脚步不停,可对摄影的热爱,也同样没停。

“许多地方的海滩都是沙子或小石子,但我们这里的海滩大都是贝壳的粉末。这种海滩要经过漫长时间,甚至上亿年才能形成,在全球很少见。”王洪山笑着说,“我喜欢家乡的大海,也经常去村东面拍大海和海滩。”

fbbbd9a6e4f99974052af3c6797c0a7.jpg

1991年冬,王洪山想去黄骅港拍摄一千吨级码头刚营运时的日出。从家到码头大约有15公里。凌晨3点,他穿上棉衣,带好相机和三脚架,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寒风呼呼地刮着,全身很快就冻透了。在一处有石头的背风处,他支好三脚架等待日出,可等来的却是阴天。就这样,他去了三次,才最终拍出了一张理想的照片。看着火红的太阳从黄骅港码头升起,阳光洒在海面,那个大吊机成了永久的历史印迹。那一刻,王洪山兴奋极了,瞬间把所有辛苦全都抛之脑后。

一千吨码头日出.JPG

码头日出。

“想要做就必须努力完成,不能留下遗憾。”王洪山就是怀着这样一种热情记录着黄骅港的变化。随着黄骅港建设力度增大,又陆续建起了三千吨级码头、万吨级码头、十万吨级码头和二十万吨级码头……他都用相机留下了宝贵资料。

这些年来,王洪山用掉了10多部相机。他永远忘不了,20年前,他把全年收入的6000多元钱都带上,去北京买了一部理光长焦镜头相机,回来后没日没夜地研究,连睡觉都放在枕边摸索一番……

老火车.png

9 (1).JPG

20年前和10年前,王洪山分别留下了港城区铁路和火车的变迁。

留下无比珍贵的记录

在王洪山的“图片宝库”里,还有冯家堡、渔沟村、狼坨和新村四个村10多年前的“航拍”照片。那时,根本没有航拍的条件,王洪山是怎样做到的呢?

说起这段往事,王洪山满脸笑容。“只要想拍,就得尽心尽力,不留遗憾。我想从高空拍摄家乡,便想到了高高的信号塔。我先后四次背着相机爬到了塔顶。那是2012年冬天,用了20分钟爬到顶端,手、胳膊和腿又酸、又冷、又麻。塔顶上只有一个人的空间,我便依托栏杆稳住相机,高空寒风刺骨,但很有成就感。我在上面待了半个多小时,选择了许多拍摄角度,下来时,不经意间往下一瞅,瞬间有一种恐惧的感觉,但一想到自己拍摄很成功,很快就释怀了。”王洪山冒着危险拍摄的那些图片资料,成为那个年代珍贵的影像记录。

黄骅港哪个地方要开工建设,王洪山就赶在开工前去拍摄。港城区四村拆迁,他也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2017年,冯家堡拆迁前,王洪山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架航拍机,却在练习时从140米的高空摔下,瞬间成了一堆废品。他忍住心痛,马上又买了第二架。“10多天后,第二架航拍机到货了,冯家堡已开始拆迁了。“虽然拍下了航拍图片,但我还是有点遗憾。”王洪山说。

村(原).JPG

村(改后).JPG

2017年,王洪山拍下了港城区一个渔村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港城日新月异,王洪山也在不断按下快门。这里面,饱含着他的执着、信念和对家乡的深深爱恋。他的照片库几乎“要什么有什么”,这些不仅是他的个人财富,更是港城无比珍贵的记录。王洪山的快门,还在继续按下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李家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