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一辈不老“金丝枣”

2022-11-25 09:53: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秋风渐起,满野浓香。茂盛的核桃、鸭梨与红枣们,早熟透了,沉甸甸缀满枝头。倘若百果争艳,“金丝小枣”虽称不上至尊至贵,却也堪称美中极品、枝头皇后。难怪欧阳修在诗中感叹:“红枣林繁欣岁熟,紫檀皮软御春寒。”

其实,沧州金丝小枣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地农民就已大获植枣红利。1737年,年轻的乾隆皇帝赶到沧州狩猎,见路边风摇枣树,果实累累,摘枣一枚,咬开时,居然金丝闪耀,甘如含蜜,立刻拍案叫绝:“沧州自古草泽之地,然金丝小枣风味殊佳,如是者鲜矣!”乾隆一句话,“金丝小枣”名正言顺、风行天下了。

渤海岸边,农田庭院,凡适合晒枣的地方,都是红霞铺地。妪叟童稚,路过枣林,顺手摘枣,洗也不洗,放进嘴里,嘎嘣一咬,瞬间,脆甜弥散舌尖与心田。清代名臣纪晓岚,实属土生土长的沧州人,他曾在《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中写道:“崔庄多枣,动辄成林,俗谓之枣行。”崔庄,正是他的出生之地。古往今来,的确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啊。

杜甫当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院外有一棵枣树,邻妇来打枣,他居然快乐地与之共享。搬离时,远房亲戚吴郎来住,在枣树前围上了篱笆,从此,阻止了邻妇的脚步。杜甫特地写了一首《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哪有容易的生活?若非穷困,谁会去摘人家的红枣呢?一面篱笆,隔开了空间,也隔断了人情往来。杜甫草堂前的枣树,实则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直抵人心。自己尚且食不果腹,竟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被一棵小小的枣树贮存起来,千古遗香。

枣树,颇有温良恭俭让之德。先说枣花,桃李争春斗艳散场,才在繁花摇落的五月后次第开放。鹅黄浅绿的花蕊,隐身在浓密的绿叶间,不张扬、不亮眼,几乎低调到尘埃里。花香却馥郁清奇,紧紧吸引着养蜂人的脚步,即便千里奔赴,也逐枣而居。

风扫八月,红枣吸足了天地精华,把整个夏天的阳光,酝酿成了自身的甜蜜。犹如一声令下,丰硕的果实一树树地喧哗着,烧成云、赤成霞,等待果熟蒂落那一刻。

枣树遍布大江南北,各地品种大不相同,比如,河南新郑大枣、新疆红枣、沧州金丝小枣等,都是枣林的佼佼者。《诗经》记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古人用枣酿酒,求取长寿,这是对枣的营养价值的最早认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其实,民谚“一日仨枣,一辈不老”,却道不尽更深的益处。

纪晓岚81岁寿终,据说,其长寿之道与他酷爱家乡金丝小枣密切相关。现代科学,赋予了枣类美容养颜、补血益气的定论,相对“地中海甘露”的昂贵、猕猴桃的不易久存,枣,畅行天下的步履可就坚实多了。枣干鲜可食,味不变,营养不丢。

据史料记载,北宋重臣王安石,食枣之余,也不忘写诗赞美:“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一语道尽枣树的特殊贡献。枣木家具及雕刻艺术品,材质坚硬、纹理细密、虫不易蛀、色泽红润,很容易成为收藏上品。古代刻书,多用枣木雕版,“凡书籍出版,均云付之梨枣”,可见,枣木古朴、内敛的文化属性。

再说趣味横生的纪晓岚吧,他不仅爱品枣,更深谙“枣德”。他先后著有《食枣杂咏》六首,分别归纳了馈赠之枣、警示之枣、思辨之枣、内省之枣、创新之枣与君子之枣。在大才子笔下,枣,代表着“锋芒矗矗、风骨毅然”的君子之德,与“馨香徒满袖”的桂子相比,具有质朴无华的内在之美。看来,品枣也能品出人生况味,正所谓“谦为君子德,枣亦解虚心”“外虽饶棘刺,内实有赤心”……

现代人,并未淡忘枣的文化属性。比如,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邀请张恨水到红岩村做客,两人促膝谈心两个多小时。临别,毛泽东特意赠送一块延安的灰色呢料,还有陕北土产——红枣与小米。回到家中,张恨水兴奋地对妻子说:“这可是延安的红枣、小米。”红枣,依旧牵连着动人心魄的友爱心与爱国情。

农历八月,沧州的“玛瑙林”无边无际。可仿效少年杜甫,“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想必摘枣、打枣与品枣,都会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吧。(□吴相艳)

责任编辑:闫漪
下一篇:歌德“银杏恋”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