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读书|书香辞旧岁 阅读迎新春

2023-01-20 06:45: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书籍是思想的航船,在时代的波涛中,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书籍是精神的灯塔,在梦想的追逐中,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不管时光如何流转,书籍始终相伴左右,它如同多棱镜,照见自己,照见社会,照见世界,折射出炫目的光芒,让思想、智慧与美好相拥。冬日暖阳,或约三五好友围炉煮茶,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在热闹欢腾的节日里,独自安静地捧一本书,在阅读中遇见最好的自己。

学原文悟原理 汲取奋进力量

奋进新征程,扬帆再出发。党的二十大绘就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前进号角。以新的担当迎接新的挑战,就要在理论学习中找寻智慧结晶,汲取踔厉奋发的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中国共产党章程》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等党的二十大文件及学习辅导读物,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深入解读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核心要义。

追寻领袖足迹,感悟人民情怀。《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正定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习近平浙江足迹》《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人民出版社分别会同河北、福建、浙江、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四部图书融思想性、纪实性于一体,聚焦习近平同志领导和推动地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回顾习近平同志胸怀全局、着眼长远、心系民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施政实践,全面生动呈现习近平同志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思维方法、品格风范和非凡业绩。

如果气质有颜色,中国共产党的气质一定是红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共同的精神气质,留下无数震撼人心的故事。《红色气质》(商务印书馆2022年2月出版)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独家收藏的珍贵照片,以独特视角深情讲述了照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

革命文物,记载着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传承着伟大的革命精神。《百家中国博物馆文物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根据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遴选出百家中国博物馆、纪念馆中的百余件馆藏文物,既有文件手稿、书信报刊,也有实物照片、艺术作品,还有建筑遗址、场景展陈等。通过一件件厚重的文物,辅之以精当的党史解读,让读者在回顾中触摸历史,学习党史知识。

以小见大,看中国发展进程,《强国图志:从宣传画里看新中国发展之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是一部在大视野下以全新角度解读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读物。250余张尘封已久、不同年代的珍贵宣传画,按不同内容分为“宣传画里的中国”“让工业之花盛开”“大办农业 争取更大的丰收”“向科学进军”“和平的心声”五个篇章,串联每个时代发展重心,生动展现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发展图景。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一批外国友人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来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成长历史的见证者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亲历者。《一路同行——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外文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梳理了一批亲历、见证党的百年征程的外国友人,其中既有革命年代最早将中国共产党介绍给世界的美国友人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也有见证新中国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来自美国的马海德医生和来自加拿大的伊莎白女士;既有亲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瑞士施瓦布先生、泰国诗琳通公主,也有新时代与中国一路同行的约旦、英国、哈萨克斯坦青年。这些人和事在历史的回声中穿梭,在时代的足音中碰撞,字里行间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自信自立和自强不息。

回望历史瞬间 描摹时代变革

与历史深度对话,与时代同频共振,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22年,中国作家以敏锐的观察、深切的思考、满含深情的书写,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王安忆善于用细密的文字塑造时代浪潮中的小人物,展现平凡生命的韧性与光泽,在世情百态中沉淀出恒常不变的道理。《五湖四海》(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讲述一对“50后”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相识相爱,成家立业,凭着勤劳和智慧走向成功之路的故事,续写了乡村青年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业史。

作为改革开放同时代人,鲁敏的《金色河流》(译林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以家族叙事为切口,通过描写穆有衡一家两代人的沧海桑田,放眼时代巨变,以大历史格局穿透个人的生活史,详细铺展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特区成立、民企涌现、国企改制、下海经商、深交所成立、结对助学等时代关键词,细致讲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故事。

乡村题材一直是文学的富矿,乡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今,关于乡土的书写更加活跃,乡土写作传统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可能性。

付秀莹的《野望》(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围绕农村女性翠台一家的生活变化和命运转折展开叙事,日常生活的波折起伏与时代生活的风起云涌互为镜像。作者将乡村振兴融入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大时代的变迁,在人的心中、经验中、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被形塑和呈现。

乔叶的《宝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讲述了太行深处的宝水村发生的巨变。这个曾在现代文明转型中面临凋敝的古老乡村,在乡村振兴中迎来了新的生机。作者以扎实丰腴的细节、生动鲜活的语言,全力呈现当前中国乡土社会的丰富样貌。

陈应松的《天露湾》(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则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时代背景,抒写了江汉平原的农民通过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创业史,再现了中国当代乡村的巨大变革。

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孙甘露推出了长篇新作《千里江山图》(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该书讲述20世纪30年代,党的地下工作者在上海的浴血奋斗和生死较量,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先锋小说特质。在这部作品中,读者既可以看到千里江山的宏阔时代,又能看到万家灯火的微观生活。在对历史进程的还原中,保持着大历史观,诠释了红色革命的历史成因,以及艰苦卓绝的斗争给时代带来的影响。

葛亮的《燕食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则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见证辛亥革命以来粤港经历的时代风云。小说笔触深入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从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等传奇人物到市井民生,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

学史可以明智 知古方能鉴今

中国历史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历史经验往往蕴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体悟历史智慧,可以照亮现实,启迪未来。

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真实的“勾栏”“瓦舍”是什么?“十里不同俗”,如何从中国的人口变迁、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0月出版)从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切入,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视野,让读者深入历史细节,回溯传统渊源。

除了人们熟知的帝王将相,历史活动中还有大量普通人参与。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生于南朝官僚家庭的王钟儿,在战乱中被掠为北魏宫女,意外卷入宫廷的权力斗争,成为抚育北魏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北京日报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的北魏历史。

《汉家的日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立足关系思维,聚焦两汉时期上自朝廷,下至侯国、边地的日常形态,致力于揭示不同位置的人与律令、制度、机构的错综关系,展示了国家日常运转的内在逻辑与生动细节。

一部好的历史著作,不仅要有数学的逻辑,还要有文学的想象。《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用考古成果解读玄奥文献,重构武王伐纣的历史认知。在传统的上古历史叙述中,商周易代的面目是模糊的。纣王“无道”的表现有哪些?商朝王室的贵族生活是怎样的?他们的日常生活与祭祀之间有何秘密?该书运用大量现代考古发掘的成果,对应甲骨文卜辞及《易经》卦象,将费解的言辞重新释义,为读者揭开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一页。

《儒法国家:中国历史新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是一部历史学著作,也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作者赵鼎新把中国历史的转折时刻界定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阶段的战争与改革,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发展模式。他们形塑的社会结构,影响了未来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而他们的历史遗产,也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今天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科学探秘病毒 共同守护健康

在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之前,我们可能无法切身体会一场流行病对生活的影响之深。从历史风烟中一路走来,人类也曾一次次经受疫病的打击,但从未妥协。现代医学发展,使得人们对病毒的认知不断更新。面对已经发生的流行病,科学家们做过什么?面对正在发生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疫苗是否有用,普通人又能做些什么?从书中,我们都可以找到答案。

《历史、当下及未来的大流行病》(东方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梳理了有史以来人类大流行病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讲述了大流行病给公共卫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全新的角度看待“由瘟疫创造的人类的历史”。书中还讨论了大流行病如何改变公共和个人生活,其自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什么,我们在未来应当做些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的历史是被微生物塑造的。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们的存在。《生命密码3:瘟疫传》(中信出版社2022年3月出版)梳理了12种给人类造成很大影响的微生物。作者认为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微生物存在了至少34亿年。细菌被人类观察到是在光学显微镜发明以后,距今300多年;微生物学科的建立,距今100多年;20世纪30年代电子显微镜发明后,人们才能观察到病毒,距今只有数十年;而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微生物,是在有了基因测序技术之后,那已经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感冒发烧,发炎红肿,误碰毒物……是免疫系统带着它的上万亿细胞苦战和坚守,才让这些日常的健康波折没有成为致命伤害。《战斗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奇妙之旅》(海南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以故事性的讲解和风格鲜明的插图,描述人体的免疫机制、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各类细胞及重要蛋白,与人有关的各种微生物(包括益生菌和各种病原体),以及多方的相互作用,介绍自愈、发炎、流行病、抗菌、抗病毒、寄生虫、过敏等种种健康议题。

《瘟疫与发展的悖论》(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5月出版)不再将目光聚焦在讲述人类怎样战胜大流行病,而重点关注如何为防范大流行病做准备。该书为疫情之下的我们带来思考,跨越职业、年龄、国界等种种界限,人类该如何共同应对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全球性灾难。

从新石器时代就纠缠人类的肺结核,到昔日令人闻之色变的黑死病……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流行病的生与死》(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展示了从古到今流行病爆发的历史,作者回顾了鼠疫、肺结核、埃博拉、艾滋病、SARS等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传染病事件,介绍了它们的萌生、发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和流行病斗争的具体历程、经验和教训,展现了人类面对疾病从蒙昧无知到科学防疫的转变。

诗意晕染流年 烟火抚慰人心

清明游春,夏至祈雨,处暑纳凉,小雪饮酒……诗意生活潜藏在每个人身边。它在浪漫和生活的交界处流淌,是忙碌中的逸致,也是失意中的坚强。善于发现平凡里的美好,是诗意栖居的良方。

一年中最重要的美味就是年夜饭了。年夜饭不仅饱含着家乡味道的美好记忆,更凝结着生活观念与信仰的传承。《中国味道:刻在胃里的思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0月出版)聚焦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挖掘潜藏在味蕾深处的一个个故事和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过往,找寻刻在我们胃里的思念。最忆家乡菜,一味解乡愁。中国家庭最为真挚的感情,似乎都藏在这酸甜苦辣的味道之中。

人间滋味,离不开烟火气的熏陶,而经由岁月沉淀的手工物什,总能在平淡中令人怀念,令人心安。酿酒、编织、做琴、捏泥……《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6月出版)聚焦手艺人,着力记录他们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再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取舍与思考,以及生活的五味杂陈与悲欢离合。

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上古的原始煮饮,到陆羽改造过的煎茶;从早期民间的斗茶,到经过蔡襄等提炼过的点茶;从市井草莽的果子茶,演化为明代以降的撮泡法……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次第关联与相互影响?《饮茶小史》(九州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从“秦取巴蜀茗饮始”,一直写到“健康瀹饮是根本”,以细碎、翔实的史料作支撑,力图从两千余年的历史脉络、余绪之中,还原出那段中国的饮茶历史,使之茶脉赓续,气韵贯通。

“斗转星移四季新,草青草黄又一春。”古人把对自然的认识与智慧,逐渐转化成“岁时节令”,包含“岁时习俗”与“节令中气”,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敦煌岁时节令》(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以“传承、人文、诗意、生活”为核心理念,巧妙而富有趣味地将古人的智慧成果引入现代人的生活,将中国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相结合,向读者介绍当前岁时节令的意义、习俗等。哪怕相距千里,相隔千年,我们仍能共同体味生活中的诗意情怀,把一个个平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古典园林是了解中国文明的一扇窗,更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花园。从先秦的高台厚榭到六朝的山庄田园,从唐宋的风雅端丽到明清的曲折婉约,中国的历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园林。《故园惊梦:园林里的中国》(湖南美术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通过爬梳文献、实地考察、复原想象,重现了古代名园的景观,生动讲述了掩藏在园林背后的故事。书中搭配大量园林摄影、建筑平面图、古画等,读者可直观感受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充分领略古人的审美意趣,以及他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梦想。

阅读点亮童心 书香润泽童年

诗人惠特曼曾说:一个孩子每天往前走去,是看着草,还是看着花,那就是他后来的面貌,后来的人生。好书,像长者,谆谆教导;似导师,循循善诱;如朋友,心心相印。一本书就像一艘船,载着孩子们驶向广阔的海洋,给他们带去新知与希望。

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有时需要穿越暗夜,直面复杂的人生,经历从生理到心理、从情感到精神的涅槃重塑。《戴面具的我》(明天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是一部聚焦代际冲突、探求破解路径的少年成长小说。作者用极具质感和力度的文字,讲述了少年万佳明在与成人的对抗中寻求突围、实现和解的心灵成长故事,书写了一段儿子与父亲、学生与老师从碰撞、交锋,走向理解、包容的生命互哺历程。作者呼唤成年人用善意和耐心,以尊重和平视的姿态去消解隔膜,帮助孩子摘下沉重面具,迎来心灵成长。

历史也可以留下鲜明的个体经验和自我感知。《苏武牧羊》(天天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深入历史的细部,借虚构之桨,驾想象之舟,还原苏武牧羊北海的生活细节,让孩子们关注历史中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

中华文明五千年,日积月累,博大精深。《看文明:200个细节里的中国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全景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分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商贸、通信、艺术、城市八个章节,围绕相应的主题,讲述中华文明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背后的原因、带来的影响、在文明史中的意义,帮助小读者构建完整的历史观。该书既从纵向角度,帮助孩子们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顺序、传承及盛衰的原因,增加理性认识;也从横向角度,带领他们领略中国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社会风貌,增加感性认识。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居,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建筑风格也是千奇百怪。民居承载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精神符号,厚植着每个地区的文化。《你好,中国的房子》(电子工业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精选了十种极具特色的民居,包括竹楼、吊脚楼、蒙古包、蘑菇房、碉楼、鼓楼、船形屋、石条房、土掌房、撮罗子等。书中以绘本的方式讲述它们的历史由来、建造方式和当地文化,让孩子们在了解各地民居特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灿烂的民俗文化。

自2021年以来,“元宇宙”一词如浪潮般席卷全球,迅速成为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发展的焦点话题。作家们从现实中获取灵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加上一系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配合各种科学知识,以文字的形式打造出既符合现实,又合乎未来发展趋势的虚拟世界,构建出一个奇妙的科幻园地。“我们的元宇宙 少儿科幻精品书系”(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汇聚了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少儿科幻星云奖、银河奖、晨星奖等中国科幻文学重要奖项得主们的全新力作,涵盖了童趣科幻、科普科幻、冒险科幻、军事科幻、推理科幻等多种类型的科幻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掌握更多科学知识。(河北日报记者肖煜)

责任编辑:张云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