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归来

2023-02-12 14:30:44 来源:冀云

扫码阅读手机版

image.png

归来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嘉琪

从2022年的早春开始,长城新媒体融媒报道《归来》的记者小分队出发了。

这组报道有个挺诗意的副题,叫做“久别重逢的生态之美”,历时一年,用纪行式的报道,探寻绿水青山重回燕赵大地的“生态密码”。

原本我的第一站是要去张家口,采访康巴诺尔湿地的修复,但一则突发新闻改变了我的行程——时隔两年,河北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次发现了华北豹的踪迹。

华北豹和华南虎一样,是中国独有的物种,因此又叫中国豹,目前全国的数量不到400只。在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起上山收取红外相机影像的路上,我这心里像揣上了一只“豹子”,突突直跳,心想我们会看到华北豹吗?

翻山越岭,一路奔行,打开相机的那一刻,我们屏住了呼吸。

看啊,镜头中的这只华北豹多可爱,它似乎对相机很感兴趣,从镜头右侧探过头来,龇牙咧嘴,看起来超凶的样子。

专家告诉我们,这些华北豹的出现,一是说明驼梁一带具备了动物中顶级捕食者所需要的生态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二是证明了华北豹正在沿着人类为它们重新打通的生态廊道,从山西、河北沿着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自然行进,最终会回到一百多年前它们的“老家”——北京周边的山林里。

由于华北豹的习性,人是很难在野外与它们相遇的,所以这次寻访只能是“不被打扰的相逢”。不过,这种遗憾很快就被弥补了,两个月后,我和另一种珍稀动物同框了!

看,这是青头潜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极危物种,是名副其实的鸟中“大熊猫”。之前,它在雄安新区白洋淀“安家”的消息上了热搜。

这次我很幸运,十多只头大、体圆、颈黑、肚白的漂亮水鸟,被记录在我的镜头里。

你看,活泼可爱的青头潜鸭幼鸟,跟着爸爸妈妈嬉戏觅食。从路过、串门的“候鸟”,到越冬、育雏的“留鸟”,青头潜鸭一定是发现了这里人们的善意,就在这儿安家了。如此说来,青头潜鸭的百度百科恐怕要改写了,在繁育地一栏,除了西伯利亚,还要加上:中国雄安新区白洋淀。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腿来投票。其实,青头潜鸭讲述的是华北明珠光彩重生的故事。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是“华北之肾”。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水体污染、生态恶化,还多次发生了干淀,当地老乡说,干淀的时候,湖底可以并排跑十多辆大卡车。

这种情况在十年前得到了改善,特别是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为尽快恢复这个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一共实施了治理和保护项目200多个,全流域“散乱污”企业全部清零,淀区全域退耕还淀。划定的9个鸟类重要栖息地,也让小“嘎子”们再也不能在淀区掏鸟窝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终于回来了!去年年初,白洋淀淀区及上游水质全部达到三类标准,首次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成为生态修复的又一个“中国案例”。

“看,这水多清亮!”东淀头村的村民张英利从淀里舀起一瓢水给我看。

东淀头村是白洋淀的“纯水村”之一。老张是当地的水产大户,新区设立后,他关掉了养殖场,搞起了渔家乐,还当上了“民间淀长”。

营生的转变,更是观念的转变,老张说:“过去挣的是糊涂钱,险些砸了子孙后代的饭碗;现在干的是明白事,让淀水重新变得清亮,是俺们这代人必须要干成的大事!”

在行走中,在镜头里,一个个环境修复的奇迹,一个个绿色回归的故事,展现着新时代美丽河北的动人风姿。

三河焕彩新生的废弃矿山,重披绿装,生机盎然;秦皇岛经过治理后水清湾美的海岸线,沙软潮平,碧水逐浪;环渤海盐碱地重现的“国之粮仓”,金波荡漾,风吹麦香……

塞罕坝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三代务林人坚守造林,成为感动世界的地球卫士。在这次“归来”的报道里,我们又记录了这里发生的新故事。

在塞罕坝,有很多这样的树林,里面高高低低、横七竖八地生长着各种树和灌草,好像没有人打理过,但其实这正是人们精心打理的结果,它们叫做“近自然林”,就是为了让树木和花草更好地呼吸,让人工林更加接近天然林,“二次创业”的塞罕坝人正在追求更高质量的绿色。

青山归来、碧水归来、绿树归来、鸟兽归来、蓝天归来……一路惊喜,一路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坚定的信念和行动,正在成为改变中国的力量!

监 制:张国锋

策 划:曹朝阳 李铁兵

审 核:周  杨

统 筹:张梦琳

编 导:田  梦

记 者:张嘉琪

摄 像:姚  杰

后 期:吴  昀

视 觉:筵 怡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