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奋进的春天】新时代答卷: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23-02-26 11:47:46 来源:保定晚报

扫码阅读手机版

【奋进的春天】新时代答卷: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我市努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前列工作综述

距离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已有九年。九载奋斗,让保定大地硕果累累、气象一新。

九年来,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保定牢记党中央提出的“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任务,努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前列,交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承接京津产业疏解、推动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保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四张成绩单”。

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写好协同发展答卷,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时间向前,保定向前!

东湖夜色斑斓。 周刚 摄

□保定晚报记者 邸志永 李忻遥 刘赛 闫梦隆

日月其迈,四季更迭。

生机勃发的美好时节,保定干部群众迎来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第九个春天。九载奋斗,让保定大地硕果累累、气象一新。

在保定之北的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由中国农业大学主导建设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建设项目(天蓬工程),其配套的超算中心正在加紧建设……整体项目投用后,有助于建立我国在模式动物表型和遗传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在保定西南的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最新研制的氢能源混合动力轻轨列车即将下线。该车具有绿色低碳、轻量化、智能化优势,是北京研发、保定转化的又一典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保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九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扎实推进“七个一体化”,举全市之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保定牢记党中央提出的‘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任务,努力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走在前列,交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积极承接京津产业疏解、推动构建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保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四张成绩单’。”市委书记党晓龙说,新时代新征程上,保定要牢牢抓住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唱响“解放思想、奋发进取”主旋律,持续写好协同发展答卷,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我市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创新保定全速前进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是保定创新驱动和产业协同的重要支撑。

时间回溯至2015年,北京中关村打破固有合作模式,在京外设立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量子成像技术、脑血管手术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行业企业陆续入驻,该中心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中心入驻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已有33项科技成果落地发展,吸引京津冀创新人才超3000人,园区企业拥有知识产权数量超1000件,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提供了经验样本。

九年来,保定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创优环境,把北京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保定产业基础、空间布局、资源人文优势紧密结合,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最大限度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的新格局。

保定高新区,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国家级高新区,保定市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2015年1月,中国电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暨院士工作站在这里成立,中科院半导体所、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同光晶体有限公司四方代表共同签署战略协议,成为保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今,同光晶体年产10万片直径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已经在涞源县投产,完成从研发到规模量产的成功跨越。

协同创新一旦打通,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等优势资源和要素将在京雄保有序流动,保定经济的未来也将重塑。

遵循这一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二次、三次全会精神,建设“创新保定”的发力点愈发精准: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实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2021年,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龙头企业,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集群”,全市加快出台保定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快速抢占新赛道、赢得战略主动。

2022年8月5日,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在保定揭牌,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团队正式入驻保定,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全产业链研发。第二天,以“同‘芯’共赢”为主题的2022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在涞源开幕,19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60亿元,助力保定打造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以2021年为例,保定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9.2%、16.5%、16%、17.6%和33%。数据的背后,有力说明我市谋划推动“医车电数游”、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农业等主导产业全面发力,“7+18+N”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创新链与产业链正在深度融合。

协同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结构的变化,更刺激着创新机制和生态的重塑。

2022年9月14日,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一周年之际,我市发布2022年第三批“揭榜挂帅”科技需求榜单,共包括38个科技项目,拟投入2.52亿元——这项在全省率先启动的“十四五”科研项目管理重大改革,进一步打通保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链条。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河北省唯一一家“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我市积极出台《保定市科学家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将“院士周末工作坊”“科学家活动月”工作机制化,目前已与69个全国学会、2100余名院士专家建立合作关系,聘任115位院士专家为“保定市特聘专家”。

据不完全统计,九年间,我市出台了100多项科技政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由41.2亿元增长到94.55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1.51%到2.54%,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体制顺、机制活,人才聚、事业兴。

自2018年开始,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已连续举办五届。院士专家相聚保定,围绕“新材料、新产业、新动能”“生命健康、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品质生活”“生命科学助力新发展格局”等主题,为保定科技创新把脉献策。

如今,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保定迅速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以“强基、兴业、善政、惠民”为建设目标,力争5年内将保定打造成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一座产业鲜明的创新之城,正沐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中,向着高质量发展全速前进。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我市提速产业协作“串起来”,推动协同链条“联起来”

近百家全国预制菜龙头企业入驻,涉及全国400余家生产厂家的近万种预制菜产品——2月21日,首衡京津冀预制菜展销体验中心在高碑店开市,开启了北方预制菜产业新时代。

“首衡集团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一年一个新业态,陆续承接北京果蔬、干调、副食、粮油、冻品、花卉、五金等产业,逐渐成长为北方首屈一指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中心。”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介绍,目前市场入驻商户8400余户,2022年实现果蔬交易量1620万吨,交易额突破1190亿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启动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紧紧扭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确定了7大主导产业、18个产业链、N个县域特色产业的“7+18+N”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以北京为主导、以京津冀为广阔腹地的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新格局,着力打造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第二战略支点”。

同时,重点实施“千百亿”行动,着力做优做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4个2000亿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好电力装备制造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第三代半导体等1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50亿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

当前,投资80亿元的中国钢研航空航天产业园项目全面推进,投资19.15亿元的华北铝业新能源电池箔项目开工,投资71.3亿元的中冶总部基地项目加快建设,投资120亿元的中冶名达、名信中心等11个项目陆续竣工。

涿州市发改局局长郭学良介绍,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雄保一体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涿州市持续深化与中国五矿、中国船舶、中国农大、中国钢研、央视等单位的战略合作,紧盯大型“中字头”“国字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央企总部“金饭碗”。目前,入驻涿州市的央企总数由37家增长到58家,“央企强市”实践场景在涿州初具雏形。

总部经济是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

聚焦“北京疏解,保定承接”“雄安引领,保定支撑”“雄安研发,保定落地”,我市超前布局总部经济园区,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制定央企对接重点名录和工作方案,以央企在保子公司为依托,精准实施产研对接、产融对接、产需对接。2022年,保定市新增央企子公司25家,总数达225家。

一大批京保合作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与中国华能签订740亿元的大单,与国家电投签订800亿元大单;中国古动物馆、中创燕园LED关键装备生产线、中联农全链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和承接平台顺利落地、加快建设的同时,我市在风光氢储、抽水蓄能等领域正在抢抓机遇、进行新的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当前,全市正在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创新中心、新能源装备与技术中心等,着力打造“7+5+N”系列中国式现代化保定场景。其中,制造强市、智造保定是重要内容。

2022年岁末,省质量强省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河北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析报告(2021年度)》,我市2021年质量竞争力指数得分89.53分,连续8年位居全省第一。

此前,我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了京津冀地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保定与京津合作项目累计707项,总投资6833亿元,央企在保子公司新增25家、达到225家。全市培育国家标准“领跑者”企业12家、河北省标准“领跑者”企业17家,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要立足于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交通一体化。”

——我市不断织密快速发展“经脉网”,努力缔造高效便捷“幸福路”

交通运输在“硬联通”和“软联通”建设上的不断突破,是京津冀破解“区域协同”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九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交通互联互通,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化、全覆盖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推动京津雄保“一小时交通圈”和京保“半小时通勤圈”建设。

以时间为标尺,日益通达的路网勾勒出保定推进交通一体化发展的上升曲线。

2015年底,津保铁路开通,最快41分钟。

2020年,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实现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半小时交通圈”。

2021年12月,涿州城市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紧邻京港澳高速、京广高铁涿州东站等主要交通,揭开了保定民航业发展的新篇章。

2022年7月,涿州东站至北京西站的京涿直达通勤高铁运行,单程运行时间最快24分钟。

与此同时,2018年,白洋淀大道全线通车,让保定到雄安的距离,相比高速绕行少了18公里;同年,荣乌高速河北段全线贯通,从保定市北三环经荣乌高速仅半个小时即可到达容城。

2021年5月,荣乌高速新线建成通车,雄安新区“粮道”容易线、安大线建成通车。

2022年岁末,京雄高速公路(北京段)工程六环至市界段完工通车,从雄安可直达北京南六环和大兴国际机场。

……

九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与北京、雄安新区交通路网对接,形成铁路、城际、高速、快速路、城乡道路等互联互通、融合衔接的一体化网络。同时,通过推动保定东站改扩建、保定南站、京雄高速二期、廊涿高速等工程实施,创造了短时间破解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实现多项目、密集开工的“保定加速度”。

未来谋划更加长远,在客运“四纵两横”、货运“一纵一横”的基础上,通过建设联络线,把保定打造成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米”字型综合交通枢纽,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等七大城市群交通贯通。此外,构建“五纵五横四联两环”的高速公路网,形成“六纵四横”的城市快速路网,打造零换乘、无缝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让人欣喜的是,通达的交通网络对京津冀旅游产业、文化产业、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显著。

2020年底通车的津石高速,推动安国、博野、高阳县、蠡县与石家庄、廊坊、沧州、天津建立直连大通道,减少高速绕行的同时,带来了新商机。

博野县南小王镇村民老郑告诉记者:“一到节假日,不少石家庄的游客都会开着车来我们村里住民宿、吃农家菜,收入提高了不少。”

高速公路将沿线的乡镇、村庄、果园、民宿、农家乐等串点成线,沿线县(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打造“近郊游”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大道通衢、未来可期。一张张更新的交通时刻表让“轨道上的京津冀”雏形初现,一条条拔地而起的快速路让城市路网值得更密,一个个网线结合的“交通圈”拉近了时空和情感距离,日臻完善的交通路网内联城市、外通京津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正在从“蓝图”迈向现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我市全力打造城市更新“新颜值”,推动共享现代生活“高品质”

2020年上任不久,党晓龙就提出“立足保定做强保定,跳出保定做大保定”。

往深里解读,就是打破“地级市思维”,借鉴长三角一体化、苏沪同城化发展经验,提出以坚持人民至上为统领,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服务首都、对接北京、联动雄安和推进城市转型、产业转型齐头并进为抓手,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唱响新时代雄保“双城记”。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疏解”二字作出形象而深刻的阐释。

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建设是软实力与硬实力兼备。软实力看似闲来一笔,却影响深远;看似无形,却是城市的核心内涵。

我市进一步完善城市更新机制,新建口袋公园179个、运动场96处;打通瑞新街、恒源路等一批断头路,打造“四化”样板示范街道67条,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32条;完善城市文脉保护机制,西郊八大厂工业遗址文化创意集聚带推动“工业锈带”蝶变“生活秀带”。

数字显示,从2020年8月31日城改一期启动以来,四期城改共涉及80个村,涉及征迁35759户,人口133459人。452个县城建设“十个一”项目、562个“美其颜、畅其路、强其能、安其居、固其基、扬其韵”项目有序推进,“一城一韵”的美好画卷徐徐铺开。

2022年,在城市更新等“硬实力”有了很大提升基础上,我市更加注重发挥软实力的加速器作用,推动高雅艺术、新潮剧目、先锋作品和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在保定登台亮相,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15分钟便民生活圈,进一步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得益彰。

环城水系建成惠民,“直隶第一街”西大街唤醒城市记忆,“保定之光·奇幻之夜”点亮城市夜空,淮军公所博物馆、保定水利博物馆等相继开放,“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保定活动人气爆棚……随着一个个城市“金名片”不断涌现,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保定特色文化符号不断强化,一座独具魅力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渐行渐近。

“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北京专家的诊疗,心里真踏实!”清苑区市民刘女士患病3年,辗转求诊于京津保多家医院。去年以来,得知广安门医院专家郑红刚和华华来市第一中医院坐诊,她立刻前往治疗,日前病情明显好转。

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两个项目成功获批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申报了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北京同仁医院保定医院、北大口腔医院保定医院、北京安定医院河北医院等加快建设。

“保定病区和北京儿童医院创新跨区域合作新模式,实行同一主任、诊疗规范一致、统一调配资源、水平同质化,实现医教研防齐抓共管、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助推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赵成松深有感触地说。

九年来,我市96家医疗卫生机构与京津117家三甲医疗卫生机构签订227个合作协议,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01项。其中,北京儿童医院全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以来,门诊人次上涨147%,手术人次上涨187%,本地患儿转诊率下降 90%。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三地群众带来的民生红利不仅于此。

1月29日下午,作为全国第一所由全国学会组织、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合作创办的教师教育学院,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开学典礼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保定同时举行。保定市和雄安新区的603名中小学校长和基层教师参加培训。

此前,全国34位名校长组成校长导师团队,再由每位校长遴选10名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成立名师工作室,采取“1530”模式为各县(市、区)培养本地校长、教师,即:1位校长培养5名本土校长学员,1位名师培养3名本土教师,10位名师共培养30名本土教师,以点带面,梯次提升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

“我们通过引进外部优质人才资源,激发本地教师职业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教师素质整体提升,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刘彭芝说,双卓教育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提高县域教师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和核心职能的学院。以此为标志,保定将由振兴县域教育的热土迈向振兴县域教育的高地。

随着京雄保生态联动不断深入,在涞水县拒马河里,有着“鸟中活化石”称号的中华秋沙鸭被首次拍到;在繁华的主城区东湖内,200多只绿头鸭、斑嘴鸭首次组团前来拜访……

九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空前的力度依法铁腕治理污染,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来自市生态环境局的数据显示,经过多年流域综合治理,2022年全市7条有水入淀河流年均水质全部达到Ⅲ类及以上,44个白洋淀流域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华北明珠”白洋淀水质20年来最好,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保定大地焕发出温暖的民生亮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做好今年经济工作作出系列部署,省两会擘画了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蓝图。

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围绕省委对保定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两个新样板”的目标要求,我市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

2023年,把“奋力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能治理”作为年度工作总抓手,把新颜值、新场景、新赛道三个关键词贯穿始终。

新颜值,在抓好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向县城建设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拓展。

新场景,抓好中国式现代化“7+5+N”系列保定场景。

新赛道,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保定建设,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同时,用好产业基础、人才汇聚、协同创新三大优势,把智能、低碳、健康作为未来产业布局重要方向。

——围绕终端带动、大力发展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积极布局服务机器人产业,推动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国北方预制菜产业第一城。

——围绕数字经济,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数据服务、元宇宙等产业,做大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集群,努力打造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产业基地、国家级数据服务产业基地。

——围绕生命健康,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切入口,推进特色专科引领、医产研教数融合发展的国际医疗基地。

——围绕绿色低碳,大力发展氢能、新型储能产业,聚焦生物基材料、超低能耗建筑、合成生物等产业,努力在新的竞争格局中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

未来,从来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的静态图景,而是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无限可能。

站在新的起点,保定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五个走在前列”“两个新样板”目标要求,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努力交出新时代协同发展优异答卷。

时间向前,保定向前!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