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河北丨我的幸福手账⑤:铆足干劲 旗开“德胜”

2023-03-04 12:55:29 来源:冀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初春的张北德胜村,料峭的寒意没有挡住人们忙碌的步伐,土豆出窖、分拣、装车一气呵成;打扫庭院、清扫积雪、悬挂彩旗忙得不亦乐乎;村南的成片大棚、光伏电站更是熠熠生辉。

六年前,德胜村还是张家口坝上典型的深度贫困村,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2017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皑皑白雪来到村里,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强调要把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2000多个日日夜夜,德胜人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旧貌换新颜。

小小土豆焕发“金薯光”

在村里的马铃薯储藏窖里,窑口灯火通明,人们将大小不一的马铃薯倒入筛选机,进行分拣后,大的成为商品薯,走向消费市场;小的成为种薯,销往内蒙古、甘肃等地。

村民靳晓东祖上务农,和父辈不同的是,六年来,一大批像靳晓东一样的德胜人靠马铃薯微型薯、原原种、种薯种植发家致富。

“我们去年一共种了350多亩的马铃薯,亩产达到3500公斤,目前行情不错,我初步算了一下,能挣60多万元呢!”靳晓东翻着账本,兴奋地说道。

农忙时节,靳晓东雇佣二三十个人,让老百姓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我要继续学习新的技术,提高种薯质量,今年还将扩大种植面积。”靳晓东信心十足。

闲置民居变成游客“落脚点”

午后时分,陈丽柱和闫进英夫妻俩又在忙着装扮他们的“落脚点”民宿。“落脚点”,就是希望到张北来游玩的客人能在这里歇歇脚。

三年前,夫妻俩置换到二层新民居,欣喜不已。“因为我们当时有房子住,想着不能让这么漂亮的房子闲置下来,就装修成了民宿。”陈丽柱说。

“刚开始我们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到生意还真不错。仅2022年7、8月份,收入就达2万多元。放在过去,我们靠种地为生,等年龄大了就没了收入。现在我和老伴儿一边带着外孙,一边还能经营自己的民宿,日子别提多美了。”陈丽柱笑得合不拢嘴。

“闺女还帮我们把房子挂在了网上,我们不愁客源,随着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们家真正变成‘银窝窝’。”陈丽柱说。

旺季的时候,“落脚点”民宿满房了,闫进英就把游客介绍到其他村民家。“去年我们村又发展了十几家民宿呢。我还要继续带着大伙儿一起干,把我们德胜民宿的品牌越叫越响。”陈丽柱补充道。

资源变产业人人“心里美”

村党支部书记叶润兵是全村“领头羊”,他时刻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到村访贫问苦时对他的嘱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为改变全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产业单一的状况,他大胆尝试,带着村民种蔬菜、搞养殖、建民宿,还依托张北丰富的光照资源,先后建起了两个光伏电站,把光伏产业做成了“铁杆庄稼”。

“去年,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有21600元。多元的产业让我们大家伙儿一年到头都闲不下来,人人有事干,四季有收入。”叶润兵说。

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越来越有干劲儿,精神面貌也越来越好,村里还成立了艺术团,组织大家唱唱歌、跳跳广场舞。

“下一步,我们在做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要把生态养殖、艾草种植、水培蔬菜等产业做出特色。还将利用新能源资源,让低碳绿色产业成为我们德胜村的新名片,努力把德胜打造成乡村振兴样板、低碳绿色标杆、高端研学基地、产业融合典范。”叶润兵对未来信心满满。

总策划:赵 兵

策 划:邵 荃 杨日明

监 制:郑世繁 翟 新

编 导:苏晓瑞 刘瑾妍

文 案:章紫薇

出 镜:章紫薇

摄 像:熊睿琦 席晓宇 杨 泽

后 期:杨 泽 熊睿琦

出 品:长城新媒体集团

责任编辑:苏琳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