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民生热议|持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2023-03-13 07:20: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廊坊市社区工作人员(左一、左三)在锦绣花苑小区居民会客厅进行调解工作,促进邻里和睦。(本报资料片)廊坊市委组织部供图

【阅读提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出席全国两会的河北省代表委员认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要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通过数字赋能提高社会治理精度,多措并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 “握指成拳”,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无论是纵向分级治理,还是横向多元治理,汇聚多元社会治理力量到基层,实现“握指成拳”,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关键。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全国人大代表,灵寿县车谷砣沟域联合党总支书记、车谷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春芳认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不高等问题。

陈春芳代表建议,强化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以农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举办“书记课堂”,全面提升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全面推行“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村级管理规范化。此外,还要着力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全面夯实基层治理物质基础。

今年1月1日,《河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实施,条例从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干部队伍培养机制、深化行政执法改革等方面就乡村治理提出诸多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喜玲建议,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党建带群建的工作主线,串起社区各方力量,营造有特色、有活力的社区氛围。近两年,群团组织中社区团支部以社区青春行动为重要抓手,引领服务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深化基层组织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侯贵松建议,通过社区青春行动,凝聚青年力量,共建青春社区,着力提升青春行动在社区基层治理的影响力。此外,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常态供给、持续创新服务内容,以相对灵活的服务项目、相对专业的服务团队和相对固定的服务半径覆盖全省每个社区、乡镇,着力构建队伍、项目、阵地、资源“四位一体”的共青团参与社区治理工作模式。

■ 统筹协调,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据了解,自去年7月部署开展全面依法治县规范化建设以来,河北省细化实施28项具体措施。截至目前,全省2215个乡镇(街道)中,1634个设立了乡镇(街道)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覆盖率达74%,为统筹推进乡镇法治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法院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推进乡村振兴方面的工作一直是陈春芳代表关注的重点。他建议,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在发挥法庭优势、参与基层治理方面取得成效。

“持续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让偏远地区的老百姓享受到更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陈春芳代表建议,聚资源、搭平台、建机制,持续提升一站式多元解纷效能,将矛盾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满足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此外,建立人民法庭与乡镇政法委员、村调解委员联合机制,对辖区可能发生的重点、敏感的涉及民生的案件及时提出纠纷预防和化解建议,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让每一位村民都知法、懂法、守法,才能有效减少纠纷。”孙喜玲代表建议,继续推进诉源治理,常态化开展送法下乡,助力基层党组织打造“无讼村”,引导群众树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切实增强群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着力提升群众识骗防骗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将矛盾纠纷消化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一个重点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全国人大代表、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建议,完善法定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等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作用,健全公开透明的诉求表达和办理方式。同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通过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强化基层发现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内容。

全国人大代表,宁晋县贾家口镇黄儿营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宁小五建议,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 数字赋能,让社会治理更智慧

近年来,我国推进数字社会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2022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指数为0.8119,电子政务排名升至全球第43位。

不少代表委员认为,要持续推动数字治理向基层社区延伸,既要配备完善技术系统,也要在治理观念上向前一步。

技术是手段,良治是目的。范振喜代表建议,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数字化治理,为专业化和精准化治理服务。利用信息技术赋能群众工作,准确发现真实的网络民意,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激励和评价系统。

“数字赋能,让规模治理更智慧。”宁小五代表认为,科技支撑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他建议,把数字技术通过智慧社区建设、数字化街区管理和社会治理数字化平台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多个角落,提升社会治理的分辨率和到达率,有助于规模治理更清晰、更高效、更科学。

城乡社区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进一步通过数字赋能,建设现代化的社区治理体系,对于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认为,数字新技术融合社区治理的深度需进一步加强,特别要强化住房、人口、教育、卫生、养老服务等社区治理信息的数字化动态管理水平。

“充分发挥大数据、信息化的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杨伟坤代表建议,探索重心下沉、建强末梢的路径,通过数据赋能,优化网格组织架构,引导人力、职能、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下沉汇聚到基层,使动态更新更为精准、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回应民意、提供服务更为高效。(河北日报记者 赵泽众)

责任编辑:吴春蕾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