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在武强县举办

2023-04-04 08:50: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在武强县举办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走出“好路子”

漫步衡水武强周窝音乐小镇,光影在这里化为韵律,村庄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与音乐相连,处处体现创意,让人畅享充满艺术气息的春日时光。日前,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在这里举办,来自京津冀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文旅企业、行业协会、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拓展乡村文旅消费新空间、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等展开深入交流,让文化为乡村铸魂,让产业为乡村振兴塑形。

周窝音乐小镇世界乐器博物馆1_副本.jpg

周窝音乐小镇世界乐器博物馆内,工作人员正在演奏。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摄

文化赋能,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孔武有力的武将门神、怀抱鲤鱼的胖娃娃……走进武强年画博物馆,5个展厅和1个仿古年画作坊,既富有新时代气息,又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强年画的历史和辉煌成就,让观众充分体会到了年画的魅力。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文化是根本。依托武强年画,当地政府加强年画人才培养,积极引导有年画产业基础的村庄和传承人创办书画基地、年画作坊,打造了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我县还加强年画创意开发,相继开发了年画书签、餐具等20多个系列100多个新品种,年产值1.5亿元,年画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武强县委书记王悦说。

不仅武强年画焕发了新活力,在石家庄市藁城区梅花镇屯头村,历史悠久的藁城宫灯,经不断开拓创新,老技艺重获生机。全村2072户中有1875户人家从事宫灯生产,年产宫灯1亿对,产值20亿元,产品远销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藁城宫灯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灯”。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各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充满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燕赵大地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既是人们挥之不去的乡愁,又共同构成了各地独有的乡村文化,成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为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激发优秀乡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河北省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在省级层面出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政策,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及“五个100”赋能示范工程,建设非遗工坊572家,设立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创建了55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243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取得积极成效,描绘了广大乡村的崭新画卷。

产业带动,奏响乡村振兴幸福曲

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产业是载体。当下,河北省特色文化企业不断涌现,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集链成群,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和力量,奏响了乡村振兴幸福曲。

在周窝音乐小镇世界乐器博物馆,木管、铜管、弦乐、弹拨乐四大类1300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西洋乐器,向游客全面展示了西洋乐器的发展历史。博物馆出口乐器折扣店内,工作人员冯美荣正在向顾客介绍着一种乐器的价格、演奏方法和维修知识。

以乐器产业为载体,近年来,武强县持续放大产业富民强县作用,全县63家乐器企业,共吸纳1万多人从事乐器生产加工,带动数十个村集体增收,其产品覆盖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远销美日韩等国家。

曲阳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同样取得积极成效。“曲阳县雕刻、定瓷文化企业有2500余家,产业覆盖14个乡镇14万余人,年产值达80亿元。”曲阳县委书记陈江河表示,该县聚焦“现代化中国雕刻文化名城”发展定位,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曲阳路径”。

河北省广大乡村地区不乏优秀文化资源,但很多没有像曲阳定瓷、武强乐器一样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很多乡村手艺人渴望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很多古老村落的村民也希望搭上文旅发展快车,但由于不了解市场、不熟悉经营,一些文化资源没能转化成文化产品,更未形成产业。

为此,本次活动中有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解决人才问题,建立有效机制,调动企业、高校、文化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从科技、信息、创意、市场等环节着手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同时,通过塑造“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特色品牌,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名片,充分开发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等产品和线路,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产业和品牌。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还需要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本次活动中,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河北省分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支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贷款授信协议,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非遗民俗、文艺展演、特色小吃……3月20日晚,周窝音乐小镇风情街上河北省“乡创市集”开市,近百个市集摊位,全面展示了河北省特色文化旅游产品。“现在的周窝音乐小镇,一砖一瓦都是文化,街巷都是故事。”当天,衡水市民张强和家人到武强县游玩,一家人参观了武强年画博物馆、世界音乐博物馆,在市集边玩边买当地特产,收获满满。

白天赏年画、听音乐,晚上住民宿、尝美食,这已经是不少衡水市民周末的休闲度假模式。近年来,武强县实施“旅游+”战略,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辐射带动3.3万人增收,真正做到了文化“兴”起来、旅游“火”起来。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武强的经验做法,只是河北省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聚焦建设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实施燕赵文旅品牌创建行动,面向京津精准定位消费群体,精心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等,让“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成为新时尚,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提高乡村供给质量,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本次工作推进活动中,河北省启动“乡村后备箱”工程,旨在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打造一批乡土文化旅游产品,将乡村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品牌优势,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以京津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活动为契机,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统筹资源要素,强化服务保障,积极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富民兴县,努力把河北打造成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试验区和先行区。”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才说。(河北日报记者史晓多)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