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带您领略独具魅力的黑土风情 评剧《走过暴风骤雨》亮相石家庄成功圈粉

2023-05-10 00:40: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河北新闻网 王学峰

借我一方舞台,还你一场浓墨重彩。

5月9日,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石家庄开幕后的第十四天,广大戏迷朋友和戏曲艺术家们在石家庄丝弦剧院一起迎来了这次会演的第十七台大戏——由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创排的评剧《走过暴风骤雨》。

跌宕起伏的剧情、自然亲切的声腔、风趣诙谐的东北方言,带来一种独具魅力的黑土风情,现场观众被深深吸引,时而会心一笑,时而陷入沉思,时而报以热烈的掌声。

1.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创编团队阵容强大 故事内涵发人深省

评剧《走过暴风骤雨》由国家一级编剧、文华编剧奖、“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费守疆,根据周立波先生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部分情节重新创作,由国家一级导演、文华导演奖获得者王景耀导演,国家一级作曲王建仁担任音乐作曲、唱腔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郑海鹏担任舞美设计,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及众多青年业务骨干联袂出演,可谓阵容强大,强将云集。2021年5月,该剧作为“艺心向党,以艺助学”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文艺活动之一和黑龙江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省优秀剧目展演”代表剧目在哈尔滨成功首演。

《走过暴风骤雨》的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省尚志市珠河县元茂屯,讲述的是,1947年黑龙江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土地革命,翻身农民、农会干部赵玉林,舍己为公,坚决维护群众利益,表现出共产党员立党为公的优良品质,为保卫胜利果实,他带领民兵与国民党残匪展开了浴血奋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该剧还通过小说作者周立波的视角,串联起过去和现在,以历史与现实相互穿越的戏剧呈现方式、独具特色的评剧表演手段,在缅怀先烈中感悟生命的源泉,感恩大地母亲的哺育,表达世世代代农民对土地、粮食的崇拜和敬畏。

2.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导演王景耀在谈到这部戏的主题时说:“土地、粮食、生命,是统领这部戏的根本命题。土地生产粮食,粮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保障。无论是历史上的土地改革年代,还是当下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新时代,土地永远是命根子!粮食永远是生命的根本保证!我们这个剧通过穿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交流,面对一个共同的议题:土地,就是为了让粮食问题引起人的思考。”

“我们现在生活好了,许多人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不一定意识到土地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其实,土地、粮食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在特殊时期甚至于和我们生死相关,和国家的安全密切相关。”

王景耀表示,希望人们通过观看这部戏,珍惜粮食、不浪费粮食,继承勤俭持家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识到国家把粮食安全上升到重要战略高度的意义。

3.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黑土特色风趣幽默

从剧种特色上看,评剧是在河北冀东一带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兼收京剧、河北梆子、大鼓、皮影等多种艺术样式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其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尤其善于表现现实生活。2006年,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过暴风骤雨》是一部现代评剧,剧目一开场就以评剧特有的亲切自然、自由活泼、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舞台布景和道具——土炕、小桌、小酒壶等,也瞬间将人带回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东北地区的农村生活之中。而更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是,该剧是一出具有浓厚黑土风情的剧目。剧中唱词、念白主要以东北方言为主,浓重、亲切的东北农村乡音和高度个性化的语言风趣生动,使得剧中人物真实可信,让观众能够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增加了剧目的观赏性。

4.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在现场,观众们在受到英雄精神感染的同时,也不时发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尤其是在第六场中,老孙头追问马桂荣为什么一定要换赵玉林家的地,马桂荣心怀歉意地叫了一声“孙哥”,老孙头马上制止,说道:“拉倒吧,当年就是你一句孙哥把我叫蒙圈的。”听完这样的对话,台下的观众许多人都笑出了声。轻松幽默的语言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也使马桂荣和老孙头这对夫妻本来紧张矛盾的关系得到了缓和,让戏迷们体会到了黑龙江评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王景耀告诉记者:“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走过暴风骤雨》自首演以来,中心从剧本、唱腔、音乐、舞美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整体提升和打磨。”

“你看舞台上那个房子,跟过去的房子基本一模一样,那个大炕,炕上的小桌、小酒壶,半个马车轮子、一扇小窗户,还有人物手中的马灯,这些你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已经看不到了。它是非常写实的,过去的东西。而后面那些景,山坡、成片的苞米地,那些字,都是充分发挥戏曲写意的特点,写实与写意相结合,所呈现的舞台效果就是充分展现东北农村的生活样貌。”

5.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整场演出,演员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据介绍,《走过暴风骤雨》创作伊始就是按照黑龙江省评剧艺术中心演员的表演特点、表演风格“量身打造”,目的就是以最佳的团队、最强的阵容创排高质量剧目。演出中,赵玉林、小雪、小烟袋、老孙头等演员情绪饱满,唱词情真意切,将对父老乡亲的感恩、夫妻之情、爱子之切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断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而在此基础上,赵玉林舍小家、为大家,为革命事业一往无前、大公无私的英雄形象也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加高大真实,令在场观众崇敬和感动。

北方戏窝子”热情似火 现场观众齐声叫好

鲜活的生活场景、生动的人物语言,加上评剧吐字清晰、明白晓畅的唱腔艺术贯穿全场,时长近2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许多戏迷意犹未尽,感觉时间过得真快。

演员上场谢幕,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赵玉林的扮演者——国家二级演员、中央电视台“盛世花为媒”青年评剧演员大奖赛“最佳小生奖”获得者赵立明又为戏迷们演唱了《高山下的花环》中的一个选段。此时,全场观众或站或坐,许多人拿着手机边拍边看,一位老大爷站在舞台的边沿下面,半蹲着身子录下了整个唱段。一曲唱罢,全场掌声雷动,戏迷齐声叫好。

6.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这戏真是太好了!这一趟没白来。”特意从邢台赶到石家庄听戏的赵大爷,一边走出剧场,一边对记者说。“我听戏有50多年了,爱听。小时候哪个村有庙会,哪个村有戏台,有戏唱,就往哪去。现在老了,戏曲是最大的爱好,能来石家庄听到这么好的戏,特别高兴。”赵大爷的女儿在石家庄工作,这次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女儿专门将他接到石家庄听戏,让他彻彻底底地过了一把“戏瘾”。

在人群中,记者捕捉到了几位小朋友的身影。张梦瑶(音),石家庄八一小学的学生,今年10岁,她告诉记者,以前没有听过评剧。“我觉得真好听。我回去要写一篇作文。”

7.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记者来到后台找到了满头大汗、正在卸妆的赵立明。他告诉记者:“河北的观众、戏迷让我感觉很亲切,也特别热情。这次来到石家庄,是回家的感觉,因为评剧的根在河北。我们这次演出不单单是一次会演,我感觉也是一次对我们戏曲的老祖宗的一个汇报,也是一次寻根求源。”

“评剧在河北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戏窝子’这个词说的就是咱们河北。”赵立明侃侃而谈,“你像唐山啊,石家庄啊,保定啊,这些地儿都是‘戏窝子’。可以说河北的土壤很适合戏曲人才的成长。”

8.jpg

《走过暴风骤雨》剧照。杜船 摄

谈到在河北演戏,赵立明坦言:“既好演又不好演,因为河北的观众特别懂戏。比如说你这个演员、这个剧团真好,他们懂行,他们认可,这是好演。为什么又说不好演呢?因为俗话说‘钱压奴辈手,艺压当行人’,你这本事不成,那在这地方儿就不灵。甚至你一个踺子点错了,下边儿观众就知道了。所以说咱们河北的观众对这个戏曲要求是很严谨的,是因为他们懂。其实河北的一些票友唱戏、拉胡胡甚至比一般的专业演员也不差。”

河北剧种多、名角儿多、剧团票友组织也多。赵立明在与记者探讨中特别称赞了河北的戏曲生态环境:“从全国来说,戏曲院团,我感觉特别是这个一般唱角儿的呀,还有翻个儿的呀,就是咱们所说的这个翻跟头,很多都是咱们河北人。河北出了好多名角儿,你像上海京剧院的金喜全是河北人,张建国,唱奚派老生的,这也是咱们河北的。还有李胜素是邢台人,李少春是霸州人……这些名家太多了。河北人才辈出。”“北方戏窝子”走出了一代又一代戏曲名家,戏曲名家也成就了河北“北方戏窝子”的美名。

赵立明表示,希望今后有机会再来石家庄,让真正的黑土文化在河北、在京津冀以及在全国生根发芽。

责任编辑:李健敏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