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理论视界|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07-12 09:47: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今世界,数字技术正在全面融入人类社会的各领域。积极把握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以“文化+科技”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场景解码中华文明特有的价值基因,以艺术创造力探索传统文化全新演绎形式,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化,盘活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数字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要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建构,充分发挥文化数据要素活力,加速文化资源向数字文化资产转化。首先,依托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普查、摸清我国文化遗产、革命文物等资源的家底,对历史文化遗产采取预先性和抢救性的保护修复,对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进行数智化统筹开发利用。要在文化遗产的展览空间、展陈设计和场景重现等方面发力,通过艺术复原、实体复原等先进手段延长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存储生命周期,在传统文化展示中融入声音、图片、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使文化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便于群众理解、感知,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说话”。其次,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等进行多维度深入研究,为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阐释和传播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健全完善传统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数据确权授权机制,打破传统文化产业的业态边界和时空限制,打造集约化特色化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创新文化内容生产模式

当前,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崛起及其主导的商业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文化生产的结构秩序,创作者生态也经历着“专业内容生产—用户内容生产—生成式AI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新型内容创作变革。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着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加强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培育文化内容生产全流程数字化数据化模式,不断提升数字文化产业竞争力。一方面,要注重文化数据要素应用和数据关联,加强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服务和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数字文化产品公平交易机制,加快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提升数字文化产品质量,通过建立反平台垄断机制等有效措施规范数字文化产品市场秩序。同时,要加强文化数据安全保护,建构从创作、传播到消费的全过程监管体系,确保国家文化数据安全,维护数字文化市场的良好秩序,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数字与文化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文化创新,增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是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应有之义。实践中,一是把握好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打造传统文化IP,以VR、AR和MR等为载体提供虚实共在的超越文化产品本身的交互体验,提升数字文化产品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二是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产业链上下游间的主体联动,注重互联网思维模式在数字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全新的方式手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美学传统和现代审美眼光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数字文化产品;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加强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拓展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数字技术为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传播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路径。要坚持价值导向和技术赋能,打造具有权威性的文化数字平台,实现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融合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通过矩阵传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创造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数字文化产品,并将文化产品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差异化推送增强用户黏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成果共享。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持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孙晗冰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责任编辑:张雨萌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