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聚焦河北

欢乐京津冀 一起过大年|国博新展呈现200余件龙文物

2024-02-07 08:21: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国家博物馆新展“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6日起向公众开放。“中华第一龙”领衔,200余件(套)与龙有关的文物展出,其中近九成展品是首秀。

站在展厅入口就能看到“中华第一龙”。这件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头部长吻修目,躯体卷曲若钩。策展人诸葛英良说,它是已发现时代较早的龙形象之一,为研究龙的原始形态提供了重要物质资料。

展厅里,200余件龙文物时间跨度自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初,古朴稚拙的红山玉龙、辉煌浑厚的战国龙虎纹双耳盘、造型精美的唐代双龙耳瓶、清代宫廷家具代表作海水云龙纹硬木屏风等纷纷亮相。

一件件文物,宛若在上演一部“龙”外形的演变纪录片。商代人面蝉龙纹弓形器是马车上的“挂缰钩”,此时的“龙”像蛇,也像蜥蜴。到了唐代《伏羲女娲像立幅》,伏羲与女娲皆是人首龙身。伏羲部族以蛇图腾为基础,融入了被征服部族的马、鼠、鹿、狗等图腾,构成了华夏民族的象征。到了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基本固定下来。一整个展柜的瓷器,猛一看,都是当下熟悉的“龙”形。细看略有区别,比如明代的龙多呈蛇形,身有鳞,背有鳍,龙纹粗犷;清代的龙已经制式化,早期形态雄伟奔放,晚期神态平淡。

“龙的形成过程,是先祖对自然物崇拜融合的过程。”诸葛英良说,龙纹饰的形象不断地被整合添加,从最初原始形态的抽象到拟兽形的具象,从简洁稚拙到复杂灵性的多种组合,其发展演变折射出各个时期的不同风貌。

国博方面介绍,展览从节俗礼制、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方面系统阐释“龙”这一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意在呈现龙腾乐舞的千般姿态,营造祥和氛围,为观众献上新春祝福。(北京日报记者 刘 冕

责任编辑:程涵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