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京津冀戏曲名家陪你过大年

2024-02-09 08:32: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1月26日,“十台大戏贺新春”系列戏曲演出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河北梆子剧场拉开帷幕。图为河北梆子《宝莲灯》演出现场。 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摄

2月3日21时,北京京剧院的经典大戏《玉簪记》,在石家庄人民会堂落下帷幕。“再来一段!”舞台下,观众们欢呼着,鼓掌致敬。舞台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宏图躬身下拜,拱手回礼。台上台下,以戏为桥,融为一家。

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自古以来就根脉相连、艺术相牵。特别是扎根民间的戏曲艺术,在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年就得唱戏!在‘北方戏窝子’里,还有什么比用戏曲艺术更能传递新年的喜悦呢?”采访中,不仅河北的戏迷票友对此激情满满,很多来自北京、天津乃至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游客也纷纷表达着期盼。

为了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北策划了“十台大戏贺新春”系列戏曲演出活动。其中,特意邀请京津冀三地院团献大戏,名剧名家轮番登台,让戏迷新年伊始就过足戏瘾。

“不用找座位啦!这么好的戏,大伙儿能不来吗?这是给老百姓点了全本好戏哩!”1月26日,河北梆子《宝莲灯》在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河北梆子剧场精彩上演,全场爆满。68岁的马尚荣特意从藁城赶来,入场时演出已经开始,老人立马席地而坐,聚精会神欣赏。绚丽的舞台,高亢的梆子声腔,令他眉飞色舞。来自天津的观众汪小妮等人更是伸出大拇指,对精彩演出称赞不已。

京津冀三地,有相近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基础,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分别滋养出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流派。三地戏曲通过互学互鉴、交流交融,能够更好地相互吸收,从而立足所长,开出各有千秋的花朵来。

一把剪刀、一盏灯、一把椅子、一张桌、一件婴儿衣衫……2月2日晚,远道而来的天津评剧院为河北父老乡亲献上评剧《金娥》。“词雅、戏足,底蕴深,以情动人,这个戏改编得好,很值得我们学习。”舞台下,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青年演员李鹏达深深沉浸其中。

这一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改编自评剧花派名作《半把剪刀》,在创排上独具匠心。不仅呈现出评剧花派的特点,而且融入时代气息、音乐层次感强烈,激起台下新老观众强烈共鸣。尤令李鹏达赞叹的是,这出戏坚持“移步不换形”,全场没有奢华铺张的舞美布景,没有过多花哨的手段,完全从戏曲的本体出发,挖掘传统戏曲的新意,堪称经典改编的典范。

历史上,京剧、梆子渊源极深。很多河北梆子名家都出身京剧。很多京剧名家也都熟稔河北梆子,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至于评剧,更是发源于河北唐山,历经百年传承,从冀东走向全国,从简单的地方说唱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

“今天,我是回家了啊。”在《金娥》中饰演曹锦堂的剧文林,是从藁城农村走出来的评剧艺术家。面对观众,这一句话令人破防。“老朋友们,希望你们永远年轻!”演出现场,很多观众真情流露。多年来,河北为京津乃至全国各大戏曲院团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曾昭娟、李宏图等人,更是与河北缘分匪浅。这些戏曲人锐意进取,在各自领域打磨深耕,不断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为京津冀戏曲的交流和繁荣作出贡献。(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责任编辑:赵耀光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