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河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答记者问实录

2024-03-07 07:37:1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河北省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答记者问实录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河北省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河北日报讯 3月6日上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河北省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河北省代表团团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河北省代表团副团长、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等六位代表回答记者提问。一句句平实的话语、一组组详实的数据,生动展现了燕赵儿女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细致描绘出河北大地生机勃发的动人场景。

■ 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人民日报记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年之内两次视察河北,就扎实推进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各方面都十分关注。请问,河北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绩,下步还有哪些考虑?

倪岳峰代表:感谢人民日报记者的提问。

河北是京畿要地,区位特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1次视察河北,特别是去年两次视察河北,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深情地说:“河北是我工作过的地方,我对这里充满感情,把这里建设好是我的心愿。”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厚爱,让燕赵儿女感到无比振奋、无上荣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省上下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动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推动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拔节生长,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现在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我们认真落实“并重”“并举”等重要要求,全力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努力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创新之城、魅力之城、未来之城。目前,疏解配套政策正在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细化为46个方面工作,住房、薪酬、子女教育、医疗、医保、社保、公积金等政策逐步落地,努力使疏解人员最为关心的创业条件、居住条件、福利待遇不低于留在北京时的水平。比如,疏解人员在新区租房、购房可以提取在北京缴纳的公积金,疏解人员的子女回北京就读、参加中考高考都没有障碍,这样,疏解人员在雄安新区工作、生活会非常舒心、安心。现在,首批疏解央企总部加快建设,4所疏解高校全部开工,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新区到北京西站的通勤时间50分钟左右,到大兴机场只要19分钟。

雄安新区正在成为“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城市。比如,创新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围绕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我们依托首批疏解单位,谋划推进了两个创新主链条,一个是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链条,由中国星网牵头,三大运营商和一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参与;一个是疏解高校协同创新,希望四所高校物理的联结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去年,出台雄安人才16条,启动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一大批来自北京的中关村企业、首都高校大学生到雄安参观交流,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雄安创新的味道、优越的环境、美好的前景,有的企业很快就决定签约入驻,很多大学生表示愿意来雄安就业创业。比如,白洋淀已经成为“候鸟天堂”,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野生鸟类达到276种,比新区设立前增加了70种。比如,由于规划先行、职住平衡,加上智能交通系统,交通不堵车正在成为雄安的特点之一。再比如,林荫停车场、小型足球场等等,这些场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好标志性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疏解配套政策,优化体制机制,广泛吸引、聚集国内外力量和资本参与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努力创造“雄安质量”,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斐然,重大国家战略的势能正在转变为河北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河北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紧紧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全域对接、全面承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一是功能疏解有序开展。全省累计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超过4万家,特别是引进在京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取得历史性突破,去年从北京市场化疏解就达到44家,首都辐射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二是重点领域协同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加速形成,1小时交通圈初步构建。比如,现在从石家庄到北京高铁只需要60分钟,大家出行更加便捷。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我们第一次设区市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名中全部退出了后十名,2023年“退后十”成果进一步巩固,蓝天下的京津冀更加亮丽。我们打造了“河北净菜”品牌,现在主要菜篮子产品在北京市场占到了4成。2023年,我们出台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等政策,受到游客广泛欢迎,全省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都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正在成为新时尚。三是协同创新成果丰硕。去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倍多。京津冀三地共同做大做强6个协同创新产业链,其中河北牵头两个,一个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一个是机器人产业,2023年河北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将近1倍。四是体制机制更加顺畅。京津冀密切协作,梳理和打破了一批制约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简化了京津迁入企业落地手续,京津冀社保卡“一卡通”正在加快推动,老百姓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我们将深入推进区域内部协同,打通联通京津的经济廊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康养、文旅、新能源和大数据、现代物流等产业,为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河北力量。

第三方面,防汛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去年河北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习近平总书记极为牵挂,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取得抗洪抢险救灾的决定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涿州看望受灾群众时说,看到大家脸上的表情,我心里就踏实了。李强总理在报告中,专门讲到,有效应对海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加强灾后恢复重建。我们一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前安排部署,果断决策扩面转移180万人,科学有效处置重大险情,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员伤亡。其二就是一刻不停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党中央给了我们好政策,财政资金预拨付、保险资金预赔付,让受灾群众一下子吃了“定心丸”。我们迅速抢修水毁基础设施,抓好农业补种改种、复工复产复市和灾毁房屋修缮加固重建,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三是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抓住中央增发国债机遇,谋划实施了一批防洪工程项目,同时出台了《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探索完善农业、农房、巨灾等保险,努力在大涝大灾之后实现大建大治。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坚持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更加宜居、更加安全的美好家园。

■ 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经营主体放心创业、安心发展

香港商报记者:我注意到,河北春节上班第一天就召开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请问,河北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正谱代表: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认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就是构建和完善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是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抓经济就是抓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可以增强信心、稳定预期、促进高质量发展。正如您提到的,今年春节一上班,我省就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实际上,去年我们的“新春第一会”也是这一主题。通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去年河北入选全国5个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省份。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一、提效能、优服务。营商环境好不好,经营主体的感受最重要。我们把提高经营主体的“获得感”作为首要目标,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一是“只进一门”。所有涉企和民生领域审批事项,集中进入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围绕企业和个人高频服务事项,推出90项便民利企“一件事一次办”,企业和群众更省心了。二是“一网通办”。建成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1067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最大限度减少证明材料,让群众办事申请“一次提交”、办事结果“多端获取”。三是“一线应答”。整合省市县三级热线电话,实现12345一号对外,完善受理、转办、督办、反馈、评价工作机制和流程。目前,日均受理群众诉求4万多件,接通率98%以上。

二、抓改革、促公平。改革的目的是要进一步促进公平、保障公平。我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壁垒,为经营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和完善:一是招投标方面。推行招标投标“双盲”评审改革,提高招投标全程网办率、评标专家盲抽率、技术盲评率、分散评标率,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干预。改革以来,民营企业中标金额由39%上升到56%。二是市场准入方面。严格落实国家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标准、产业、补贴等规定,把更多的资源、机会、权限放给市场、放给企业。三是政策落地方面。上线“河北惠企利民政策通”平台,提供政策查询、解读、受理、反馈等一站式服务,推动政策直达快享、应享尽享。

三、强要素、解难题。要素保障是抓投资、上项目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现场办公,完善政企交流等工作机制,对企业反映集中的融资、用地、用工等问题,实行清单化管理,助力企业加快发展。一是融资。坚持省市县联动,主动对接沟通,积极争取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搭建省级金融服务平台,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提供一站式、普惠型金融服务。二是用地。健全规划、招商、供地等全周期管理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用地保障制度,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为省重点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用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开展订单式培养,聚焦制造强省、数字河北等技能型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较好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

四、重法治、守诚信。法治建设、诚信建设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我们从企业和群众关切的问题入手,抓整治、补短板,着力打造法治河北、诚信河北。一是抓规范执法。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细化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积极探索“轻微免罚”等柔性执法举措,开展任性执法、选择性执法专项整治,有效保护了经营主体合法权益。二是抓诚信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健全政务诚信诉讼、协调执行机制,我省地级市和县级市,在国家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中居于前列。三是抓产权保护。着眼破解立案难、审判难、执行难等问题,完善涉企产权保护案件的申诉、复查、再审等机制,坚决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司法公正护航企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是一个不断推进、持续完善的过程,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也需要记者朋友们的监督和帮助。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抓好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任务的落实,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经营主体放心创业、安心发展。

■ 真诚欢迎全国、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来到雄安、扎根雄安、奋斗在雄安、成就在雄安

新华社记者:当前,雄安新区正在奋力打造新时代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请问,雄安新区将在加速人才聚集方面采取哪些措施为建设未来之城提供坚强人才智力支撑?

张国华代表: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打造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雄安新区的重要使命。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勇担使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千年大计、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紧紧围绕“谋创新、聚人气、促疏解”这个主题,坚持五湖四海聚贤纳才,真心爱才精心用才,形成人心向往、要素汇聚、合力共建、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全力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制定能“吸引人”的政策体系。坚持“普惠+优惠”原则,构建具有雄安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一方面,以“三个不低于”为目标,加快推进京雄同城化,出台教育、医疗、薪酬、社保、住房等系列配套疏解政策,让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下、发展好。另一方面,实施极具突破性、创新性的“雄才十六条”等细化的18个政策文件,给予真金白银的激励支持,广泛吸引各类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构建能“集聚人”的产业平台。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建设科创中心、创新研究院、综保区、高新区等10余个创新平台,推动央企在新区设立各类机构200多家,为人才发展提供广阔舞台。着力培育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链条,推进疏解高校协同创新,让雄安空气中到处充满创新味道。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加强产才融合对接,加大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对接院士项目21个。

三是组织能“聚人气”的品牌活动。坚持“谋创新、聚人气、促疏解”,开展了一系列品牌活动,举办科技·人才·创新周,开展中关村千企、百所高校、百家科研院所、首都大学生系列雄安行活动和“雄安拔节生长·北京行活动”,对接企业2300多家,与150所高校签订合作意向书,发布150项科技成果,3000余名高层次人才、企业家、高校代表汇聚雄安,2万余名北京高校学生到新区研学求职,雄安新区人气越来越旺。

四是营造能“留住人”的服务生态。优化“引育留用”体系,成立雄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一支服务人才的专业队伍,推出雄才卡、雄才网等10余个服务应用场景,发放雄才卡10481张,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的人才服务。实施雄才·安居工程,建设一批青年人才驿站,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抓好子女教育等各类要素配套,让各类人才放下行囊、成就梦想。

今天的雄安拔节生长、日新月异,城市综合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实现了从“一片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的华丽蝶变。这里的房子不高,交通不堵,处处是游园,教育养老医疗水平一流,城市生活场景妙不可言,白洋淀重绽光彩,是创新创业、宜居宜业的理想之地。在此,我们真诚欢迎全国、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来到雄安、扎根雄安、奋斗在雄安、成就在雄安,与我们一道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之城。

■ 深入发挥“近”的优势,做足“美”的文章,不断开拓京津以及全国各地客源市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今年春节期间,石家庄正定古城火爆出圈,成为大家最愿意去的热门景点之一。请问,今年河北在促进文旅融合、提振旅游消费,进一步提升“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影响力上有哪些具体举措?

马宇骏代表:感谢媒体朋友对河北和石家庄文旅事业的关心。近年来,我省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立足丰富的文旅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聚焦京津及周边省份重点客源市场,精心打造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品牌。春节期间,石家庄跻身“南客北游”十大目的地;正定古城成为全国五大热门景点之一,名寺古刹、古城灯会、常山战鼓、非遗巡演等给各地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据不完全统计,春节假期正定接待游客863.76万人次,同比增长466%,其中省外游客222.3万人次。

正定的出圈,是厚积薄发的结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就兴建荣国府,开创了中国旅游的“正定模式”。近年来省市两级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扎实推进古城风貌恢复提升,古城魅力持续焕发。节日期间,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游客在看千年古建、品民俗风情、赏璀璨夜景中感受千年古城的文化魅力。同时,实施景点免票、停车免费、共享轮椅、机关单位开放厕所等暖心举措,获得游客认可。

2024年,河北省将深入发挥“近”的优势,做足“美”的文章,继续实施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免费通行河北高速、“乐游京津冀一码通”等举措,推出世界遗产、古城古韵、赶考之路等旅游线路,不断开拓京津以及周边省份、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市场。

在省委、省政府统筹安排下,石家庄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大做强“红、绿、古、新”四大特色旅游品牌,着力提升人文魅力、激发消费潜力,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打造文旅融合新格局。对全市旅游景区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文旅产业链平台,进一步叫响石家庄文旅品牌。推进棉纺厂、华北制药、石钢等工业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气息的产业空间、生活空间、艺术空间、消费空间。另一方面,擦亮音乐体育新名片。去年我们举办了以摇滚音乐为龙头的演艺活动1000余场,组织了马拉松、网球、桥牌等20余项国际、国内体育赛事,自信、活力、开放成为城市新印象、新标志。今年,我们将接续推进演艺场地、比赛场馆建设,办好石家庄摇滚音乐演出季、全国街舞大会、三人制篮球、五人制足球、网球、桥牌等品牌文体活动,持续推动音乐活动向音乐产业延伸、体育赛事向体育品牌拓展。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欢迎广大朋友到河北、到石家庄观光度假、旅游休闲!

■ 积极承接京津养老服务需求,加速培育壮大医养康养产业

中新社记者:养老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请问,河北环京周边县市在积极承接京津养老功能疏解、推动医养康养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王亚军代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已走过10年历程。养老协同作为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承德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毗邻京津、温泉富集、生态环境美、气候条件好、生活成本低等独特优势,积极承接京津养老服务需求,加速培育壮大医养康养产业。主要做了四个方面工作:

优化政策,积极引导承接。坚持产业发展、规划先行,高标准编制康养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构建以皇家御道旅游带为牵引,以避暑旅居、温泉康养为特色的全域承接格局。制定出台养老机构补贴、人才用工保障等24条政策,落实京津冀异地就医“一卡通”等普惠政策,吸引京津老年人到承德康养养老。

搭建平台,精准有效承接。先后与京津民政部门签订《养老服务框架合作协议》,主动融入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大局。加强协同养老对接合作,在京津举办“沐浴热河·乐居承德”等大型招商推介,实施博爱颐园等承接北京养老需求疏解项目18个。推行养老机构互认互通,将承德寿康康养中心等一批优质养老机构录入北京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实现评级标准互认、惠企政策互通。抓好宣传推介延伸拓展,面向北京大型社区精准推介,营造“心向往之、承德养老”浓厚氛围。

培育业态,多元融合承接。以温泉赋能康养养老,发展“温泉+康养”中高端业态,实施隆化七家温泉小镇、天域温泉等项目34个,打造“雾灵山居”“叁时壹宿”等高端民宿100余家;放大“温泉+度假”综合效应,推出购房养老、怀旧体验、委托代管等产品,吸引京津老人“候鸟式”旅居养老;培育“温泉+冰雪”新热点,开展嬉冰雪、沐温泉、品民俗、看赛事系列活动,打造全季旅游康养业态。

完善功能,全力保障承接。着力提升医养结合能力,与北京友谊医院、北京老年医院等53家医疗机构深化合作,建设京津冀医联体10家,每所二级以上医院托管1家康养养老机构,提供高水平、专业化医疗服务。大力推进交通路网直达,从北京坐高铁到承德仅需50余分钟,每天北京与承德之间往返经停高铁120余趟次,滦平、丰宁、兴隆开通到北京的城际公交,旅游康养片区实现高速互通。持续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依托承德医学院等高校,设立康复、照护等专业学科,为康养养老提供人才支撑。

立足新的起点,我们将进一步调高标尺,精准对接养老需求,培育壮大银发经济,努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 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融合发力,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河北日报记者:河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省代表团中有多位知名农业专家,能否介绍一下在守护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方面有哪些措施做法?

郭进考代表:感谢这位记者朋友提问。河北是粮食生产大省,小麦种植面积3370多万亩,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力保证了粮食生产稳定。特别是2023年,全省积极克服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达到762亿斤,其中,小麦总产达到297.1亿斤,小麦亩产达到439.4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较全国平均多50.4公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近年来,我们围绕“增单产”这一课题,对上千户农民进行了调研。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四新”融合发展,是河北粮食单产提升的有力支撑。

一是加强新品种研发推广。种子是粮食的“芯片”,新品种对单产提升的贡献率一般在40%左右。我省小麦亩产每次取得“台阶提升”,都离不开新品种的引领。比如我们团队新选育的马兰1号新品种,示范田一般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较同等农田亩增80公斤左右;去年晋州市周家庄乡3760亩马兰1号展示田,实收平均亩产达到了735.6公斤,省里将该品种列为了小麦主推品种,为小麦单产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是加强新技术应用。同等地力、同一品种不同管理措施,亩产也会相差10%以上。有了新品种,新技术应用不到位,仍然达不到高产结果。河北省大力推广小麦节水、精细整地播种、播后镇压、一喷综防等关键技术,有力保证了粮食丰收。

三是加强新装备示范。河北省大力推广整地播种一体机、等深匀播机等新型农机具,大幅度提升了小麦播种质量,整地粗放的中低产田亩可增产小麦50公斤左右。邢台金沙河创造的亩产863.7公斤高产纪录,就是使用新型播种机实现的。

四是加强新农人培训。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落地靠的是人,同等地力、不同农户生产,亩产可差上百斤。近年来,河北省全面推进新农人技能培训,为技术落地提供了保障。比如我们和邯郸农业农村局培训的新农人,魏县爱耕种植专业合作社李喜林种植的小麦亩产达到了800公斤,引领了当地小麦生产。

2024年,我们农业科技工作者将继续深入田间地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让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农人融合发力,让更多的人学会科学种田,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小麦,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为保障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作出不懈努力。(记者四建磊、尹翠莉、吴韬、霍相博、冯阳)

责任编辑:苏琳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