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纵览·13楼夜话|AI“复活”逝者,慰藉还是揭伤痛?

2024-03-20 06:32: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主持人:张丽霄】

“起死回生”这件事,过去只在科幻电影里见过,但最近,被“复活”的事却屡屡发生。这个所谓的“复活”,是利用生成式AI技术,将逝者的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输入算法模型,从而生成一个能够模拟逝者声、形的数字形象。这次事件起始于台湾艺人包小柏通过AI技术“复活”已故女儿,以缓解思念之情。此举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人表示理解,认为这是给了思念一个出口;有人担忧这可能会让思念者更难以走出悲痛阴影,甚至加重心理负担。随着这股热潮的蔓延,有人更是开始尝试“复活”如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明星人物,这进一步引发了一场关于心理、伦理以及法律层面的大讨论。

不是沉湎于伤痛,只为纪念慰藉

当邓丽君“复活”在舞台上,在她那清澈柔婉的歌声里,我激动不已,甚至是湿了眼眶,我感谢“科技的应用”让我见到了久违的偶像。

近几天,AI“复活”成了热门话题。在此事件中,未经逝者亲人允许私自“复活”故去的人,自然碰触的不仅是伦理的红线,也应为法理所不容。先将此放在一边,我想说的是另一个方面。

40年前,人们会拿着照片,回想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20年前,几段录像,会把亲人的音容笑貌展现在眼前;现在,AI“复活”会否能成为追思形式的升级呢?也许,有人需要与亲人有这样的互动慰藉,有人乐见这种与亲人相见的形式,有人需要亲人这种“全息”的纪念。那么,不是沉湎于伤痛,只为慰藉与纪念,AI“复活”应该有它的空间。

——及晓佳

“你不是你,你只是涟漪”

AI技术“复活”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这个世界幻象已够多,还不够乱吗?

影像是此时此刻,不可拼凑剪接来到未来,艺术或许是个例外。我们能接受的,AI技术用于影视艺术创作,还原一些经典影像,让过去与现在连接,解锁新的艺术体验。对于普通人来说,用AI技术让逝去的人“复活”,像正常人一样跟你倾诉衷肠,听起来很美好,或许也得到了暂时的精神慰藉,但是逝去了是永远的事实。就像电影《黑镜》所描述的,女主“复活”了在车祸中去世的丈夫,虽然复制了丈夫的记忆和躯体,却无法复制真正情感,这位AI丈夫不需要睡觉、也不会受伤。女主最终意识到“你不是你,你只是涟漪”。

正如歌里唱的,这个世界有太多太多的美好与虚假,美好代表生活,AI是虚假的部分。

——栗强

丧亲之痛,AI是解药?

面对亲人离世,有人一直深陷悲伤的泥沼无法自拔,甚至出现了病理性哀伤反应。临床上有一种病叫“心碎综合征”,就是由极度悲痛或震惊所引发的。如此看来,“相思成疾”并不是没有道理。

好在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可以帮人缓解思念之痛。AI横空出世,那个连语气和表情都与真人几乎一模一样的“数字人”,甚至还能和屏幕前的人进行简单互动。它不仅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精神寄托,还帮人们把压抑在心底的悲伤情绪宣泄出来。也可以说它是另一种形式的告别仪式,让活着的人从心理上完成了与逝者的分别,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始新生活。

但是,AI并不是万能解药。有的使用者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了并不真实存在的“数字人”身上,过度沉湎过去,这样看来,AI反倒成了一种逃避现实的途径,其结果必然是弊大于利。重要的是,活着的人要从内心真正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和过去好好说声再见,怀着对逝者的思念拥抱今后的每个日子。当然,这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张凌敏

科技应该是帮助人,而不是揭伤痛

AI技术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体验,可也产生了灰色地带,逝去的亲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复活,甚至成了有些人敛财的工具。这让人在一遍遍体味失去亲人的痛苦时更加愤怒:科技进步应该是帮助人,而不是揭人伤痛。

科技像一把双刃剑,带来的从来不是只有舒适,还有邪恶和担忧:核技术除了能发电,还能造威胁人类的核弹;网络普及带来的不只是交流的畅通和便利,还有隐私泄露和网骗横行的尴尬;救人性命的药品却成了毒品;克隆技术会不会被人用来复制人体延续生命……科技发展越来越快,能做的事越来越多,其对伦理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仅仅依靠道德去约束人们,效果显然不够,我们需要的是管理的快速反应,面对新情况加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让科技真正为人服务,帮人做事,当好人类的好朋友,而不是成为少数人手里作恶的工具。

——秦建军

主持人:

AI“复活”亲人,是寄托思念之情,让人得到精神慰藉,还是会让人沉湎过去,不能自拔,这因人而异,是个“此之蜜糖,彼之砒霜”的问题,我们也没必要非得说孰是孰非。况且这属于私域行为,不在法律禁止之列。对于网友擅自“复活”明星的行为,则另当别论,因为无论是单纯为了怀念还是用于商业目的,未经其亲属同意,均属于侵犯别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期待相关法律法规能进一步完善,明确使用AI技术的范围和限制,让科技进步既能起到慰藉人心的作用,又不至于超越道德和法律的边界。

责任编辑:高小茹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