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乡村行·看振兴|“非遗工坊+农户”:老手艺做成新产业

2024-03-29 07:43: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3月27日,曲阳县北孝墓村村民闫胜娜正在衔泥坊制作粗瓷茶壶。 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摄

3月27日,走进曲阳县北孝墓村定陇路旁的一个普通农家院,要不是门口挂着“衔泥坊”的牌子,记者很难将其与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粗瓷非遗工坊联系起来。推门进入由普通农房改造成的展厅,只见茶具、餐具、花器等各种粗瓷展品琳琅满目。展品风格朴拙、釉色稳重,充满简单纯真的艺术气息。

“既保留了粗瓷透气好的特点,又在外观上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衔泥坊艺术总监闫玉伟说,2012年,他创立了衔泥坊,研发生产粗瓷艺术品。

展示架上有一个直径20厘米左右的果盘,盘底纹理呈木纹状,盘沿有点变形,颇有一种朴拙美感。见记者好奇,闫玉伟说:“这是用原木直接滚出来的纹理。一个果盘卖八十元钱,非常抢手。不只这件,这里的展品大部分出自普通村民的手。”

院子的正房被分成几个工作间,里面有十几名妇女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有的揉泥,有的拉坯,有的印坯,有的刻花,大家分工明确。

“粗瓷作品看似简单,实际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光凭家里几口人根本干不过来。”闫玉伟说。

在拉坯工作间,41岁的闫胜娜正在拉坯机上制作茶壶。拉坯机飞速旋转,她用右手掌心不断拍打壶体一侧,左手手指不断敲击壸体另一侧。她介绍,这样操作是为了校正壶体位置,使其以同心圆的状态旋转,确保壶体薄厚均匀。

“泥坯太厚烧制时容易裂,太薄则容易漏水。”闫胜娜说,拉坯看似简单,其实起码要练习两年才能熟练操作。她从最简单的活泥做起,现在已是工龄满12年的“元老”,能创作自己的作品。

工作台上,摆放着一件《紫砂珍品集》。坯架上,摆着碗、瓶、壶等生坯。工坊根据市场需求,对生产品类有要求,但对具体器形、纹理等不做具体要求,让员工自由发挥,完全根据自己日常的学习积累和对生活的理解去创作,以展现产品的个性和朴拙之美。闫胜娜说:“我非常喜欢这项工作,经常研究瓷器器形、纹理和制作技艺。”

“不出村就能挣到钱,还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作品,非常有获得感。”闫胜娜说,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天工资90元;工作满10年,每月还有500元工龄工资。闫胜娜在照顾家的同时,每月能轻松赚3000多元。

说话间,村民张玉轻端来几把粗瓷茶壶生坯。她说:“我在家制作,完成后交给非遗工坊统一烧制、销售,按照售价的25%提成。挣钱的同时,家里啥活儿也不耽误。”

据介绍,作为曲阳县2020年评定的首批非遗工坊之一,衔泥坊招聘周边村民打工,免费培训制作技艺。村民手艺成熟后,还可转型为供货商,由非遗工坊统一供料、提供创意设计等,双方绑在一起合作发展。去年,衔泥坊年销售额500多万元,总计带动40多位村民增收。

曲阳县非遗资源丰富,国家、省、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计有23项。“这些非遗资源大多分布在乡村,我们通过‘非遗工坊+农户’模式,让224家非遗工坊与1万多村民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他们就近就业,让每一个非遗工坊都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动机’。”曲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刘斌说。(河北日报记者 林凤斌

责任编辑:郑晓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