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承德:“缺钱”成农村环境整治“瓶颈”

    崔金海告诉记者,改善村里硬件设施,单靠村里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完成。“就拿清运垃圾这件最小的事来说,村里也承担不起。”崔金海给记者拿出一份清运垃圾的协议书。协议书的甲方为村委会,甲方要求乙方将各户垃圾统一收到村外的临时垃圾堆放池,并清运到镇里修建的垃圾填埋场,费用为每月1000元,一年共计1.2万元。“‘非典’那年,我们就这样干过,效果不错。但现在一个月1000元,没人干呀!”崔金海说,由于龙凤村距离垃圾填埋场有5公里的距离,村里无力承担运送垃圾的车费,现在处理的办法是就近填埋。“垃圾堆多了,就让在河道挖沙的沙场出车,把垃圾拉到沙坑里埋了。”记者了解到,这些沙坑都位于河床内,垃圾填埋于此,会不会对河水造成污染呢?对此,崔金海表示“污染肯定会有,但也是没办法,村里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处理垃圾。”“龙凤村的经济条件算是中游水平,绝大部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的情况都和我们差不多。”崔金海说,去年隆化县专门开过动员会。“所有村支书都去了,会上说政府要给予一定帮助,每个乡镇都要配垃圾清运车,垃圾由镇里统一清运,直到现在也没见过垃圾清运车的影子,可能是镇里也没钱吧!有了车,还要养人,这都需要钱啊!”崔金海说,现在环境卫生整治的费用都需要村里自筹。“没有收入来源,村里从哪筹钱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山之石

    迈过“缺钱”这道坎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然而,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

    邢台市南和县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路。南和县在当地探索出了“挤、争、出、收、捐、罚、代”等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模式。据介绍,“挤”是指先投入400万元对此活动予以支持,又拿出44万元对各乡镇进行补助,实行以奖带补;“争”是指积极争取、整合各种农口项目资金,利用各类民生工程等政策性资金;“出”是指全县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凡是有集体收入的村,从集体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环境卫生整治;“收”则是根据各户人口数征收或依托水费、电费定期收取一定的卫生费,并对临街门面和摊点收取卫生清扫费;还有“捐”,动员富裕村民、在外经商的本村人、企业老板捐献一定资金;再有就是“罚”,对违规堆放垃圾者或乱搭乱建者,收取一定罚金;最后是“代”,即对于贫困人员,灵活利用公益岗位和低保政策,以劳代费。

    据介绍,这种多元化筹资模式由村民代表共同参与,开支情况也要及时对外公布,经过一段时期和许多村庄的施行,证明这一套模式是可行的。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李莎】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