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探访大运河申遗点 考察大运河河北段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6-01 08:26:36 责任编辑:孙婷

    史料记载,因处于运河来水冲击的弯道处,历史上洪水在此次曾多次决口,连镇一代的居民深受其苦。清末,一名姓谢的乡绅,带头捐资,从南方大量购进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汤,最后撇去糯米,再将白灰与泥土用糯米浆混合,逐层夯筑,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

    糯米浆拌灰土,这是中国建筑中古老的工艺,一般用于城墙壁垒。李天峰说,这比现在的水泥要结实得多。文物部门维修时,要打一些处理过的竹签子进行连接,但砸不进去,只能用电钻钻,硬度如同钻在石头上一样。

    整个坝体长235米,厚3.6米,高5米,总面积1175平方米,这在当年的运河水丰水时,是一项非常巨大也非常艰难的工程。

    谢家坝修成后,一百多年里,再也没有决口,当地有老人讲,糯米浆拌的灰土的特点是水越泡越结实,如果最近几十年运河没有断流,谢家坝可能还要完好。

    李天峰说,文史部门曾寻访过谢家后人,都知道其祖上有过这样一件善举,但更详细的情况都无记忆了。

    华家口夯土坝,被记住的知县王为仁

    从谢家坝沿河道弯弯曲曲南行30公里,西岸便是衡水市景县安陵镇华家口,华家口也有一道糯米大坝,糯米大坝的规模与谢家坝相当,坝体长约255米,高8米,坝顶平均宽度9.5米,堤坝夯筑工艺与谢家坝相同。

    这两个相距很近的堤坝,如今都是河北省大运河段的申遗点,它们的建造时间也在同一个时期。

    晚清时期,这一河段经常决堤崩口,给当地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华家口多次被毁。1911年(清宣统三年),当时的景县知县王为仁,主持修建了这一大坝,也是最底部原土层打木桩,然后毛石打垫层,垫层之上三七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每层厚20厘米左右。自大坝修好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华家口再也没有决堤受灾的记录。

    早年有德政碑,详细记录了修坝的情况,现碑已无存。

    谢家坝、华家口夯土坝,两座糯米大坝遥相呼应。老人们讲,运河曾有“铜底、铁帮、运粮河”之说,铜底就是指运河的河底都是胶泥,铁帮就是指的这两段大坝。

    为了申遗,2012年,华家口夯土坝主坝体进行加固维修,历时三个月,耗用百余袋糯米。过程与谢家坝如出一辙。

    “为民保障无穷利,居者宁思作者艰”,这是一名佚名的诗人遗留在《景县新志》中的诗句。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