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滦平打造中国“普通话体验区”(组图)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10-23 08:44:55 责任编辑:丁璨

    明清两代人口大迁移促成滦平“官话”区

    郝润德是央视推广普通话公益广告片中,第一个说出“说好普通话”的人。而在公益广告片的开头,坐在郝润德对面一起下棋的是该村的周景明老人,今年已经78岁了。他虽然没有参加当年的语音采集,但与郝润德和石俊勇两家是后来迁入金沟屯不同,周景明祖上是参与金沟屯建庄的初始户,对金沟屯的很多旧事比较了解。

    我们见到周景明的时候,他正在村中的街道上散步。提到村中的旧事,周景明马上打开了话匣子。“金沟屯是清朝康熙时候,由焦、牛、敖、白四姓旗人从古北口(明长城的一个关口)内北京密云迁过来建立的。连这个金沟屯的名字也是从密云那边复制过来的。在密云金沟屯,我们周家就和四姓同村,但我们是从山东迁到密云的汉人。”周景明说,当时旗人占地是有皇旨御批的,迁到这里的时候四姓占了大片土地,周家也在旁边开垦了一些荒地。

    “当时在这里建庄,就是看中这里的水土好。”周景明老人指给笔者看,村子南面500多米的一片树林里就是滦河,金沟屯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肥沃的河谷盆地。“但整个滦平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所以这里以前与外界的交通很不方便,人口流动不大,现在我们周家和四姓还是村里的大姓。后来陆续迁进一些外地人,因为人少,过不了两代说话也就变成这样了。”

    “金沟屯的水土好,不管男女老幼说话都是这样的。”对于如此接近标准普通话的乡音是怎么形成的,几位老人都认为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当地文史专家、滦平县政协副主席王国平则认为,滦平人普通话说得好,更多应该是历史的原因,主要是深受清朝“官话”的影响,且不存在传统方言土语的干扰。

    “滦平有个小兴州,是古北口外百姓在明初集中内迁的出发地。这几年,经常有山东、河南等地的人来这里寻根问祖。明朝初年,因为当时北京、河北、河南等地多年战乱人口锐减,另一方面在口外明朝军队与蒙古人还在持续对峙,所以朱元璋开展了大规模人口内迁运动。这样既可以充实内地人口,又可以减少蒙古人劫掠带来的损失。”王国平说,明成祖朱棣当皇帝后更是把古北口外的居民和军队全部撤回长城以内,固守长城,在长城外很大范围形成军事隔离区,也叫无人区。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清初再次从北京周边向滦平移民开荒才改变。这期间200多年的断层,让滦平的传统方言已经消失在历史当中。

    清朝建立之后,滦平就从长城边塞,变成了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走廊地带。王国平介绍,清朝顺治皇帝在位的时候曾北巡途经滦平,并在这里建行宫、驿站派兵驻守。之后康熙在承德兴建避暑山庄,滦平更成为往来承德与北京之间的重要通道。康熙、乾隆、嘉庆、咸丰等4位皇帝秋狝避暑往返途经此区域230余次。现在境内还有清代御路遗址5条、行宫遗址8处。在清朝前期,很长时间里滦平这里都是由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改喀喇河屯厅为滦平县,县名取“滦河无患,民得平安”之意。

    据记载,明末清初陆续有少量周边百姓迁到滦平开荒种地。而新移民大量迁入是从清朝康熙时期开始的,当时在北京周边因为旗人圈田占地和当地汉人产生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清政府就鼓励旗人到古北口外开发无主荒地,建立“口外庄田”,包括皇家内务府直管的皇庄、王府直管的王庄和八旗各级官兵所有的旗庄。根据《民国档案》的记载,直到清末,滦平境内共建有皇庄24个,王庄、旗庄130多个,形成了当时滦平境内的主体村落,金沟屯就是旗庄之一。

    “庄田的管理者与北京朝廷之间交往密切,所以受当时‘官话’影响较大。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官话’推广的先行区。”王国平说,当时的移民以满族为主体,但也有大量的汉族百姓随之而来,清代滦平话的形成过程,就是个移民聚集的过程。由于人口来源多样,且没有足够强势的方言,所以更容易受到当时“官话”的影响,形成了发音比较统一的滦平“官话”区。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