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死亡证明讲述海兴县抗战英烈的慷慨悲歌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5-28 10:05:16  责任编辑:李莎

一张泛黄的死亡证明讲述海兴县抗战英烈的慷慨悲歌

    燕赵都市报记者祁胜勇 通讯员付瑞 文/图

    一张仅有64开大小的小字条,纸张已严重泛黄老化,唯有左下角那颗方方正正的印章没有褪色,红彤彤的格外醒目。这张73年前的抗日战士死亡证明,讲述着海兴县高湾镇马庄子村王如华英勇抗日的慷慨悲歌。73年间,历经沧桑的小字条也成了其后人的传家之宝。

    “活阎王”令鬼子汉奸闻风丧胆

    近日,记者来到小字条故事的发生地——海兴县高湾镇马庄子村。

    如今,村里许多老人还记得王如华的英雄故事。

    今年75岁的王凤仙是这个村一位烈士之子。提起王如华,他直竖大拇指。“按辈分,我管王如华叫叔,他和我爹年纪差不多,都在部队上抗日。”

    老人讲,抗战时期,在海兴县、盐山县以及与之相邻的山东省庆云县和无棣县一带,王如华号“活阎王”,令鬼子和汉奸闻风丧胆。他自幼随祖父王河清习武,专习八极拳和硬气功,能“飞檐走壁”,武艺高强。村里三米多高的院墙他能翻越自如,在四五米距离宽的胡同间,他能如履平地。

    王如华后人介绍,73年来,先人的故事辈辈相传,深深印刻在整个家族的记忆里。

    1938年初春,在日寇铁蹄踏进华北之际,王如华怀着一腔热血,瞒着年迈的老人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毅然参加革命。历任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一专署警备大队骑兵连战士、班长、副排长。一九四零年初因战功显著被提拔为八路军渤海军区第一专署警备大队警备二连一排排长。

    王如华英勇作战,杀敌除奸无数,屡立战功。一天傍晚,他去分区送情报回来路过海兴县赵毛陶(原属盐山县)据点。在据点外围的一个路口,他遇见一个鬼子和两个汉奸正围打一位没带路条的老人。他二话没说,冲上前去,掏出手枪将鬼子击毙,紧接着三下五除二把两个汉奸打翻在地,尔后缴获三支三八大盖消失在夜幕中。特别在1938年至1940年艰苦卓绝的反围剿作战中,王如华利用人际关系熟悉和地形熟悉的优势,引领部队转战于河北省和山东省交界的宣惠河两岸,摸据点,袭公路,端炮楼,运军粮,救伤员,威震四方。1940年末,山东省军区组织战略大反攻。王如华率领一排先后在攻打海兴县刁庄据点、大黄庄据点和无棣县崔口据点的战斗中,每次都担当“尖刀排”,冲锋陷阵,歼敌数十名,率先将红旗插上制高点。因骁勇善战,敌人称其为“活阎王”,而当时的八路军山东军区渤海一分区司令员李乡平则称其为“勇猛虎将”。

    王如华抗战报国立场坚定,不徇私情。一九四零年初,根据情报,他发现临村一亲戚家藏有一名汉奸。入夜,他带领战士抓住汉奸,不顾亲戚的哀求和自己老人的呵斥阻拦,毅然将汉奸执行枪决,为国除害。抗战期间,王如华先后锄奸数名,并劝解动员数名青年参军报国。此外,他还动员家人积极把口粮和牲口送到部队支前。结婚第二年春,王如华的第一位妻子潘氏因坐月子时中风,久治不愈,后撇下仅八个月大的儿子撒手而去。在上有老下有小,无人照料的情况下,王如华依然义无反顾,舍家抗日,儿子只好送到前潘埯村亲戚家寄养。之后,王如华再娶史氏为妻,又先后生育王文会、王文坦二子。

    1942年11月王如华在部队去世,年仅29岁。他的续妻史氏刚过门6年,长子王文贵年仅7岁,他的二儿子王文会和小儿子王文坦一个5岁、一个不到3岁。他还撇下了84岁高龄卧病在床的老父亲。

    当时,王如华所在部队的教导员张斌给王家写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小字条”,王家后人保存至今。

一张泛黄的死亡证明讲述海兴县抗战英烈的慷慨悲歌

    险被污名小字条终还清白

    “四清”运动中,有人颠倒黑白诬王如华家为“反属”,遭到王氏家人及村民和许多知情者的强烈反对。王如华当年的首长、战友和部属,如时任渤海军区第一专署警备大队警备二连一排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革委会主任的刘勇,时任渤海军区第一专署警备大队警备二连战士的盐山县曾小营乡崔里洋村范某和盐山县大付庄乡许庄子村邢某等纷纷出据证明材料,表示对王如华家定“反属”是极端错误的。

    危急关头,王家人想到了这张“小字条”,四清工作队的人看后立马不吭气了。小字条如同“杀手锏”还了故人清白。

    多年后,年迈的老八路刘勇看到这张小字条时仍热泪盈眶。

    小字条写道:悉启敝队教导队警二连一排长王如华在敝队抗战有三年,不幸在一九四二年十一月死了。特此证明。第一专署警备大队张斌(章)。

    丢饭碗,丢性命,就是不能丢了“小字条”

    即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王家几代人仍将小字条视若珍宝,手手相传,不容半点闪失。

    抗战时期,一次麦收时节,附近大黄庄炮楼里的鬼子汉奸数十人扫荡马庄子来抢粮食,全村老少提着大包袱小篮子纷纷逃命。当一家人跑到村口时,想起小字条没藏好。王如华的大儿子王文贵拔腿就往回跑,等他把小字条用油布包好塞进房梁窟窿里刚要出大门时,发现鬼子和汉奸已经到了胡同口,他急中生智钻进了厕所后边的柴火垛里。

    王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的用的可以不管,小字条却不能不管,时间来得及就藏好,来不及就带走。这条不成文的家规使得小字条得以传世73年,至今完好。

    今年77岁的王文坦是王如华的小儿子,现在是村里“著名”的低保户。他的老房子在一场大雨过后被夷为平地,只好住在用土坯临时垒砌的两间偏房里度日。

    说起父亲和小字条的故事,年迈的王文坦泪洒前襟。

    王文坦母亲去世后,小字条就交给了上过一年多学且“识文断字”的他,他怕家里人多手乱不安全,便把小字条时刻带在身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他曾在承德煤矿工作过,后来工作丢了,他怀揣小字条又回到了家乡。

    老来患病,他又郑重地把小字条交给了自己的大侄子。

    73年风风雨雨,小字条俨然已成为王如华后人的情感寄托。

相关新闻

跟着老电影去旅行 游冉庄体验抗战地道的神奇

2015-05-28 08:51:07

因为靠近保定市主城区,在抗日战争时期,清苑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敌人的据点和炮楼的密布,仅冉庄周围9公里内就筑有炮楼15座。一处处村民宅院里,牲口槽、水井、灶台、炕面等处展示着形态各异的地道口。

河北启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网上主题宣传活动

2015-05-26 08:26:34

今天上午,“英雄河北 燕赵丰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据了解,本次活动由省网信办主办,省委党史研究室、新华网河北频道具体承办,从2015年5月开始到9月底结束。

京津冀三地百名艺术家志愿者赴抗战圣地采风

2015-05-24 08:59:26

今天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到人民中去”京津冀百名艺术家志愿者赴抗战圣地服务采风大地行活动在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启动。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