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名中医:让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

2017-01-05 08:46:02 来源:河北新闻网

第二届河北省名中医、石家庄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中医师赵振兴(中)在给患者看病。 田继红摄

日前,省卫生计生委、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通知,授予于慧卿等50人“河北省名中医”称号。

这是我省评选的第二届名中医。截至目前,河北省共评选了100名名中医。

名中医到底“名”在哪里?他们是怎样成长为名中医的?名中医又是如何给百姓服务的?又该如何发挥名中医的作用,更好地传承发展河北的中医药事业呢?带着诸多问题,2016年12月25日,笔者采访了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

长期奋战在中医临床一线,个个身怀中医药“独门”绝技

2016年12月29日上午,石家庄市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中医师赵振兴正在出门诊。

“赵主任,前一阵我着急生气,出现右上腹痛,饥饿时很明显……”“你喝酒,熬夜,有事不顺心吧,加上脾气急,导致气血凝聚,肝气不舒。”赵振兴一边给患者把脉,一边和患者聊天,开导患者,“你人心眼好,以后遇事别犯拧,也不要着急,身体没什么大问题……”

赵振兴开好处方后,还给这位患者开出了第二张“处方”——一套赵振兴“医林絮语”。“回去好好看看,对你的病肯定有益。”

“医林絮语”是赵振兴在临床中创制的“白话诗”(开心医话)个体化神志病诊疗方法,多采用通俗易记的开心“白话诗”方式,加深医患之间的沟通,让患者对疾病的预后和生活充满信心。

笔者注意到,在赵振兴的诊室里,沟通交流的氛围特别浓,患者看病的整个过程都很轻松愉快。很多患者表示,他们乐意找赵主任看病,中药加上赵主任开导,非常有利疾病的恢复。

赵振兴挚爱中医。1977年,他来到石家庄市中医院后,一直在门诊一线工作。近40年来,他治病用药都做到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擅长治疗各种老年病、内科疑难杂症、良性肿瘤、各种情志病和肿瘤术后调理等,尤其在治疗情志病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病人遍布全国各地。

他擅于运用心灵寄托法、督脉调神法、情志相胜法、“顺心怡情定志三步法”等方法治疗情志病,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他还擅长从肝论治失眠,兼顾他脏。他研究的课题“从色脏相应论治黄褐斑的临床观察”,提出五颜六色方可治疗黄褐斑,并在临床中五颜六色方已制成院内制剂广泛应用。

和赵振兴一样,此次评选出的50位名中医有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特点就是,长期奋战在中医临床一线,个个身怀“独门”绝技,在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和疗效。

“第二届河北省名中医评选工作从2014年10月启动。”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评选借鉴了国医大师的评选办法及其他省市的做法,经过逐级推荐,严格按照初审、兼顾地区评审、总体评审的程序,最终评选出50位名中医。“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佼佼者,被评为省名中医当之无愧。”

来自河北中医学院门诊部的刘保和,在临床一线工作时间最长。1962年河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他开始从事中医工作,至今已54年了。

“54年里,刘老师在基层工作过,跟师学习过,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期间从未离开中医临床。”河北中医学院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即使退休后,刘保和依然从事临床、科研、著书立说。

刘保和主张,“学中医思维,走明医之路”。他提出了“人体气运动的基本模式是‘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圆运动”理论,以及人体先后天运转模式如同“陀螺”的理论。这一理论为中医学术由研究后天疾病向研究先天疾病作了可贵的探索。

中医药如何治疗癌症?刘保和一直在研究探索,在《金匮要略》“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理论指导下,他提出先后天并治,斡旋气机,升降阴阳,取得了明显疗效。

在诊断学方面,刘保和非常重视腹诊,尤其结合《难经》相关理论,确定了与其相对应的经方,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发现许多特定的脉象可与特定的方剂相对应,提高了脉诊水平。在方剂学方面,发掘出大量方剂的“抓主症”规律,并独创了“化瘀灵”“和胃灵”“利咽灵”“祛痰灵”“增食灵”以及“呛咳饮”“解郁消愁汤”等方剂,屡用屡效。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强调医者的医学技能和临床经验积累。很多中医认为,如果没有常年在临床一线的积累,就不可能掌握中医独特的诊疗技术、方法。要成长为名中医更是如此。

“英雄不论出处”,“望闻问切”心系百姓身体健康

从此次评选结果来看,名中医既有公立医院的,也有民营医疗机构的;既有城市大医院的,也有基层医疗机构的;既有中医医院的,也有不少来自综合性医院。

“英雄不论出处。”无论来自哪里,无论身在何处,他们“望闻问切”心系百姓健康的服务宗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简、便、廉、验、安的优势,给百姓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此次评选出的50位名中医大部分来自公立医院。作为公立中医医院的“龙头”,省中医院非常注重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师带徒”制度,强化师承工作,加大中医人才引进力度等,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中医药人才。“此次,我们医院7人被评为名中医,分别是董燕平、王彦田、刘启泉、梅建强、葛建立、檀金川、刘建平。”省中医院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不仅中医药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而且还具备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

董燕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据介绍,董燕平196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50多年来,他在内科领域通晓中西医,尤擅长对心血管疾病和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为省中医院这两个专业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作为老师,董燕平强调理论联系临床,积极组织临床教师认真备课、试讲,认真组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工作。作为医生,董燕平强调用中医思维,为患者治病。”省中医院负责人介绍说,董燕平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中医人才,其中很多人已成长为各自单位的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2000年,董燕平到了退休年龄,但他放不下自己热爱的中医事业,就坚持在省中医院心内科及风湿免疫科参加门诊、查房、会诊和临床带教工作。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董燕平名老中医工作室”2013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通过“师带徒”,努力传承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为医院培养中医人才。

在井陉,说起看中医,没有人不知道县中医院的武小妮。50多年来,他扎根山区,深入基层,查房、会诊、坐诊、义诊、带徒、搞科研……

据介绍,他常年坚守中医临床一线,擅长中医内、儿、妇科,尤擅长肝、胆、脾胃、不孕症的诊治,每天诊治门诊病人30人左右,查房病人20余人次,并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参与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治疗,得到了众多患者的认可。他的病人中,不仅有当地群众,更有很多人从石家庄、保定、阳泉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这是武小妮的辨证施治原则。为向更多群众提供更多中医药服务,他多方努力,亲手创建了县中医院,并日夜为之操劳,为当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武小妮还将祖传的“香囊”发扬光大,成为广泛应用的“药囊防病法”,以造福一方百姓健康。因此,他还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除了各级中医医院外,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也是中医药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据笔者了解,此次评选出的50位名中医中,有6位来自综合性医院。

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以西医为主的很多学科和专业实力雄厚,但这丝毫不影响患者来此看中医的热情。高长玉是很受患者欢迎的一位。

西医有西医的专长,中医有中医的优势。为解除患者的痛苦,高长玉1975年河北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坚持从事中医临床的同时,努力学习西医,全面掌握了中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知识。

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他提出了西医病与中医病相结合的病—病结合、西医分期分型辨理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新思路,并用于诊治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急性期主要为免疫性炎症,中医辨证以气虚湿热证多见,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辨证采用益气清热利湿的方法施治,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为进一步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与公立医院比起来,民营医院要得到百姓和患者认可一般要难得多。即便这样,仍有不少中医凭借自己的中医特色优势,全身心服务患者。

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仁平,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他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病、心衰、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扩张型心肌病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探索和创立了“益气活血、解毒宁心”中医基本治法,创新性提出了“气虚瘀毒、毒邪损心”的病理机制,一改以往单纯用西药强心、利尿治疗和单纯用中药补气、活血的传统治疗方法,从而主张从“毒”论治。

为更好地服务患者,他创办了石家庄长城中西医结合医院,目前已收治来自全国各地冠心病、心衰患者近2万例。

传承与创新,全身心致力燕赵中医药事业的薪火相传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

“科班”出身的唐山市丰南区中医医院的王云凯深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必须广览前贤著述,吸纳先哲经验,师古但又不能泥古。

仲景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云凯认为,此固属治饮大法,对痰热之证则非所宜。仲圣告诉后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王云凯结合临床实践,认为黄疸的发生的确多与湿相关,但并非所有黄疸皆由湿而致,溶血性黄疸即非因湿所致,其治应健脾益气。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王云凯经过50多年的磨炼,对一些内科疾病的治疗有了深刻体会,并研制了不少新的院内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根据“胃主受纳”“胃气宜降”的特点,其治疗应“顺应胃性,重在和中”。王云凯经过对多种常用方剂药物的筛选,研制了“枳香和胃胶囊”,应用于慢性胃炎和溃疡病。根据前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出上窍”的理论,他认为头痛多因邪气上扰,清窍不利,因“不通”而致,于是研制了“辛芷祛痛胶囊”,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对于泌尿系感染和结石,经多年临床观察,其病多属湿热蕴结下焦所致,其治重在清热、利湿、排浊,据此研制了“淋石清口服液”……

为让前人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得以传承,王云凯临床工作之余,还校勘了《医学衷中参西录》《金镜内台方议》《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等多部著作,参编、合著、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疾病诊治大典(中医卷)》等28部著作。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如今他的学生大都成了医院的中坚,有的成了高校教师。

“没有传承,就没有发展,也不会有创新。”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人说,中医药事业必须抓好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据介绍,此次评选出的50位名中医,都是前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技术专长的传承者,在不断学习、总结和创新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经验,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

石家庄市中医院的于慧卿,为掌握中医的精髓,她工作后一边做临床,一边跟随邢月朋、李士懋、薛伯寿等名医学习。

作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于慧卿学习邢月朋老师经验,将其心衰病分三期、五型辨证治疗,广泛应用到心衰病常规诊疗中,提出了补益宗气调畅气机、活血化瘀通络法治疗慢性肺纤维化及肺间质病变,明显改善了患者肺功能和临床症状。在李士懋老师“火郁”理论影响下,研制出解毒祛瘀方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受薛伯寿老师“和法”的学术思想启发,提出应用乌梅丸治疗复杂心律失常寒热虚实夹杂证,平调阴阳虚实寒热。

来自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的王九一,他不仅跟随国医大师路志正学习,还拜访了当地数十名乡村老中医,从他们那里汲取宝贵的中医临床精华,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医临床治疗技术和方法。同时,对前来向自己学习的人员,不管基础如何,他都欣然接纳,并主动授课,悉心指导。45年来,他带教廊坊卫校和其他大专院校临床见习实习的人员达百余人,10余名基层人员向他拜师学习。

“名中医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领军者’。”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好名中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总结前人中医思想、诊疗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大力培养年轻中医人才,并带动更多的人学中医、用中医,更好地推动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

责任编辑:秦秋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