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正文

【笔耕岁月 风雨真情】刘绍本:“布谷”声声唤丰年

2017-01-06 09:56: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刘绍本

转瞬间,“布谷”文学副刊已创办60年了。记得1957年初见“布谷”时,我正在南开大学中文系读一年级。次年春天,河北省会迁到天津,报社也随之来到了渤海之滨,耳畔响起“布谷”声声。

有人把“布谷”二字理解成农田播种的动作:农人边走边撒谷粒。我却更愿意相信“布谷”是指一种鲜活的鸟儿和鸟儿的叫声。每年芒种前后,村里村外,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的啼叫。人们对于啼血呼唤的俊鸟,自然怀有深切的眷爱,对于以此命名的副刊的诗文华章,也就分外关注。

当时在天津,还有孙犁主编的报纸副刊“文艺周刊”,十分抢眼夺目。再有广州的“花地”,上海的“笔会”,也颇受读者青睐。但是,“布谷”却毫不逊色,彰显出了其独特风格。一是刊载的诗文,多是农村题材,新诗也都含有民歌风味。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多是些“沾泥土”“冒热气”的文字。二是注意培育新人,看见创作好苗子写来了稿件,打心眼儿里喜欢,千方百计加以扶植。那些年,“布谷”的编辑们就曾走进我们中文系宿舍楼来谈稿约稿,还为编好副刊走访校园,结识文史哲经各系学者贤士。不久,几个热心动笔的青年学生,筹备在校刊《人民南开》上办个文艺副刊,就学着“布谷”的样子,给郭沫若先生写信请求题名,很快便收到了郭老的墨迹“南开园”三字。

1964年,我到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后来,我们师生“开门办学”来到饶阳县常安村,访问了全国劳动模范宋欣茹,完成了报告文学《三个老党员的故事》,报社驻衡水记者站的杨殿通当即推荐给《河北日报》副刊并得以发表。再以后给河北师大的研究生开设《文学批评学》课程,师生们对铁凝小说《秀色》展开讨论,发言稿经整理也在《河北日报》副刊上见报。

跨进到了新的历史时期,布谷鸟鸣叫得更欢畅了。“布谷”视野愈加开阔,文学佳作屡屡见诸报端:陈梦道的小说,李建新的故事,张诚的儿歌,都受到年轻读者欢迎。为了鼓励作者、读者直抒胸臆、畅所欲言,“布谷”还开设了专栏,刊发优秀杂文随笔作品,许多才气充盈的文朋诗友藉此欢聚一堂。近些年来,更有优秀的编辑们在此版面上辛勤耕耘,每每相晤,格外欢娱。

如今,在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工作的一位朋友,总把每周五的文化周刊寄来,所载大家名家专栏和新人好苗的佳作,读了给人带来振奋和启迪,仿佛又倾听到布谷鸟那动人的鸣唱:“布谷,布谷!”

责任编辑:秦秋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