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2017-02-08 17:43:14 来源:河北新闻网综合

2月7日,农历正月十一,邢台市南和县河郭乡举办“抬皇杠”社火表演,河郭乡5个村上千村民参加了表演。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什么叫“抬皇杠”

抬皇杠也叫抬杠、抬黄杠、抬花杠,是流传于南和河郭一带的民间娱乐活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相传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军在南和张路郄村一带和汉军展开激战,河郭一带的村民,用皇杠带着食品给农民军送粮,在贾宋和那里的村民会合后一起支援起义军,后来形成习俗。盛大的抬皇杠活动约10年举行一次,年正月十三至二十在河郭抬杠,二十一、二十二在贾宋抬。现在已形成三十二杠,三十二匹马,参加者上千人,围观者数万人,已成颇具规模的民间活动。

“皇杠”共三十二杆,由家族世袭保存。一般杠是由杠箱和杠杆两部分组成,杠杆长6米,粗12厘米,由弹性木料做成。杠箱在中间,重约30公斤,杠箱两边各有铁环一个,杠杆上绑有两串铜铃,随着杠杆颤动,有节奏拍打,三十二杆杠同时作响,热闹非凡。杠箱顶部用彩绸、彩球、彩带编织在一起,两边插有鸡毛掸子两个,上下摇摆,美不胜收。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抬皇杠”怎么“抬”

“抬皇杠”活动主要由河郭西边四个牌,即赵牌、梁牌、樊牌、郄牌(庄)组织。因此,“抬皇杠”打的大旗上写的是“四牌公”三个大字。表演时,“杠头”高举“四牌公”大旗,三十二杆杠按顺序排列其后,由六十四个身穿各色彩装的青年后生抬着进行游艺活动,并且每一杆杠后面配备一个骑战马的勇士,三十二杆杠配三十二匹马。由“三眼枪”鸣枪开道,在“杠头”指挥下,由“杠头”带领,按照杠谱要求,大家跟着“头杠”踩着杠的震颤鼓点,时而徒手倒肩,时而外八步内八步,杠杆在脊背上任意转动,两个抬杠人前后默契配合。

皇杠套路有二十四式,高处望去十分壮观,分别是:三环套、金香炉、剪子股、四大金刚、抬佛爷、宝葫芦、四大瓣、对瓣枣花、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轱轳贯钱、单头蝴蝶、双头蝴蝶、外十二倒肩、五股穿心、仨鱼一头、四门斗底、金八吊、里十二倒肩、里罗城外罗城、老婆串门、拉风匣、野鸡旋涡、赛马。特别是野鸡旋涡和赛马,人、马、杠一起运作,人欢马叫,万马奔腾,使抬杠艺术达到高潮,给人以力和美的精神享受。

“抬皇杠”整个游艺活动长达半个月左右,正月十一开启仪式;正月十三正式表演;正月二十一河郭乡“四牌公”到贾宋镇表演“送杠”,而贾宋镇到村外进行“接杠”,其间还有一定的送杠、接杠仪式。

社火是春节期间的一种民俗娱乐活动,在我国北方各省份广为流传。邢台南和“抬皇杠”只是其中一种。那咱河北各地还有哪些精彩的社火表演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井陉桃林坪“花脸社火”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每年正月十五,井陉县小作镇桃林坪村都会举办社火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社火不同,这里表演社火的每个演员脸上都画着脸谱。桃林坪社火脸谱奇特,人物生动,架式优美,嘉靖年间曾被朝廷封为“护纲护驾社火”,已经传承了700多年,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800多年前,桃林坪村村南楸树梁曾发生过一场激战,将士们浴血奋战,击败敌寇,这段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当地百姓根据传说中的战斗场景,创建了独树一帜的花脸社火。

花脸社火每个演员都勾画脸谱,身着古装,真刀真枪进行武术表演。每张脸谱代表一个人物。脸谱由村里老艺人使用祖传秘方配制的颜料勾画而成。颜料分红、白、黑三色,画在脸上后出汗都不会混淆。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桃林坪村的社火队伍会先在村头聚拢,锣鼓齐鸣,引领村民到村里的戏台前聚会。武术师傅手持令旗,指挥村里的青少年和“花脸”们在戏台前的广场上“排兵布阵”。跑阵人员组织有序,左冲右突,穿插换位。村民们在周围呐喊助威,社火活动达到一个小高潮。跑完阵后,社火队伍还会在村内主要街道上边走边表演。

最后,社火队伍在锣鼓声中重新回到戏台前,村民自动围成一个圆形场地。场地上三面大鼓一同擂响,社火的重头戏开始了。各种扮相的“花脸”轮流出场,刀枪剑戟上下飞舞,让人目不暇接。

●张家口阳原“曲长城背阁”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背阁是张家口市阳原县民间舞蹈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09年,曲长城背阁入选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只有阳原县曲长城村还有这种表演形式。

演出的时候,由7-11岁小孩站在一块横板上,在胸前有一片约二十公分长的弧形铁片,正好与小孩前胸的弧度相吻合,再用一条粗布带把孩子的上身和腿与架子捆在一起,穿上粉红色宽大的上衣和绿色的长裙作为演出服,裙子的长度要遮盖住脚和脚下的踏板。最后把“阁”和上面的孩子一起绑在大人的背上,下面人的头部正好遮住后面露出的一节铁棍,所以从前面看孩子仿佛是凌空站在大人的头顶。演出时大人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舞蹈动作,小孩也要随着大人进行扭动、表演。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背阁还有单、双之分,单背阁是一个大人背一个小孩,双背阁是一个大人背两个小孩,难度更大,因而更精彩。

据说,曲长城背阁这种表演形式是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带来的。当时有12架单人,1架双人;后来发展到24架单人,2架双人。队形也有讲究,12架意为一年12个月,如果有闰月年,闰几月双架就排在第几位。没有闰月年,表演时双人架就排在最前。近年来表演时,一般有两个双架,都排在开头。

●邯郸丛台区南郑村“点灯山”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南郑村的街头上都会挂满华灯,彩带飘扬,家家户户和周边十几里的村民们都赶来观看一年一度的盛大民俗社火表演——点灯山。

点灯山时,首先准备好祭祀贡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灯盏、麻油等工具,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村民组成,在灯山塔内的层层铁架上,由上而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类似于梯形的形状,将浸过麻油的灯捻插入灯内,再一一注满油,待夜幕降临后,用蜡烛将灯盏逐个点燃,此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燃烧起熊熊火焰的梯形,场面非常壮观。拜灯山时,村里的秧歌队员沿街歌舞,带领着前来拜灯的人们一路敲敲打打来到灯山前进行祭拜。随后在灯塔中心,表演者伴随着鼓点开始耍社火、放焰火,在场的人们载歌载舞,嬉戏打闹。焰火鞭炮过后,整个点灯山的仪式进入了最后唱大戏的环节。

据说,点灯山仪式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历代相传,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南郑村点灯山是民间民俗社火活动的一种,源于民间祭祀的敬拜火神,后来又融入社火、戏曲等民间的艺术形式表演,成为该地区附近村落的民俗,而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只有南郑村。

●张家口蔚县“拜登山”

邢台南和“抬皇杠”流传千年 河北各地社火表演哪家强

每年正月十四和十六晚上,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都会张灯结彩,举办传统民俗活动“拜登山”。随着卷帘的徐徐拉开,只见灯光点点至上而下,瞬间,一幅神秘而喜庆的灯火字画映入观众的眼帘。“灯官”妆扮成县令模样,坐在由四名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由戏班子里的演员粉墨浓妆伴随其左右,两名翻穿皮袄、勾眉画脸的丑角前面领引,一班人从戏台出发一路敲锣打鼓向灯山楼行进。灯官领头叩首拜祭,以最为虔诚的态度祈求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河北新闻网综合,编辑赵耀光)

责任编辑:赵耀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