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正月十五,武安固义看傩戏

2017-02-15 17:01: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正月十五,武安固义看傩戏

万人看傩戏。

正月十五,武安固义看傩戏

傩戏深受孩子们喜爱。

记者 陈正 文╱图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冶陶镇固义村一场万人狂欢正在上演——驱邪捉“黄鬼”。据专家考证,武安固义傩戏是中国北方地区惟一现存的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固义“捉黄鬼”改变“长江以北无傩戏”的说法

随着一阵锣声和炮声,傩戏正式开演。

两位扎着靠旗,身穿铠甲、威风凛凛的黑、白“探路”在村内街道上巡神。

说起傩戏,人们会想到云南、贵州等地,却不知在与之相隔几万公里的武安市固义村,也有着这一穿越了千年的文化绝唱。

固义村,在华北平原的最西部,是一个典型的北方汉族聚居村落。全村700多户人家,人口约2700多人。村里演出的傩戏以“捉黄鬼”为主,恢宏神秘,内容丰富。表演并非每年都有,一般连演三年,再停三年,每次演出四里八乡的村民闻讯而至,场场多达万人。改变了“长江以北无傩戏”的说法,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

傩戏源于先秦时期“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根据专家考证,武安傩戏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古时生活在华北平原西部的固义人掌握的科学知识极少,族人得了病,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神灵。而“捉黄鬼”便成了正月里固义人最美好的新年愿景。

“六阁二桥一神殿,四庙两堂一寺院”的固义村

2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捉黄鬼”现场,进固义村先经过一座砖石垒砌的拱形门洞,这也是固义的西门。

门洞的石匾上镌刻着两个红色大字“故亦”,两边是苍劲有力的“威镇”“山河”。门洞上面是灰瓦起脊、青砖建造的小房子,里面供奉着关帝。墙上贴着傩戏节目表。

固义村支部书记丁计良告诉记者,这种下通行人上建神庙的建筑在固义称为“阁”,约建于明代,里面供奉着不同的神祇。这样的阁原来有6座,现存5座。

旧时,村内所有的房屋都在6座阁楼以内,夜间一关阁门,整个村庄的6个门户就紧闭住了,对全村村民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如今村庄向外发展,阁外都有了人家,历经风雨的阁楼完成了它原有的使命,逐渐成为古村的标志性建筑。

穿阁而过的是固义的前街。街道由青石铺造,几百年来人行、车辗、马踏,早已油光发亮,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丁计良介绍说,固义建村于唐代,旧称“顾亦”,又为“故亦”,后人写作“固义”,取其安定稳固之意。

旧时,该村临着通往山西的大道,村中有车马店、饭庄等铺面多家,交通便利,商业兴旺。村内有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以前街为主,街道两侧有古建筑百余座,俗语有云:“六阁二桥一神殿,四庙两堂一寺院”。如今这些古建筑隐藏在固义的街巷间,大多保存完好。

丁计良说,村里的傩戏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据说有千余年历史了。“演出一般从正月十四的晚上就开始了。那时满街都挂着彩纸神符,到处都是勾脸儿或戴面具的村民。

固义村“傩戏”演进了北京的新春庙会

固义村的老艺人李增旺是固义傩戏的代表性人物,也是家喻户晓的“社首”,2008年2月,李增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固义傩戏”的传承人。

李增旺告诉记者,由于历史原因当地的傩戏演出曾中断一段时间,1985年恢复演出后一直坚持至今,考虑经费等方面的因素,固义傩戏每隔两三年上演一次,一次演三年。傩戏是由祭祀时的舞蹈演化来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说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戏剧形式。

2017年1月29日(正月初二),在55岁傩戏传承人马增祥的带领下,固义傩戏首次亮相北京平谷春节庙会,表演了傩戏《吊黑虎》。

作为固义傩戏在武安城区的“牵头人”,马增祥每周都组织傩戏传承者在其家中排练。除了提供排练场所,他还管大家的伙食,用他的话说“不为别的,只为传承”。

责任编辑:侯猛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