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张岩:河北走出的中国解剖学鼻祖

2017-03-16 09:19: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世纪50年代,张岩教授(中间着深色衣服)在为学生上课。

□记者 王思达

阅读提示

他德高望重,是我国解剖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生于燕赵、心系家乡,曾辗转多地求学、任教,最终仍选择回到燕赵大地。

他育人无数,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50年,培养的解剖学人才遍及大江南北。

虽然已去世40余年,至今他仍被业内深深崇敬。

他就是原河北医学院教授、被称为我国解剖学鼻祖之一的张岩。

开山鼻祖:

编写第一本中文版

《人体系统解剖学》

“作为我国解剖学开山鼻祖式的人物,张岩教授一生成就很多,其中,编写《人体系统解剖学》是他对我国医学教育事业最重要的贡献。”2017年3月4日,记者在石家庄见到了张岩曾经的学生、后来的同事——河北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原主任张朝佑。

谈及张岩对我国解剖学的贡献,已经89岁高龄的张朝佑首先讲起的便是这本《人体系统解剖学》。

“近代解剖学是在清末民初随着西医的传入进入中国的,但长期以来,我国没有自己的中文解剖学教材,只能用西方教材,这对于解剖学人才培养非常不利。”张朝佑告诉记者。

这种局面曾延续很久,直到1945年由张岩编写的《人体系统解剖学》出版。

“《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解剖学著作领域的一大空白。但在其背后,是张岩长达十几年的积累和研究。”张朝佑认为。

1901年,张岩出生于河北安国,他从小好学,尤其酷爱医学,立志在医学事业上有所造诣。1922年,张岩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的前身——直隶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后又辗转在北京多个医院和学校任职。

1931年,而立之年的张岩从北京回到自己的母校——位于保定的河北省立医学院任解剖学教授。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为出版中国人自己的人体解剖学教材收集资料、积累数据。

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更进一步,1934年,张岩自费赴德国柏林大学解剖学院留学。留学期间,除进行解剖技术研究外,张岩更加注意人体结构中异常资料的积累。

1936年,张岩回国。正当他以满腔热情准备投入医学教育事业之际,全面抗战爆发。他不得不离开母校和家乡,辗转去贵州安顺任教。

“抗战期间,教学条件是极为困难的,学校没有课本、缺乏教具。张岩教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亲自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制作教具,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为《人体系统解剖学》编写打下了基础。”张朝佑说。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张岩十几年磨一剑的《人体系统解剖学》终于出版。

“‘绞脑汁、苦追求、死后也不休’曾是张岩教授的人生格言,他的《人体系统解剖学》恰恰印证了这个格言。全书共900多页、数十万字,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他每用一字均经反复推敲和斟酌,一段内容往往要修改多次,方能定稿。正如他在序言中指出的:‘一言之微,一字之差,皆足影响学者之心理。是以内容贵乎精确宏博,词句宜于简洁得体。’”张朝佑说。

“按现在的眼光看,这本书尽管有些不足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填补了我国自编解剖学参考书的空白,对于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不愧是一部有价值、有特点的卓越著作。”张朝佑评价。

从1945年到1954年,《人体系统解剖学》共出了四版,成为我国解剖学界的重要大型参考书。1960年,张岩又著成了《人体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部书被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当做解剖学教材一直沿用了近半个世纪。

《人体解剖学》出版时,张岩教授已经年近花甲,但他仍然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

晚年,张岩又在大型参考书《人体解剖学》一书中担任总审阅。1977年,这本堪称集大成的专业书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并荣获河北省科研成果奖。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