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张岩:河北走出的中国解剖学鼻祖

2017-03-16 09:19:49 来源:河北新闻网


张岩著《人体系统解剖学》(1947年第二版)扉页。

“火车教授”:

坐着火车去讲课

“张岩老师不但水平高,对教学也特别负责,是我们学校有名的‘火车教授’。”89岁高龄的原河北医学院党委书记赵荣伦回忆。

“火车教授”,这是张岩留在许多老河北医大师生记忆深处的一个深刻印象。

“抗日战争胜利后,停办9年的河北省立医学院于1946年在保定复校,又于1947年迁到天津继续办学。我是1948年考入河北省立医学院医学系医学专业的,6年学制,在天津入学。”赵荣伦回忆。

在保定办学时,河北省立医学院的师资力量很薄弱,不仅没几个专职教师,兼职教师还得从北京、天津聘请,每周乘火车来学校上课,即“火车教授”。

“搬到天津后,随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火车教授’就剩得不多了,张岩就是其中之一。”赵荣伦回忆,“那时张岩已经在全国解剖学界很有名气,是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医院的院长,却仍每周坚持来学校上课。他一般是星期六晚上坐火车到天津,星期天上一天课,上午4节、下午4节,晚上再坐火车回北京。每周如此,从未缺课。”

刚搬到天津时,学校欠缺的不只是教师资源,还有硬件设施。

“我记得当时校区特别小,主教学楼只是临街的一排二层小砖楼,而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科的占地面积更是少得只有操场旁的三间平房。其中外面两个大间分别是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科的实验室及标本陈列室,最里面的一间又被隔成了几个更小的办公间,张岩教授占单独一小间,在当时已经算是‘特殊待遇’。”赵荣伦回忆。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张岩才结束了自己坐着火车讲课的日子,回到河北省立医学院成为专职教授。

给赵荣伦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张岩高超的教学水平。

“张岩教授在教学方面非常有心,他讲解剖课时不拿课本,也不拿讲稿,却非常熟练。他喜欢在课堂上画解剖图,经常在手里攥个小纸片作为草稿,到黑板上现画,一边画一边讲课,令学生们佩服不已。后来我们当老师讲课的时候,都只是事先画好了图,到上课的时候往黑板上一挂、指一指。他还非常擅长制作标本。学校的一套胚胎发生模型是他亲手做的,他先拿石膏做成模型,再喷涂颜色,模型非常精致、栩栩如生。”赵荣伦告诉记者。

和赵荣伦一样,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原院长、87岁的裴琇也对张岩的独特教学方式记忆颇深。

“我是1948年考入省立医学院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张岩老师的解剖学课程。因为他的课讲得精彩,我们班学习解剖最热烈,外科医生出得最多。他把枯燥的解剖学完全讲活了,同学都爱听他的课。那时候条件艰苦,学校没有现成的标本,他就提倡让我们自己做标本。我们只能去无名的墓地找,男同学走在前面,带着我们女生把骨头捡回来,回学校后制成标本。”裴琇回忆。

“张岩在教学中的严格也是出了名的。他每次上课都要提问,不准迟到早退,听课时要求我们必须精神集中,否则就会被严厉批评。他对待考试极为严肃,期末考试要求全面复习,不出提纲,不划范围,命题审卷认真,不及格必须补考,从不迁就。”裴琇说,“张岩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严格要求让我们受益终生,我的那些同学,不管后来从事内科还是外科,解剖的基础都非常扎实。比如12对脑神经、骨头的解剖结构,我到现在都记得很熟。”

责任编辑:孙明霞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