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2020-07-25 04:16: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群体”记事

7月19日,保定学院党委书记胡连利向2020届西部支教应届毕业生刘家君授旗。 通讯员米建军摄

“我是侯鹏毅,是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右矿中学的一名教师。”

“我是刘家君,是新疆巴州轮台县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我是李晶晶,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7团学校的一名教师。”

……

他们是保定学院2020届西部支教应届毕业生,将追随学长们的足迹,奔赴祖国西部。

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远赴新疆且末县任教,吹响了该校毕业生到西部建功立业的号角。

“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以你们为榜样,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在雪域高原之上、在渝西莽莽的大山里、在贵州偏远的村庄……保定学院的170余名毕业生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西部大地,绽放出绚烂的青春之花。

青年的担当

——去最艰苦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

侯朝茹、庞胜利、辛忠起、苏普、李桂枝……20年前,15名年轻人带着户口来到距离家乡5000公里外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他们立志把火热的青春奉献给西部,把艰难当成磨砺,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从保定出发,他们经过5天4夜的辗转奔波,终于抵达且末。“漫漫黄沙,满目荒凉,偶尔会看到几匹骆驼和驶过的汽车。”保定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刘世斌曾送15名毕业生赴新疆,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

“学校只有几排平房,泥土的地面,墙皮都脱落了,操场上尘土飞扬。”刘世斌不由担心: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能安心工作吗?只能通过写信和家人联系,一封信在路上要走上半月二十天,他们能受得了吗……

离别时,在学校门口,15人站成一排手挽着手高喊,“老师放心,母校放心,我们在这里一定会好好的!”刘世斌透过车窗,看到他们眼中的坚定,热泪盈眶。

什么才是让人热泪盈眶的青春?那就是投入到壮丽的事业中。正值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曾经一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让许多毕业生彻夜难眠。

2000年,且末县教育局在内地招聘教师,保定学院应届毕业生有200多人报名。

庞胜利的父亲在涞源县城给他联系好了工作,王建超收到了省内重点高校专升本的录取通知书,保定市多所中学向李桂枝伸出了“橄榄枝”……但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且末,就为了一句话:“那里的孩子需要老师,新学年马上就要开始,初一7个班的班主任有6个还没有着落。”

且末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风沙天气却多达200多天。嘴唇干裂、嗓子肿疼、流鼻血……15名年轻人很快就见识到了这里的风沙和干燥,“沙尘暴来的时候,天突然毫无征兆地就变昏暗了,能见度不足2米,到处都是呛人的土味儿。”

然而,首批到且末支教的15人中,除1人因特殊原因返回,其余14人全部扎下了根。

是榜样,更是召唤。

2002年,西藏日喀则教育局来保定招聘。这次要去的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但保定学院的毕业生依然报名踊跃。

“服务西部就是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苏普师兄的一句话打动了2002届毕业生闫俊良。在教学技能大赛上,好几所中学的校长都看上了他。可闫俊良却说:“靠国家助学贷款我完成了学业,现在是该我回报社会的时候了。”

西藏南木林县,藏语意为“胜利”,地处日喀则地区东北部,平均海拔4400米。当年闫俊良和其他9名同学来到这里时,整个县城也就百十来户。

“住的土坯房下雨就漏,每次都要拿出锅盆来接。吃水要到河里打,冬天河水结冰足有一尺多厚,用石头凿开再取水,一会儿手就冻得生疼。”可就是这样的条件,闫俊良仍留了下来,在南木林县第二中学任教至今。

一部专题片《到西部教书去》,让刚入学的荀轶娜感到震撼,“我一定要努力像他们那样!”2003年一毕业,她也来到了且末,揣着侯朝茹师姐寄给她的照片——学校新盖的教学楼,新建的县城广场,广袤的大漠风光……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