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人物|内科医生范力华:把一生“嫁”给了医院

2020-07-30 05:21: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中捷新友谊博物馆中收藏的范力华资料图片。图中,范力华正给自己扎针练习。河北日报记者白云翻拍

■阅读提示

她一生未婚,为方便工作,住了58年医院宿舍。

她是同事眼里的工作狂人,为练技术把自己的胳膊都扎肿了。

她不是“名医”,但因为医术扎实,把患者当作家人,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爱找她看病。

2019年,给人看了一辈子病的她,病了。手术前,她怕自己下不了手术台,从不多的积蓄中拿出一万元钱预交余生党费。

2020年6月11日,她因为癌细胞转移,再次入院。

病床前,记者贴近她的耳朵,问她这一生有什么心愿?她掉了眼泪,“还想上门诊。”

她叫范力华,78岁,黄骅市骨科医院内科医生。

范力华在黄骅市骨科医院负一层的宿舍。 河北日报记者白云摄

住了58年宿舍,只为方便患者随叫随到

黄骅市骨科医院负一层最西头,下沉空间的门把手有些潮,推门进入房间,一张病房里常用的单人床,两个凹陷的旧沙发,木架上一个搪瓷洗脸盆,两个简易塑料衣柜,一份写满字的病历本摊开在泛黄的写字台上。

从1999年被返聘到这家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兼副院长,范力华在这间不足12平方米的地下室,住了已有20年。

“住宿舍,患者有什么事,能随叫随到。”病床上的范力华费劲地喘息。从2017年确诊肺癌,这是她第二次住院治疗。

和范力华坐了20年对桌的老同事杨俊杰又来看望她,走出病房,他摇着头,“老范这一生,外人很难理解。她不买房,不旅游,不图吃穿,一年365天驻扎医院。每天一睁眼,先把全院90多张病床转一圈,不管是不是她管的病号,都进屋和人家聊两句。”

这份不理解中,患者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范大夫是个好人,2016年我孩子因车祸骨折,在这儿住了1个多月医院,每天早晨老太太穿着白大褂进来听听诊,问问情况,我心里就觉得踏实、觉得暖和。其实我们那床,不归她管的。”患者家属杜金华回忆。

黄骅市骨科医院的宿舍,只是范力华一生中住过的宿舍之一。

范力华1997年从原中捷农场医院(现沧州渤海新区中捷医院)退休。退休前,她在这家医院住了36年宿舍。

刘福华是范力华在原中捷农场医院的同事,“早些年医院条件差,老范就住一间土坯的二人宿舍。后来医院搬迁、盖了大楼,提拔她当了副院长,分给她一间独立的办公室,里面有张长条沙发,晚上她就睡沙发上。”

刘福华回忆,那间办公室很简陋,没有任何生活必需品。而范力华在黄骅骨科医院的地下室宿舍,他也去看过,“都差不多,洗手如厕,都得出门走挺远。老范这一生,不讲究这些,她心里就揣着工作,一心惦着患者。”

每次医院有抢救病人的急活儿,范力华都是穿戴整齐从宿舍冲出来,“老范都是穿着衣服睡,就怕晚上有病号急救,这样能节省时间。”同事们说,冬天,范力华总是裹着一件军大衣蜷在床上,有病人喊,一掀衣服里面就是白大褂。

记者就此向范力华求证,她听完笑了,“就想多干点。有人需要你,感觉还是挺好的。”

1961年,范力华从河北沧州医学专科学校(现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中捷农场医院。参加工作前几年,她还回家陪父母过年。几年后,她的母亲去世,从那之后,她几乎年年大年三十在医院值班。

医院,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她的家。

2017年5月20日,正在工作中的范力华咳了一口血,被同事们拉着去拍片,发现肺部的肿瘤已经长到了4厘米。她坚持不做治疗,希望能继续工作。她的侄女范志凌“押”着她到天津肿瘤医院做手术,经过多番检查,确定当时全身只有肺部一处病灶,做胸腔镜手术进行摘除应该会有较好的术后效果。

范志凌陪床一周后,因孩子要参加高考短暂回了趟中捷。她前脚刚走,范力华后脚就签了免责协议放弃了治疗。“胸腔镜术后有半年多的恢复期,她就是不愿意停下工作。”同为医生的范志凌认为。

回到岗位后,范力华靠一种叫安罗替尼的药物压制肿瘤。不到1年的时间里,她胸腔内的积液,一天就能到1000毫升,“一般患者早就承受不了了,我想象不出来,她靠什么还在坚持出诊。”范志凌说。

2019年1月1日一早,范力华从负一层的宿舍要走半层楼梯到一楼门诊,她觉得走路有点不听使唤,就两手扶着墙挪,走在她身后的护士喊起来,“你这个老太太怎么还不住院?这腿走路都拖拉了!”

癌细胞转移到了第六脊椎并压迫腿部神经,这回必须要住院手术了。也是从这天,范力华再也没返回内科门诊的办公桌前。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