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太行风|曲长城的“幸福套餐”

2020-10-30 05:24: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曲长城的“幸福套餐”

严春晓(中)在田间与村民畅想曲长城的未来

2018年3月,春风吹拂着燕赵大地。河北省又一批机关干部背上行囊,奔向尚未脱贫的一片片热土,开始了他们为期三年的扶贫征程。

已有两年基层挂职扶贫经历的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正处级干部严春晓,再次响应号召,克服困难,主动担当,带领刚毕业的名校硕士生韩廷耕、张占伟,来到河北省深度贫困村——阳原县曲长城。

出发前,尽管严春晓对曲长城做足了“功课”,但真正走进村里,还是让他和工作队员吃了一惊,一腔真诚跟村民打招呼,迎来的却是冷漠的眼神和尖锐的质问:“你们几个娃娃能干啥?带了多少钱下来?要是真能把水的问题解决好,三年啥都不干也给你们请头功……”

丰收的喜悦

百废待兴,“好水”破冰

水,是曲长城的命!这是严春晓的第一判断。

全面入户走访后,严春晓对这个深度贫困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2018年初,全村户籍人口1139户、300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57户1263人,占总人口的42%;其中未脱贫户356户72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在全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中体量最大;水差地贫、房破貌乱、业弱人散,相对闭塞,干群关系紧张,脱贫的基础相当薄弱。特别是饮水问题,已经困扰了村民近30年。癌症患者频频出现,因病致贫户连年递增。县政府先后从周边村子引水,水质都不理想。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有条件的村民搬到县城居住;学校教育难以为继,偌大的村庄在村里就读的小学生只剩下50多人……

几十年的难题,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破解,不折不扣完成脱贫任务,简直就是“挑战不可能”!而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硬仗,军令状已立,没有退路。

严春晓通过多方关系,找到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高级工程师齐俊启。齐工带领专家团多次现场勘察、调阅资料、仪器测量,最后提出要在村南襄山脚下打井。

消息一出,回应给他们的就是当头一棒。多年的求水经历和固化思维,让村民们已经不相信在本村范围还能打出好水,更何况是在光秃秃的山上打井,“简直就是瞎胡闹!”严春晓把村民的质疑告诉专家,专家的解释是,以前村民盲目打井穿透咸水层,而且这眼坏井正好在上水头,导致全村水质逐年变差,村庄范围内确实已经没有好水。但半山腰的缝隙是天然水库,不仅有水,而且水质很好。听到这些,严春晓心里踏实不少。反复考量后,为了这一方百姓,严春晓把“找水”寄希望于专家身上。

经过四个月的艰难准备,2018年9月8日,山上终于迎来第一批大型设备。依然半信半疑的村民像一个个“监控探头”,随时关注着山上的一举一动。而这一关注,还真发现了大问题:大设备上山没几天就离开了!原来“遇硬则硬”的大家伙,遇到了“软钉子”。钻头刚打下几米,就被软土层卡住了。拔出,再打,又卡;再拔,再打,还卡。反反复复打到36米,钻头再也拔不出来,再大的设备干着急使不上劲儿。这眼井就废了。

村民们心里刚刚升起的一丝希望破灭,非议声几乎能把严春晓吞没:“在山上找水,一看就不靠谱!”

严春晓催促中标方抓紧调整施工方案,尽快联系新的施工队上山。前前后后折腾了半个多月,第二批施工队多次到现场查看,艰苦的环境让他们望而却步。

翘首企盼中,曲长城迎来了真正的冬天,新的转机也随之到来。一家个体施工队拉着“磕头机”进场。

冬天的襄山,北风呼号,干冷难耐,零下30摄氏度的气温,棉大衣根本无济于事。不到一天,工人们忍受不了刺骨的寒冷,纷纷离开,只剩下队长王素文进退两难。

严春晓掏心掏肺地对王素文说:“水就是曲长城的命,咱们这是在为3000人造福,一定要坚持下去。从今天开始,你只管安心打井,我负责一日三餐。我们工作队给你送饭!”

大包小包的各类食品送上山。中午晚上两顿饭,严春晓和两个队员亲自下厨,每顿有荤有素、合理搭配。山路崎岖,颠簸难行,有时怕饭菜洒出来,严春晓只能一手握着方向盘,一手小心翼翼提着饭盒,按时把热菜热饭送上山,连续22天,雷打不动。

王素文的“磕头机”发挥到极限后,大型设备重新进场。严春晓与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艰辛,王素文被深深打动:没见过这样的扶贫书记。

2019年1月2日,必将被记录在曲长城的历史上:汩汩清泉喷涌而出,村民们蜂拥上山,在争相品尝第一口甘泉的同时,不忘用水桶提回家,让全家人感受“幸福的味道”。

“水是全村3000人的命根子,一盼就是30年。今天,终于让你们解决了,你们是我们的大恩人呀!”早早爬上山坡的70岁老支委苏全仁,激动地表达着全村人的心声。

也难怪,苏全仁的两个女儿在县城工作,以前每当她们回村里,二老为了女儿,都要到外村去买“好水”。

此时的水,不是一般的“好”,经权威检测,各项指标全部优质,其中锶含量0.29mg/L,达到矿泉水标准。曲长城的水质,一下子从全县最差,变成了最好。

打井治水的成功,让曲长城人看到了无尽的希望,本不被看好的工作队一下子成了全村的“主心骨”。

2020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题,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上突出短板”。曲长城治水,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的典型案例。

百废待兴,一朝破冰。有了“好水”,全村盘根错节的诸多难题,也都迎来转机。

终于出水了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早在打井找水的同时,严春晓就谋划了曲长城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布局——冷凉地区特色精品产业示范园区。

“劣势可以变成优势。曲长城地处北纬39.99度的黄金种植地带,光照充足、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质微碱,天然生态,发展特色、高效作物具有独特优势。”专家们给出这样的结论,严春晓就在专家和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下,开启了产业突围之路。

登上铲车,与村民倒运有机肥;登上运苗车,与大家一起装卸果树苗;走进地垄,指导大家科学栽种……田间地头,严春晓俨然一个“农把式”:以300亩皇菊、1.6万株苹果、万株福枣、十个暖棚为主体,万株玫瑰和多彩花海为补充的“三花三果”新产业基地横空出世。

“咱村种菊花,这可是头一遭!”70岁的村民帅振明,当过兵,见识广,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承包过村里的果园,是村里的第一位万元户,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菊花种植和育苗技术含量很高,我这一年可是学了不少东西!”如今,帅振明成了严春晓口中的“首席土专家”,负责村里产业园区菊花和果树的技术管理工作。

老支委苏全仁自豪地说:“曲长城人现在真正扬眉吐气了!”他也当过兵,算得上阅人无数,却总是说,“严书记这样的人我可没见过,他为咱们老百姓付出的太多了。”

两年多,曲长城的菊花产业已经向前延伸到大棚扦插育苗,向后延伸到烘干包装和品牌营销。创建了“阳原壶菊”“39度菊”“千米粟”“萌苹果”等品牌,加入了832官方扶贫、首农扶贫、“冀旅农品”等集采平台,开通了淘宝店,签订了兜底收购协议和消费扶贫直采基地。谷物加工厂的建立,给村民种植谷子托了底,谷子种植面积从2019年的600亩增加到2000亩。现在,曲长城的优质皇菊一朵卖到3到5元,草莓采摘一斤30到50元,品牌小米价格提升,香脆酸甜的小苹果和福枣更成为市场新宠。

土地得租金、劳务得薪金、分红有股金、衍生服务有酬金……全村200多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园区、加工厂区和建设工地打工,2019年仅务工收入一项就达60万元,平均每人近3000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

2019年9月21日,为期一个月的曲长城首届农民丰收节暨特色花果品鉴节拉开帷幕,千人齐跳广场舞,百人同采皇菊,百年传承非遗表演“背阁”闪亮登场,曲长城到处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身在外地的曲长城村民看到视频,纷纷留言:“一年没回去了,家乡变得好美!”当然,许多留言,还是采用了视频最后打出的标题——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扶贫必扶智,孩子们耽误不得

严春晓来到曲长城第二天,就做了一件让曲长城小学校长肖海文难以置信的事。晚上才到村里,第二天上午先去的却是村小学。

严春晓看到的曲长城小学,硬件不错,但贫穷与缺水加剧着村子空心化的同时,学校也几近“枯竭”。

与当时打井等诸多繁重的任务平行,严春晓死死咬住教育不放,抡开了“三板斧”——“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英语是计算机老师教的,这种现实必须改变,必须请专业老师!”

请专业老师涉及许多政策环节,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在配备专业师资之前,严春晓“就地取材”,他把自己也“取”来:亲自给孩子们上数学课。省农业农村厅往阳原县派了三个工作队,共9人,都是名校的博士硕士,严春晓是总负责人。他把这些名校高才生全部融入曲长城小学日常教学,开展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素质的教育提升。

2019年3月,严春晓把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县教科局以及镇中心学校的负责人请到曲长城小学调研座谈。参观之后,严春晓抛出几个问题:专业教师怎么招?优秀编外老师怎么聘?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大家一起讨论,给了严春晓比较满意的答案。

随后,严春晓亲自连“抢”带“挖”,三名优秀专业教师充实到教学队伍,使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课程都由专业老师授课,音乐、体育、美术、微机等课程都得以正常开设。

刘文燕是学校招来的英语特岗教师。有一天,严春晓没打招呼就去听她的课,让他吃惊的是,刘老师竟能用双语教孩子们。他与校长肖海文商量,不仅对刘文燕委以重任,还因此把学校改为“曲长城双语小学”。

在县教科局的指导下,“村校共建模式”应运而生。由村委会统筹社会助学资金,设立教学质量奖和学习进步奖,对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和期末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亲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日渐浓厚。

短短一年多,曲长城小学破茧重生。2019年,六年级毕业班综合测评成绩全县第一名!

2018年9月30日,上海东方卫视在曲长城做节目采访肖校长时,他充满怅然地说:“要是学校发展好了,出去的孩子能够再回来,就好了……”似乎这样说着说着,29名在外求学的孩子们就陆续转回来了。家长们纷纷表示:早知村里学校变得这么好,就不出去了。

有人问严春晓:“村里那么多事,你为什么先想到发展学校教育?”

——“扶贫必扶智,孩子们耽误不得!”

为曲长城织一块“锦”

“严书记在曲长城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

“严书记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住楼房,那可是连梦都没敢做过!”

村里上岁数的村民纷纷述说着……

走在曲长城,一段段残存的不规则的堡墙,见证着村子悠久的历史。然而,道路和房子也同样“悠久”,雨蚀风摧,泥泞不堪。曲长城贫穷了几十年,绝大多数人住的都是老旧房子,一遇雨天,岌岌可危。

多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严春晓对农村、对农民有深厚感情。如何让村民不花钱,既高质量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又朝着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成了压在严春晓心头的另一件大事。

说来也巧,国家适时出台了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宅基地恢复成耕地,一亩地指标交易至少30万元。严春晓和村支书武晓敏与镇党委书记薛源多次商讨,并充分征求村里意见,决定建造六层电梯楼房。

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绵绵细雨中,严春晓带众人沿着电梯井旁的楼梯登上已经封顶的一幢楼房,举目四望,仿佛看见昔日的驿马萧萧,却被眼前的一川烟雨拉回现实。严春晓指着楼下介绍:这一片是绿地,那一块是花园,这里是幼儿园,那里是幸福养老院……一幢幢新楼房在脚手架中屹立,首批400多户村民将于2021年春天从土坯房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安居。

阳原县常务副县长刘家利说,宜居小区,让曲长城提前迎来幸福生活。

而让刘家利更欣慰的,则是严春晓把被帮扶者变成了帮扶人。

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关键时刻,从中央到地方的诸多媒体传出一条消息,“刚刚脱贫的河北省阳原县曲长城村3003名村民,向湖北神农架慈善会捐赠了甲强龙针剂840支、优质菊花茶1920罐,累计价值6万元。”

与社会组织的大额捐款相比,6万元实在微不足道。但它来自全省最大的深度贫困村,捐款人不仅有老党员,还有百岁老人;不仅有普通村民,还有五保户;不仅有在校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款,还有中小学生的压岁钱……

曲长城村大人多,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相对较多,这些群体更需要关注、帮助和陪伴。在严春晓的倡议下,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严春晓带头参加志愿活动,每月捐款300元注入爱心基金,日日月月坚持下来,引发“蝴蝶效应”,自愿捐款数额十分可观,爱心志愿者团队成为曲长城的一张新名片。

严春晓给村里制订的目标是:老有所享,壮有所为,少有所学。而他最爱说的是:“曲长城现在美,将来更美,曲长城的美我带着你们去发现。”

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春晓对此深有感触:“精准扶贫是雪中送炭,乡村振兴是锦上添花。”“我现在做的,就是要在高质量脱贫出列的基础上,为曲长城织一块‘锦’,为增添繁花奠基铺路。”

能够参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并做出贡献,一辈子值得骄傲!工作队进驻的两年多,第一书记严春晓用他为曲长城村民烹制的“幸福套餐”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开山(山上引泉水)、辟地(荒地栽花果)、强基(村里建楼房)、固本(校园提质量)、立心(初心强党建)、铸魂(文明树村风),使曲长城村脱胎换骨、华丽蝶变。严春晓本人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北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所带领工作队连续被评为“河北省扶贫脱贫先进驻村工作队”;2019年荣获“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被第七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评为“最美奋斗者”……2019年底,曲长城村高质量脱贫出列,踏上了乡村振兴的列车。

金秋丰收时节,村内村外,满目金黄。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正伴随着大自然的脚步,翩然飞来……(刘世芬

(图片均由严春晓提供)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