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邯郸“十三五”期间535个贫困村稳定脱贫

2020-12-06 21:34: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刘剑英 通讯员张向前)535个贫困村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2800元增长到目前的8982.6元,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接近、达到和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数据背后,是邯郸市“十三五”期间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不懈努力。

邯郸市肥乡区发展菊花特色扶贫产业,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年产值近1.8亿元,朵朵菊花成为当地群众的“脱贫花”“致富花”。(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杜柏桦摄

“十三五”初,邯郸市共有6个贫困县,包括大名和魏县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鸡泽县、馆陶县、广平县、肥乡区等4个省级贫困县,有贫困村53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万人。5年来,邯郸市咬定目标,精准发力,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压实责任,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落细

邯郸市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建立市县领导包联、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和乡镇党委书记脱贫攻坚“擂台赛”制度。市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危房改造等12个重点工作专项推进组,形成互为支撑、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全市所有乡镇均设立扶贫工作站,所有扶贫任务重的村都有扶贫工作室,建立脱贫攻坚专职队伍。

把落实政策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核心目标和底线任务,邯郸市明确各级各部门责任,加强问题动态监测,持续开展排查整改,实现排查全覆盖、问题全清零。

教育扶贫政策高效落实。学前教育补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教育扶贫政策全面实施。2016年以来邯郸市共资助学生近240万人次,资助资金19.2亿元,建档立卡户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率100%。

健康扶贫行动深入开展。财政全额资助贫困户参加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策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落地,贫困人口慢性病门诊报销政策全面实施,实现省域内“一站式”直接结算。

住房和饮水安全全面保障。对农村危房实行动态排查、应改尽改,5年来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292户,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4067户。2016年以来,在实现贫困人口安全饮水全覆盖基础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受益人口14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6万人。

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3044元/年,提高到今年的5124元/年,保持低保标准始终高于贫困标准。强化扶贫对象衔接,逐一摸排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户,重点关注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贫困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将符合条件的整户或单人全部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

精准发力,聚焦重点不漏一户一人

邯郸市坚持把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防贫等重点事项、关键环节作为着力点,跟踪问效,狠抓落实,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一人。

贫困对象漏评错评和错退现象有效避免。按照“应纳尽纳”原则,对所有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特别是2017年7月至9月在全市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回头看”工作,有效解决贫困户漏评错评问题。严格退出程序,加大抽查核查,对不达标贫困户坚决不脱贫,防止贫困人口错退。

“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动态清零。坚持“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原则,全面排查“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截至去年9月,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在此基础上,教育、卫健、医保等部门开展常态化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扶贫产业不断壮大。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家庭手工业、电子商务等产业,覆盖贫困村535个、贫困户8.7万户,实现贫困村特色产业项目、非贫困村产业帮扶项目、贫困户产业扶贫全覆盖。探索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模式,通过资产收益、长期订单、二次分红、保底收益等方式,强化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

魏县通过设立“扶贫微工厂”发展服装加工、箱包制作等手工业,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全县共发展“扶贫微工厂”156家,带动就业6160人,其中贫困人口2500余人,人均年增收1.8万元。图为德政镇前小寨村扶贫微工厂工人正在组装太阳能电池板。(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杜柏桦摄

转移就业态势良好。利用劳务输出服务网络统计发布用工信息,组织网上“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疫情期间利用扶贫资产资本收益和光伏电站收益设置公益岗位,在原有卫生保洁、治安协管等扶贫公益岗位基础上,增设防疫消杀、卡点值守等临时性公益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2.5万人。目前全市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7.7万余人,超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

消费扶贫突飞猛进。出台《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行动方案》,实施社会购买、渠道畅通、质量提升等行动,建立产销信息周报告制度,利用邯郸农业信息网等平台发布大型商超需求信息,扩大贫困县(区)产品和服务消费。全市认定扶贫产品972个,进入国家扶贫产品目录776个。今年以来,借助全国“扶贫832”销售平台、邯郸消费扶贫展销平台及其他网络销售平台,完成销售42亿元。

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按时完成。邯郸“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大名、魏县8个乡镇44个村,搬迁总人口526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38人,规划建设10个集中安置区。目前,搬迁人口已全部迁入新址,配套教育、医疗项目全部完工,土地复垦正按计划推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后续扶持措施,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

邯郸市永年区李庄村武香环虎头鞋厂员工展示虎头鞋图案,该鞋厂在淘宝网、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设6家店铺销售虎头鞋,带动600多户村民走上小康路。(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杜柏桦摄

科技扶贫成效明显。瞄准特色产业科技需求和发展短板,贫困县(区)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等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在贫困村所在乡镇建立科技服务站73个,市县选派科技特派员316人,培训农民1.1万人。目前,6个贫困县(区)均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达22家,省级农业小巨人企业达33家。

金融扶贫安全运行。完善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机制,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2亿元。针对疫情对扶贫龙头企业和贷款贫困户的影响,金融机构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对新发放贷款、续贷和展期需求提高办理效率,今年发放贷款4232.6万元。

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精准到位。全市选派驻村工作队535个、驻村干部1605名,安排3.9万名帮扶责任人与8.7万贫困户结对子,通过“走贫日”“交流日”“恳谈日”及扶贫心愿网“三日一网”制度,一户一策帮到点扶到根。

改革创新,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围绕加快脱贫攻坚进程,巩固提升脱贫质量,邯郸以创新思维推进脱贫攻坚,多项改革举措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扶贫“微工厂”促进就地就业。2017年起,邯郸市利用农村闲置土地、闲散劳动力等资源建设村级“扶贫微工厂”,探索出一条群众增收、集体增益、企业增效、产业增强的“产业+就业”扶贫路子。全市建成“扶贫微工厂”527家,覆盖393个贫困村,带动家门口就业4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1.5万余人。这一做法被国务院扶贫办列入全国“脱贫攻坚100计”第一计。今年疫情期间,邯郸市通过发放稳岗补贴、减免房租等措施,推动扶贫微工厂率先复工复产。

邱县古城营镇东杜林疃村莲藕种植基地工人采挖莲藕。近年来,邱县因地制宜发展红薯、莲藕、金银花、甜叶菊等特色种植,建立“龙头企业带动、部门包联帮扶、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有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杜柏桦摄

精准防贫从源头控制贫困增量。在减少贫困存量的同时,2017年邯郸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精防贫机制,有效控制贫困增量。精准防贫聚焦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两类重点人群,设定收入和支出两个认定条件,采取自上而下筛查和农户自下而上申请两种筛查方式,通过基金救助、就业援助、社保兜底、专人帮扶等措施,有效化解支出聚增或收入骤减带来的致贫返贫风险。2017年以来,全市共救助4589户,发放救助资金5434万元,把1.8万人拦在贫困线外,彻底解决了边脱贫边返贫、边减贫边增贫及边缘户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探索了一条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有效路径。

统筹推进非贫困县脱贫工作。在抓好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同时,针对非贫困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等问题,邯郸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贫困县和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着力解决非贫困县非贫困村“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等问题。压实非贫困县县乡两级主体责任,配强县乡村扶贫工作力量,在精准识别、促进增收、强化保障等方面,建立起促进整体脱贫的工作机制和体系。

近年来,鸡泽县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大力发展樱桃产业,形成集樱桃种植、交易、采摘、旅游等于一体的产业链,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图为小寨镇要东庄村果农正在分拣樱桃。(河北日报资料片)王洪超 摄

据介绍,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邯郸市将进一步夯实各级各部门责任,推动脱贫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能力。

责任编辑:马南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