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张家口:姚桂苹用“新”诠释地方小戏之美

2022-02-21 12:19: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康保县文化馆馆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康保二人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桂苹表演《金笊篱》剧照。  姚桂苹供图

在张家口市康保县城西的文化广场上,一座十余米高的二人台《挂红灯》雕塑总能吸引过往游客的目光:一男一女两位身着二人台传统戏服的演员,手提灯笼翩翩起舞。“康保二人台是我家乡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台’。”提及家乡戏,康保县文化馆馆长、国家级非遗项目康保二人台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桂苹说,作为非遗传承人,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二人台艺术发扬光大。

“土生土长土料料,土言土语土调调。”语言是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康保方言音调直来直去、利落硬朗,体现在二人台表演上更显酣畅淋漓。“康保二人台是各门艺术的综合,它包含了民歌、民间舞蹈、民间丝竹乐、地方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最大特点是以康保老百姓的生活为素材,以康保方言为念白,因此特别贴近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审美。”姚桂苹说。

“莜面窝窝羊肉汤,香就香在味道上。”在康保二人台里,像这样形象生动、清新朴素的唱词有很多。在姚桂苹看来,正是因为原汁原味表现生活,才让二人台深深扎根在康保大地,百余年来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从小耳濡目染,姚桂苹早已将这火辣辣的家乡调融入了血脉。

至今,姚桂苹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下地干活,田间地头,老人们边干活边拉开嗓子唱上一段,一瞬间就能让人沉浸在表演者眉飞色舞、风趣幽默的唱段中,把做农活的苦和累抛到脑后。从小听着二人台长大,姚桂苹说,她对家乡戏的喜爱就跟走到哪儿都想吃莜面一样,放不下。当时康保村村都有三五人组成的业余二人台小剧团,走村串巷演出。每当村里有演出,她就搬着小板凳坐在最前排有滋有味地听着、看着。

13岁起,姚桂苹师承康保县二人台民间艺人乔七子,开始了二人台学习。因为热爱,一旦扑进去就全身心投入,没几年她便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1989年,因嗓音洪亮、舞姿优美,姚桂苹被选入康保县二人台艺术团。在那里,她的二人台干嗑技艺突飞猛进。

干嗑,最早为民间顺口溜,随着二人台的出现与发展进入表演场所,一般在二人台开场前当作暖场表演,演员可即兴发挥边说边唱,后来成为单独的表演形式。一段好的干嗑合辙押韵、幽默风趣,极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姚桂苹的干嗑表演出神入化、灵动优美,活力四射。

扎根在康保广阔的土地上,接受着康保风土人情的滋养,姚桂苹将二人台唱到了更大的舞台。2000年至今,由她主演的二人台小戏《压糕面》《摘花椒》《媒婆自述》《红娘李翠玲》等先后荣获省市多个奖项。2012年,她还带着干嗑《红娘李翠玲》到清华大学演出,赢得了满堂彩。近年来,她大胆对康保二人台干嗑进行改革创新,将戏剧表演与现代舞的编排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作为非遗传承人,姚桂苹始终将传承弘扬康保二人台艺术放在心上。“康保二人台的传承一直靠着口传心授,没有留下纸质剧本,这制约着它的有效传承。”姚桂苹说,流传至今的康保二人台传统大剧有30多个,小剧目120多个。目前,她正在着手进行传统剧目剧本的挖掘整理,为地方戏传承夯实基础。

除了传统剧目,近年来新创作的康保二人台现代戏有大小剧目共50多部。其中,2021年姚桂苹参与创排的乡村振兴题材二人台干嗑《金笊篱》,参加了河北省庆祝建党100周年群众文艺汇演和河北省非遗优秀节目展演,还受邀参加了中国东部地区曲艺优秀剧目展演,反响强烈。姚桂苹认为,传承需要守正创新,在挖掘和传承康保二人台本地文化精粹的基础上,需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同时借鉴融合其他民间艺术元素,不断推出唱响主旋律、抒写新时代的作品。 (河北日报记者曹 铮

责任编辑:严越萱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