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在纵览 看见自己 | 沧州黄骅七旬“船模王”,发誓造出渤海湾所有船只模型

2022-09-16 16:35:0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李家伟 通讯员 周如凤、张发利

73岁的王洪恩是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冯家堡人,只上过一年小学,却凭着极强的记忆力和悟性把“船模”做得炉火纯青。从2003年至今,他手工制作了近百只船模,成为人们口中的“船模王”。王洪恩做的船模最大的特点是在延续“有眼有钉、有板有缝、结构选材相对应”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将渔家汉子对海洋渔业文化的亲切熟知和对渔船亲密无间的感情寄托融入其中,使自己的作品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富有灵动感的“真船”。

图片 2.png

“爱船”情怀融于心

王洪恩出生在渔民家庭,从小在海边成长,对大海和渔船有着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对船的喜爱,他说“一辈子都喜欢不够”,那种感情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骨子里。

王洪恩小时候特别喜欢跑到木匠家里看造船,还经常学着木匠的样子做小船,再把做好的小船拿到水上漂,玩得不亦乐乎。家境不好的王洪恩16岁就跟着大人出海,成了船员。他喜欢钻研,加上勤学好问,20岁就当了船长。那时的渔民春、夏、秋三季出海,冬天修船、造船。怀着对船的喜爱,王洪恩总是加入其中。26岁时,他不再出海,在生产队参与造船。“造船有太多讲究,结构比例分毫不能差,尤其是各个部位的横竖线条,更需要精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活糙线不糙’。”王洪恩认真地说。

爱船,更爱父老乡亲。36岁那年,王洪恩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带领群众实施渔业包干责任制改革。后来,他经过商,当过村主任,在忙碌中奔波了几十年。

2003年,王洪恩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手工制作出第一只风帆船船模。大船需要什么材料,就找来什么材料,准备好切割机、锤子、凿子、刨子、小锯、锉刀等,王洪恩便忙活起来了。一个月后,一只长2.1米、宽0.7米的风帆船船模做好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船模上那些很小的零件,都是王洪恩一点儿一点儿“雕刻”出来的,有的零部件材质还是他从废酒盒、茶叶罐中淘来的。

图片 3.png

2016年,王洪恩开始圆自己的船模梦。他的第一个梦想是要做出冯家堡曾用过的所有船的模型。两年多,他完成了第一个梦想:把冯家堡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用过的所有船的船模都制作出来了,有舢板、一品挫錾风帆船、马槽、棍网船、帮摇双帆流动船、二品连环錾风帆船、张网船、“黄渤海”等十余种。

后来,王洪恩又开始圆第二个梦:把渤海湾所有船的模型都做出来。如今已经做出了30多种。

图片 4.png

把记忆刻进船模

王洪恩识字少,对做船模却很有天赋,他做的船模完全靠记忆。船模大到甲板、侧板、龙骨、船柱,小到小拐子、锚等,讲起船的构造,许多“古怪”的叫法脱口而出,非常专业。

制作船模,王洪恩没有半点儿马虎。每一只船模上他都用铅笔画出精准的标线,不但比例没有误差,而且对于每一个部件,该平衡的地方、该垂直的地方,更不能有一丁点儿偏差。“因为有一个小部件出现偏差,在航行时就会增大危险系数。”王洪恩严肃地说。

图片 5.png

精致的船模体现着王洪恩高超的制作技艺,也“刻”进了他的难忘记忆。23岁时,正值秋季禁渔期开渔之日,由于网中鱼货较多,船桅杆吊装用力过大,致使桅杆断茬儿。怎么办?靠岸停船请外地专业师傅维修至少需要两天,生产队要损失上万斤鱼货收入。凭借着平日对船舶知识的熟稔和一股冲劲,王洪恩带领船员连夜抢工,赶在第二天一早船出海正常生产。大家都夸:“洪恩,好样儿的!”

船模上每一个小小的部件,都是王洪恩一点点儿打磨出来的,包含的是心血和热爱。他说,做一个船模一般要20多天,但里面的小零件要比大部件更费时费力。王洪恩的左手大拇指有一块骨头严重突出,那是被锯子伤的;右手大拇指指甲磨损严重,大面积失去了血色;腰也总是疼得坐不住……制作船模,使他的身体多处受伤,但痴迷和热爱战胜了一切。

图片 6.png

为了能看到更多的船型,王洪恩出门旅游总爱去有海有船的地方,厦门、蓬莱、刘公岛、唐山等,他都去过。那年,王洪恩在山东蓬莱旅游时,看到几公里外的一只机械船,很喜欢。他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回到家20多天就把船模做好了。王洪恩凭借大脑的记忆和灵巧的双手,打造出了一只又一只精致的船模,更为可贵的是王洪恩能如数家珍地向大家讲解每只船诞生的年代、适宜的地理环境以及劳动人民对其不断改造的演进过程,让人如同徜徉在渔业发展的历史画卷之中,品味、欣赏、怀念……

“船模王”的传承梦

在王洪恩的船模工作室,几十只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风帆船和机械船模型呈现在眼前,有一种置身于码头的感觉。

“我更喜欢制作风帆船船模,因为现在的机械船制造都有标准的数据和比例可供参考。作为见证海堡渔业发展艰难时期的风帆船已经成为历史了,祖辈们并没有留下关于风帆船的制作技艺和数据。我不想让风帆船技艺就这样‘消失’,所以凭借着自己的记忆,慢慢摸索着做出了这些风帆船船模。在制作过程中,我多次修改,最后总结出了标准尺寸和许多细节。但我文化水平低,这些都记在了大脑里,不知如何整理。我特别希望能有人传承这项造船技艺,我来义务教授,真怕这项传统技艺会失传……”说到这些,王洪恩眼圈红了。

图片 7.png

王洪恩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船文化,他非常喜欢给孩子们讲授“船”的故事。他曾经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渤海新区的船文化,孩子们很喜欢。“‘东北牛’尖嘴、尾大、载重大,主要使用网具是地张网,有记载,‘东北牛’是南排河船厂引进制造的船型;‘黄渤海’吃水深,是远海作业的主力军……”提起这些,他滔滔不绝。

七旬老人心怀公益心。筹划了近半年的2022年“五一”金沙滩船模展的愿望因疫情等原因没能成真,王洪恩没有气馁,不断忙碌着新船模的成型,继续用他的执着和信念去实现他的梦想。“在我们依海而兴、向海图强的今天,需要让下一代知道我们来时的路,需要守住我们的根和魂,这是我们走向幸福明天的不竭源泉。”王洪恩对传承海洋渔业文化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

图片 8.png

责任编辑:李家伟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