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名角面对面 | 侯红琴:“梅花”香自苦寒来

2023-05-09 14:01: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人物印象:

侯红琴,国家一级演员,曾获中国戏剧第十七届“梅花奖”、第三十届上海戏剧“白玉兰奖”、中国第八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第二届擂响中华全国戏曲精英大赛总冠军。现任西安三意社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肖玉玲大师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流派传承人。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杨佳薇 李春炜/文 王建/图

3.jpg

非常温和、十分亲切,嘴角弯弯,总是带着笑意……初见侯红琴,就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她不动声色地说着“梅花奖”、“三意社”和秦腔,从幼时考上周至县戏校,再到西安艺术学校深造;由一名秦腔“小白”,到摘得中国戏剧最高奖,再到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掌门人……你很难想象,眼前的她已经在秦腔艺术园地里默默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不仅是戏曲演员,更是一名管理者,她早已是“红花”,却甘当“绿叶”,她把自己的艺术生命完全融入了秦腔艺术的血脉。

感受“北方戏窝子”的热情

“这是我第一次到石家庄来。”4月30日,见到侯红琴时,她刚赶到河北杂技团天缘剧场,化妆间里,她正走着她最熟悉的流程,对于第一次来到石家庄的舞台,她有些兴奋也有些遗憾,“兴奋的是终于带着我们自己的剧目来了,遗憾的是,这次是学生的专场,我可能不唱。”

侯红琴这次带着三意社的看家戏《火焰驹》参加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不过作为折子戏专场——“青年戏曲人才展演”,上场表演的是她的学生齐家乐,“她刚刚20岁出头,很优秀,虽然我不上场唱,但是我也会上台介绍一下剧目,能参加就觉得很荣幸了,对于他们年轻人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2.jpg

侯红琴把这次到石家庄演出看成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她看来,被称为“北方戏窝子”的河北,是中国戏曲发祥地之一,河北戏曲史几乎就是大半部中国戏曲史,一直很想来。 “传统历史文化艺术,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去县里、村里演出,能来到‘北方戏窝子’演出,真的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希望更多人能看见。”侯红琴说,这次会演也为戏曲院团特别是基层院团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是演职员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河北的戏迷真的不少。”侯红琴走进天缘剧场时,听见观众的议论:“今晚有秦腔,是我最喜欢的。”跟着秦腔长大的侯红琴,没有想到,在石家庄还能有这么多喜欢秦腔的观众,而且还不止一两个,“我在石家庄还有个老朋友呢,他一直听我的戏,我们联系已经有好多年了,这次才知道他就是石家庄人。”

1.jpg

这样的感受,侯红琴在演出时经常会有,今年春节期间,侯红琴领着西安三意社百余位演职人员不辞辛苦,辗转陕西西安、宝鸡、富平,宁夏彭阳,甘肃秦安等多地,43天92场轮番演出,为当地观众送去一场场秦腔“盛宴”。“天气很冷,我们在台上冻得发抖,可是我看见台下盖着棉被坚持看戏的观众,我心里是暖暖的。”

石家庄演出当晚,这位石家庄“铁杆粉丝”也来到了现场,20多岁的小伙子对戏曲的热爱,让侯红琴特别开心,“我一定会再来河北的,这里的戏曲氛围很好。”

融入人生血脉的秦腔

说起自己的戏曲人生,侯红琴觉得自己是属于“幸运”的那部分人,没有太多的曲折,没走太多的弯路,生长在美丽的戏剧之乡周至,从小就被萦绕身边的戏曲气氛所感染。在父亲的支持下,1984年她如愿考上了周至戏校,一年后,考上西安市艺术学校,由此开启了自己的秦腔生涯。

因为热爱,在校期间,侯红琴是最刻苦的那个,爱学习,勤练功,乐在其中,从不觉得是吃苦, 戏曲的唱,是“四功”之首,侯红琴的唱腔不仅学习继承了秦腔传统唱腔的风味,而且唱得轻松流畅,自然优美,赋予了秦腔传统唱腔以时代感。 1987年,还在西安艺术学校上学的侯红琴首次亮相陕西省戏曲春晚,一曲秦腔《三娘教子》唱罢,新式的表演令三秦观众眼前一亮。

5.jpg

“一曲唱罢,似乎一夜间就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侯红琴感慨,自己的秦腔艺术之路上,每一步都走的幸运而踏实,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先生成了她“如何唱戏,如何做人”的职业航程引路人,肖玉玲为侯红琴亲自教授了《苏三起解》《表花》《探窑》等传统经典折子戏,“先生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唱戏,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1991年,侯红琴与西安市艺校20多个成绩优异的同学一同被分配到了西安三意社,刚进三意社,就排演了《法门寺》《玉堂春》《三娘教子》《狸猫换太子》,以及《少帝轶事》《曲江情》等戏,让大家在“实战”中得到精进与锤炼。

1997年,在时任团长樊允哲先生的倡导下,三意社推出青春版《火焰驹》,侯红琴在剧中饰演女主角黄桂英。与生俱来的天赋,加上长久的学习与积淀,让侯红琴的表演在“黄贵英”身上完全爆发——她对人物的塑造合乎规范、合乎章法,而且感情到位,精神到位,演出了黄桂英的内在气质和思想个性。举手投足、撩衣拂袖,甚或摇头、掩面、左顾右盼,都是那样地巧妙、自如、优雅脱俗,令人恍觉黄桂英这个艺术形象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以至于很多戏迷见了侯红琴就说,“黄桂英来了!”

4.jpg

当年的青春版《火焰驹》排出后,不仅常在西北各地公演,更作为陕西优秀剧目进京献礼演出。也正是这部成为三意社“看家戏”的作品,让侯红琴一举夺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一年,侯红琴还不到29岁。

“我当然是幸运的,但是每份幸运的背后都有艰苦的付出。”只有她自己知道,职业生涯高光时刻的背后是在排练场的砖地一跪就是半个小时、腿上绑着沙袋练习跑圆场的时光,是把秦腔融入人生血脉的坚持。

说走就走的演出行囊

2005年,秦腔名角侯红琴成为百年秦腔剧社三意社党支部书记兼总经理,这一年她刚30多岁。

“其实是有过犹豫的,我是一个不大爱操心的人,从小到大,就是唱戏,可以说不闻窗外事。”侯红琴说,可是,她心里也深深明白:从学校毕业到今天,她的成绩都是秦腔给的,“我要把多年的积累用在秦腔事业的发扬光大上,而这只做演员是远远不够的。”

陕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陕西地方戏曲却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我希望尽己所能推动秦腔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时代性,并将这一古老艺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这些年来,侯红琴的办公室有两件必备物件,一张钢丝床,另一件是行李箱,里面备有春夏秋冬的衣物,是她随时说走就走的演出行囊。“我的生活就是在外面演出,我的朋友笑言,我女儿知道的妈妈的味道,可能就是方便面的味道。”

愧疚是有的,但一边是戏迷如火般的热情,一边是秦腔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侯红琴想追赶的是时间,“一方面我希望更多出去演出,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另一方面我希望能将舞台让给有才华的年轻人。这次来石家庄参加会演,也是希望带带学生。”看着齐家乐在台上的表演,侯红琴满是感慨:时代变了,能坚守的戏曲演员,真的是一种热爱。“戏曲演员非常艰苦,他们从十一二岁就踏上这个事业的道路,为此他们放弃了很多,把最宝贵的年华投入科班学习,可是时代的变化,让他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

“这些年,三意社排的很多新戏大戏,也是年轻人挑大梁,有时候,我还会在台下当‘绿叶’给他们伴唱。《火焰驹》这个剧目是我的剧目,也是家乐的剧目,”  侯红琴说,今年三意社准备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创建戏剧研习班,为秦腔舞台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年轻人才,育新人、兴文化、凝合力,把秦腔艺术品牌越擦越亮。“传统民族文化艺术,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秦腔演艺人才的培养,给人才提供学习平台,提高他们的待遇,促进传统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谭悦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