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再获雨果奖背后的文化自信

2016-08-26 09:47: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整个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强的存在感和更多的话语权。

    □天歌

    最近几天,中国文学界可谓是双喜临门:先是曹文轩于8月20日下午,代表中国作家第一次站上世界儿童文学的最高领奖台,领取了素有“小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国际安徒生奖;然后是8月21日,有“科幻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第74届雨果奖公布评选结果,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无论是“小诺贝尔文学奖”,还是“科幻界诺贝尔奖”,都足以证明这两个文学奖项的分量之重。尤其是科幻女作家郝景芳所获得的雨果奖,对中国文学界来说更是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2015年的雨果奖,同样被中国科幻作家获得,获奖作品是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两名作家,连续两年荣获世界科幻文学的最高奖项,这确实很难得,也证明了国内科幻文学目前所具备的较强实力,以及当下国内科幻文学创作的崛起和兴盛。

    然而,笔者更愿意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文学事件。想必很多70后、80后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印象,那就是自己小时候读过的一些科幻文学,即便作者是中国人,但是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却几乎都是“外国化”。反过来说,如果真有某部科幻作品中的主人公用了中国人的名字,反而会让人觉得有些不习惯。为什么会这样?说到底就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优秀、经典的科幻作品,都是外国人创作的,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文化垄断,迫使我们的作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更像科幻作品,就只能遵循别人的规则和体系。

    站在国外创作者的角度,这是一种文化垄断;但是站在国内创作者的角度,这就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但是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有很大改观,比如刘慈欣《三体》中,主人公叶文洁、汪淼、史强等,完全是中国化的名字;郝景芳《北京折叠》的主人公直接就叫“老刀”。看上去作品主人公名字的中国化很平常,但背后体现出的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自信,说明中国作家已经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科幻文学。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整个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强的存在感和更多的话语权。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科幻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受到世界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文学艺术的输出和发展,不能只依赖客观条件,还应该主动培养足够数量的读者群体和质量过硬的作者队伍。正如刘慈欣所说,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已经把世界连在了一起,我们的传统文化输出固然很重要,同时也应该有更多的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面对星空的文化输出意识,持续创作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屹立于世界文学舞台。

相关新闻

女神的逆袭!中国女作家郝景芳获“科幻诺奖”雨果奖

2016-08-21 22:04:33

有科幻界诺奖之称的2016年科幻界”雨果奖”,8月21日公布。中国科幻女作家郝景芳凭借《北京折叠》(Folding Beijing)获得最佳中短篇小说奖。这也是继刘慈欣之后,又一位中国科幻作家获得雨果奖。消息传来,刘慈欣正在上海举行读者见面会,他第一时间表示祝贺。

曹文轩: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国际水平的儿童文学

2016-07-01 11:16:10

在2014年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殷切地说:“儿童文学很重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