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数学家李冶

2016-09-02 09:43: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艳荣

不朽的数学家李冶

李冶雕像

不朽的数学家李冶

封龙书院建筑群

不朽的数学家李冶

位于栾城中学里的李冶雕像亭

    1251年,史天泽驻守真定,他兴教育,劝农桑,广纳贤士。在秋高气爽的暮色中,一位59岁的儒士在学子们的簇拥下踏上了真定路栾城县的故土,他就是金元之际最伟大的数学家李冶。

    □梁 勇

    一

    李冶家学深厚,博览群书,兼修文学、史学、数学、经学。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

    李冶(1192~1279),字仁卿,号敬斋,元代真定路栾城县(今石家庄市栾城区)人。他出生的年代,正是金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时期。李冶父亲李遹是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在大兴府尹胡沙虎手下任推官,母亲姓王。

    泰和八年(1208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军队开始向金朝进攻。李遹的上司胡沙虎是金朝臭名昭著的大权奸,“声势炎炎,人莫敢仰视”,动辄打骂同僚,甚至“虐杀不辜”。李遹常据理力争,置个人生死祸福于度外。但行走于虎狼之室,不得不小心。他为防不测,把妻儿送回故乡栾城。少年李冶,就到栾城邻县元氏封龙书院求学。

    至宁元年(1213年)胡沙虎篡权乱政,李遹被迫辞职,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从此不再过问政事。吟诗作画,颇有名声。父亲的正直为人及好学精神对李冶深有影响。

    李冶儿时本名李治,为什么改名李冶?后世有两种解读。一说李冶成年后熟读史书,感慨唐高宗李治助长武则天专权,导致大唐沦为武周,耻与李治同名,故改名李冶。一说金朝曾推崇儒学,禁止平民和古代帝王同名,李冶就把李治减去一点,改名叫李冶。

    李冶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对文学、史学、数学、经学都很感兴趣。《元朝名臣事略》中说:“公(指李冶)幼读书,手不释卷,性颖悟,有成人之风。”李冶常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又说:“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他年轻时曾与好友元好问一起外出求学,拜文学家赵秉文、杨文献为师。

    正大七年(1230年),李冶赴洛阳应试,被录取为词赋科进士,一举成名,时人称赞他“经为通儒,文为名家”。

    二

    国破家亡的命运,使李冶决绝了仕途,潜心研究学问。

    李冶得中进士,本是走向成功的标志,同年踏进仕途,被授予高陵(今陕西高陵)主簿,但此时金王朝已日薄西山,而崛起于草原的蒙古汗国已日渐强大,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即位后,出兵攻入陕西,李冶任职属地被蒙古军队占领,所以,他被调往钧州(今河南禹县)任知事。公元1232年正月,蒙古军绕过军事重镇潼关(今陕西潼关县北),东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在三峰山大战,金军大败,不几日,蒙古军攻破钧州城,李冶不愿投降,就换上平民服装,北渡黄河进入山西,这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仕途的悲凉,国土的沦丧,使得李冶从此走上了流亡之路。

    李冶辗转到了山西的忻县、崞县(今山西宁武、原平)之间,过着“饥寒不能自存”的生活。

    公元1234年正月,金哀宗完颜守绪传位于完颜承麟后自缢而死。末帝完颜承麟也被乱兵所害,金朝灭亡。

    国破家亡的命运,使李冶决绝了仕途,只能潜心研究学问。年过四十岁的李冶经过颠沛流离后,定居崞县桐川。他虽生活艰苦,但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学问。漫漫人生路,何处是归途?李冶就在各种学问中充实自己,涉及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等。李冶不仅有先进的哲学思想,而且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做学问。他在桐川的居室十分狭小,常常不得温饱,要为衣食奔波。但他却以著书为乐,潜心学问。他的学生焦养直说他“虽饥寒不能自存,亦不恤也”,在“流离顿挫”中“亦未尝一日废其业”,“手不停披,口不绝诵,如是者几五十年”。

    同时代的学者砚坚评价李冶,只要目睹世间之书,无不熟读,从不遗漏。

    三

    数学虽被古人排在六艺之末,但李冶认为,数学是最有用的学问,于是他致力于数学研究。

    1248年,李冶写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名著《测圆海镜》,这是中国古代代数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用“立天元一为某某”(即当代数学设x为某某)解析高次方程的数学专著。后世学者们研究认为,李冶这部代数学著作,比欧洲代数高次方程理论要早300多年,是13世纪世界最先进的代数学理论专著。

    金元之际,正是天元术启蒙的时代。天元术是用数学符号列方程的方法。中国列方程的思想可追溯到东汉的《九章算术》。其中第8章《方程》,用文字叙述方法建立二次方程,但没有明确的未知数。唐代王孝通《缉古算术》已能列出三次方程,但完全用几何方法推导方程,难度很大,不易被一般人掌握。

    宋代以前的方程理论一直受几何思维束缚,方程次数不高于三次,高于三次方程就难以用几何解析了。宋仁宗时任左班殿直贾宪写成《黄帝九章算经细草》9卷、《算法斅古集》2卷,改进了传统开方法,创造了开方作法本源和增乘开方法,对古代数学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欧洲,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在17世纪初创造了类似的代数学,但是比贾宪晚了600年左右。

    李冶治学,不泥古,不唯书,既善于借鉴前人的成就,又勤于思考。有人问学于李冶,李冶回答:“学有三:积之之多不若取之之精,取之之精不若得之之深。”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善于发现,勤于思考。

    由于李冶摆脱了几何思维的束缚,在方程解析方面取得了突破,他利用天元术熟练地列出六次方程,并完整解决了分式方程问题,用纯代数方法降低方程次数,他还发明了负号和一套相当简明的小数记法。在国外,直到16世纪末,小数才有了更好的记法。由于李冶掌握了一套完整的数字符号及性质符号,他的方程已能用符号表示,改变了用文字描述方程的旧面貌,可称为“半符号代数”。大约300年后,类似的半符号代数才在欧洲产生。

    李冶的《测圆海镜》共12卷,收入170多个问题,都是已知直角三角形中各线段、利用天元术求内切圆和旁切圆的直径问题。第一卷开头,李冶列出了一幅“圆城图式”,提出了170个与“圆城图式”有关的问题,根据已知条件,分别计算出15个直角三角形各边之长,绘出各三角形的容圆公式,计算出勾股和、勾股差,然后计算出勾弦和、勾弦差等。其中19题列出三次方程,13题列出四次方程,还有些题列出六次方程,还成功地用代数方法降低方程次数。《测圆海镜》的成书标志着天元术的成熟,李冶也正是因其在天元术方面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宋元数学四大家”。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说:“以天元演之,明源活法,省功数倍。”清代阮元说:“立天元者,自古算家之秘术;而《海镜》者,中土数学之宝书也。”

    四

    李冶既是一代鸿儒,又有实用数学的杰出成就。他曾在封龙书院讲学,学子纷至沓来,以聆听李冶教诲为乐事。

    李冶写成《测圆海镜》后,到太原住了一个时期,藩府的官员曾请他出仕为官,他坚决谢绝了。后来,他到了山西平定,在那里,李冶与一代词人元好问受到当地人的敬仰。平定侯聂珪也很尊重李冶和元好问,他经常把他们接到自己府邸做客。时人常常将二人并称“元李”。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州创建“四贤堂”,以祭祀金元时期文坛领袖,“四贤”就是指杨云翼、赵秉文、元好问和李冶,可见李冶在当时名声之高、影响之大。

    然而,李冶却“眷眷于旧游之地”,怀念故乡和少年求学的封龙山。当他得知著名文学家元好问落籍真定后,马上启程,于公元1251年结束了在山西的避难生活,回到故乡栾城,“买田封龙山下,学徒益众”,开始潜心教学。李冶既是一代鸿儒,又有实用数学的杰出成就,学以致用,在封龙书院讲授数学、儒经、文学、历史等知识,学子纷至沓来,连一些有官职的中年人也慕名而来,以聆听李冶教诲为乐事。所以,他的学生越来越多,原有书馆容纳不下了,于是李冶师生共同努力,在封龙山北宋李昉讲堂故基上建起了封龙书院。从此,李冶在封龙书院从教29年,培育了大批人才,各地官府都争相任用他的学生。元朝中书右丞相史天泽及其子史杠、史杞,廉访使荆幼纪,集贤学士焦养直,翰林修撰承直郎王德渊等,都是封龙书院的学生。

    李冶长期对古人的著作进行研究,坚决反对故弄玄虚的学问和文章的庸俗化,他在《益古演段》序中说,今之为算者未必有刘、李之工,而褊心跼见,不肯晓然示人,惟务隐互错糅,故为溟涬黯黮,惟恐学者得窥其仿佛云云,旨在贬斥那些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文人。

    为了使天元术尽快传播普及,造福社会,李冶在封龙山教学时,着手撰写普及天元术的著作。他对北宋数学家蒋周的《益古集》进行研究,将此书中复杂而不易理解的几何演算法改为代数演算法,著成《益古演段》一书。此书对天元术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天元术外,李冶还对其他数学理论做过深入探讨。在刊印《测圆海镜》序中,李冶对“数”的概念作了分析。他认为“数”是客观存在的,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自然有“数”。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加以推演,数理是可以探求的。他还对轻视数学、将数学看成是“九九贱技”的错误思想进行批判,他明确表示,“术数虽居六艺之末,而施之人,则最为切务”,即使“其悯我者当百数,而笑我者当千数”,也要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数学研究,表现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李冶的《测圆海镜》标志着天元术的成熟,《益古演段》则是天元术普及的标志。他在病危时对其子克修说:“《测圆海镜》一书,虽九九小数,吾常精思致力焉,后世必有知者。”诚如他的预见,至元十九年(1282年)《测圆海镜》付梓,各地学者争相购买,很快售罄。李克修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请翰林修撰王德渊作序再版。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数学计算的需求,李冶的著作在全国流传,其数学成就被广泛应用。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水利专家郭守敬在编《授时历》的过程中,运用了李冶天元术求周天弧度。真定瞻思(大食国移民,原名沙克什)在《河防通议》一书,运用李冶天元术解决水利工程的运算,收到了良好效果。

    正因为李冶,封龙书院成为真定一带文化、科学、儒学教育中心。后世许多文人墨客纷纷题诗作赋,明代石珤在《登封龙山赋》中盛赞李冶与封龙书院,清代元氏县令曾经专门在李冶讲学的书院前,镌刻一通《禁凿胜山碑记》,把这处历史文化名胜称为“胜山”,禁止乡民砍柴凿石取土。近年,当地政府出资并通过招商引资,复建了规模宏大的封龙书院,正门为李冶建造高大塑像,院内雕塑了被誉为“龙山三老”的元好问、李冶、张德辉的塑像,成为封龙山的文化标志之一。

    五

    李冶热爱科学,追求自由,一生著述甚丰,学术贡献涉及多个领域,被誉为13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1251年,蒙哥即蒙古国大汗位,授权他弟弟忽必烈主持大漠以南汉地的军政事宜。忽必烈具有远大抱负,一心想建立大业。他四处招揽人才,充当他的谋士。他的身边聚集了设计元大都和元朝统一体制的邢台学派领袖刘秉忠,大将张弘范以及中书右丞相史天泽等河北名人,这些人都向元朝统治者举荐李冶,说他德才兼备、学养超人。1257年,忽必烈派人到封龙山邀请李冶。这年五月,李冶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见到忽必烈。两人一见面,忽必烈便迫不及待地向李冶问询治国之策。李冶从容地向忽必烈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为治之道,不过立法度、正纪纲而已。纪纲者,上下相维持;法度者,赏罚示惩劝。”他还向忽必烈提出:“辨奸邪、去女谒、屏谗慝、减刑罚、止征伐”五条政治主张,得到了忽必烈的赞赏。

    李冶会见忽必烈以后,不改初心,坚持回到封龙山继续讲学著书。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采纳了李冶的建议,起用了李冶推荐的儒生。1261年,忽必烈建翰林国史院,真诚聘请李冶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李冶以老病为由婉言谢绝,并请求回封龙山。至元二年(1265年),朝廷又征召李冶为翰林学士,他就职一个月后,认为翰林院里写文章,唯天子之命是从;在史馆编史,接受宰相监督,这是听命于人的书生之事,是官府衙役之事,不能畅所欲言,于是,他再次以老病为由辞去翰林学士职务,回到封龙山讲学读书。李冶辞官后,元世祖很敬重他,令官府仍旧每月发给俸禄。至元十六年(1279年),李冶病逝,享年87岁,忽必烈为其谥号“文正”。后人评价李冶:“金亡北渡,讲学著书,秘演算术,独能以道德文章确然自守,至老不衰。”

    李冶一生,不管为官还是治学,都不愧为楷模。他出任金朝钧州知事时,为官清廉,亲自掌管出纳,一丝不苟,“无规撮之误”。在动乱环境中,其高风亮节诚可贵。李冶在《敬斋古今黈》中说“好人难做须著力”,又说“著力处政是圣贤阶级”,这正是他为人做官的写照。

    他同情人民,面对蒙古军队的屠杀和抢掠,不仅在诗文中表现了极大的愤慨,而且在觐见忽必烈时,力劝统治者“止征伐”。他一生热爱科学,追求自由,不负辱求名。

    李冶一生著述甚丰,学术贡献涉及多个领域,他作为一代鸿儒,反对迷信名家。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把研究科技看作“玩物丧志”,把数学说成“九九贱技”。李冶深刻批评了这些错误观点,指出朱熹著述中“窒碍之处亦不可以毛举也”。

    李冶除数学成就外,晚年写成《泛说》《敬斋古今黈》等著作。《泛说》是一本随感录,记录了他对各种事物的见解和评价,体现了一代鸿儒的品德和主见。《敬斋古今黈》是一本读书笔记,与沈括《梦溪笔谈》相近,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数学和医学,以考证佐议论,博辩无穷。还著有《敬斋文集》40卷与《壁书丛削》12卷。李冶还是金元之际著名的诗人、词人,《元诗选癸集》存其诗五首,《全金元词》存其词五首。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1988年,栾城县为纪念这位令人景仰的乡贤,勒石雕刻李冶半身像,恭请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碑文立于栾城中学。1992年,国内外数学界知名人士聚集栾城,举行李冶诞辰80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李冶的优良品德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专家们一致认为:李冶是13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天元术代数学高次方程理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理论。

相关新闻

台媒:华裔数学家IQ230超爱因斯坦成智商最高人

2016-02-02 15:09:37

华裔数学家陶哲轩,他的IQ达到230,远超过爱因斯坦,被称为是史上最聪明的人。报道称,陶哲轩在24岁时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教授,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教授;31岁获得麦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奖和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35岁川籍数学家张伟摘取“华人菲尔兹奖” 朋友圈多学霸

2016-08-15 09:20:09

8月6日,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教授张伟获得晨兴数学奖金奖。该奖项被誉为“华人菲尔兹奖”,即华人数学领域的最高荣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