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评剧团创新发展侧记:一个“庄户剧团”缘何唱响全国

2016-12-12 09:12:1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如何从题材上求突破,向创新要效益,成为近年来这个“老院团”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剧照。

图为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剧照。图片由丰润评剧团提供

    □通讯员刘倩 河北日报记者汤润清

    12月9日晚,唐山市燕山影剧院内座无虚席,唐山市丰润评剧团新编传统评剧《三请樊梨花》在这里举办首场演出。

“几十块钱一张票,剧团演得好,观众看得起,真好!”年过六旬的市民张昭阳是个老戏迷,他驱车从20公里外赶来。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老戏迷支持,我们才能够坚守74年!”丰润评剧团常务副团长李朋念是剧团的台柱子,也是把半辈子职业生涯与剧团“绑在一起”的老演员。回忆剧团的历史,李朋念如数家珍。

    据介绍,丰润评剧团成立于1942年,这支仅有几十人的县级剧团,自组建以来,累计创排各类剧目作品达100多部,改革开放后年均为群众演出达500多场次。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创排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评剧《曹雪芹》《小英雄雨来》等精品剧目,在每两年一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参演中,连续6届摘得一等奖桂冠。从小剧本到大创作,这支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如今已成为基层院团中的一面旗帜,备受关注和好评。

    “最令我感慨的是剧团的大起大落。”李朋念回忆,上世纪80年代,评剧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剧团的每一次演出,都是轰动十里八乡的大事,丰润评剧团被群众誉为百姓的“庄户剧团”。为满足群众的需要,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冀东大地的山山水水。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娱乐方式和传播手段走向多元,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许多评剧团陆续解散的同时,丰润评剧团也几乎是处在了生死边缘。

    凭着一股对评剧、对剧团的忠诚和热爱,演员们经受住了下海淘金的诱惑,即使在基本工资都不能保证的日子里,他们仍坚持演出和创作。

    对于一个靠地方剧种吃饭的基层院团而言,仅有一群吃苦耐劳的好演员还不够,必须有好剧目、好本子。如何从题材上求突破,向创新要效益,成为近年来这个“老院团”不断探索的新问题。

    “丰润是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的故乡,孕育出文学大师的土地,并不缺少文化的养分,我们不能让‘金饭碗’里总是‘缺米少菜’!”丰润区文广新局党委书记、丰润评剧团团长王宝玉告诉笔者,自2002年起,剧团以展示丰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宣传曹雪芹祖籍在丰润的研究成果为己任,着手创新题材。

    2002年,精心编排的历史评剧《曹雪芹》一举荣获了第三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以及河北省第十届文艺振兴奖等多项大奖,同时作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剧目晋京演出。随后《刘姥姥》《贾母》《晴雯》等“红楼系列”评剧相继问世,并连续五届在中国评剧艺术节荣获一等奖。

    不仅有“红楼系列”,还有“红色剧目”。2012年,评剧团以抗战时期丰润还乡河两岸军民抗日为背景,以丰润籍著名作家管桦创作的同名小说《小英雄雨来》中的主人公——雨来为原型,创排了儿童评剧《小英雄雨来》。该剧一经首演,便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荣获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一等奖,在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实现了河北省儿童剧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剧目零的突破。

    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后,丰润评剧团提出“融入京津、文化先行”的思路,以艺术为媒,依托自身优势,积极与京津文艺院团对接联系,合作创排演出多部精品剧目。截至目前,在北京顺义、海淀的12个剧场演出优秀传统评剧、儿童剧近200场,剧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关新闻

唐山:钢铁企业转型造齿轮(图)

2016-12-12 09:06:31

正丰钢铁公司实现了由钢铁生产企业向齿轮制造企业转型。

唐山市路北区取缔21台燃煤锅炉(图)

2016-12-12 09:03:06

唐山市路北区以城乡接合部为重点,逐步取缔韩城镇等重点区域内的21台、共计170蒸吨的燃煤锅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