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让杂技亲民成常态

2017-10-01 17:21:4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肖 煜

杂技艺术源于民间,只有回归大众,才能找到其生命之源,杂技之花才能常开常新。国际马戏嘉年华、广场社区演出、公益专场演出……本届杂技节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惠民活动,让更多百姓有了亲近杂技艺术的机会。然而,杂技节过后,如何让杂技亲民成为常态这个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9月30日,第十六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首场公益演出在石家庄万象天成共享空间激情开场。远道而来的中外杂技演员来到百姓身边,《气球秀》《魔幻水晶球》《双人手技》《空竹》《滑稽魔术》……一个个轻松幽默、创意新颖的杂技节目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精彩的杂技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又感到意犹未尽。“今天的演出很精彩,我和孩子都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杂技,感觉既震撼又有趣。遗憾的是只能等到吴桥杂技节的时候才能与杂技亲密接触,真希望以后能够常常看到这么好的杂技节目。”市民杜宝平的话道出了许多观众的心声。

杂技本来就是街头艺术,来源于民间,最终还要回归大众、反哺大众。杂技只有回到民间,接上地气,才会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不仅要让大众有的看、看得起,还要让杂技亲民成为常态,融入到大众生活中去。

两年一届的杂技盛会集中展现了世界一流的杂技节目,让百姓大开眼界,但短短十几天的演出,远远不能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与杂技零距离接触的热情和渴望。这一点从历届杂技节进广场、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进景点、进农村,开设公益专场演出等活动中,观众所流露出来的兴奋眼神与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中,从购买马戏大篷门票排起的长长队伍中,就可以看得出。可见让杂技亲民成为常态,绝非举办几场公益演出、进几次社区或降低票价所能达到的。

在西方城市里有很多马戏团,他们都在流动性的大篷里演出,在一个地方停留的时间短则一星期,长则两三个月,演出深受欢迎,尤其在夏季,晚上热闹非凡。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把百姓喜闻乐见的杂技留在日常生活中呢?

首先,能否考虑多设立专门的杂技小剧场,为小型杂技表演提供一些常年演出的舞台,省会的天缘剧场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其次,充分挖掘“杂技+旅游”的模式,拉动杂技艺术与旅游文化的深度结合。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探秘文化古迹,体验民风民俗之时,也能感受杂技艺术的魅力。再次,让杂技亲民成为常态要有群众基础。小朋友玩耍时的贴墙倒立、翻跟头、抛沙包,公园里嗡嗡作响、花样翻新的抖空竹……其实,在民间有许多潜在的杂技高手。充分利用杂技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群众自娱自乐,使优秀民间文化不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鼓励群众和民间艺人从事文化创作、表演、宣传和传承,选拔一批以基层群众为表演主体的民间特色节目进行汇演展示,让杂技之花在大众中开得更加绚丽多姿。

杂技艺术来自民间,更应当回归民间。让杂技艺术离我们近些、再近些,让杂技艺术之根在群众的土壤中扎根深些、更深些,杂技亲民才能成为一种常态。

责任编辑:谭倩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