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河北融媒头条|“搬”出穷窝窝 “迁”来好生活

2020-08-10 04:33: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阜东新区安置区是阜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同步建设了学校、医院、超市等基础配套设施。安置区对面是规划的工业园区,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让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拿什么吸引老百姓“出山”?

——安置社区、产业园区“两区同建”,让群众搬出来安居乐业

虽然生存条件恶劣,但真要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一些群众难免有顾虑。他们最大的担忧是:“搬出去吃什么?”

打消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河北省坚持“两区同建”,在安置社区配套建设产业园区,让群众搬出来既能“安居”又能“乐业”。

从“要我搬”到“我要搬”,承德市兴隆县贫困群众李凤花就经历了这样的转变。

李凤花一家世代生活在兴隆县六道河镇周家庄村的山沟里。崎岖的山路把他们挡在了致富门外,交通闭塞、靠天吃饭,山里的贫困日子像日出日落一样恒定,过了今天就知道明天是什么样。

2016年,兴隆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周家庄村的5个交通不便的自然村,搬迁人口共计69户180人。李凤花一家就在搬迁名单中。

“不搬!”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德林到李凤花家做搬迁动员,李凤花一听就“炸”了,直接把人赶出了家门。“山里好歹有田种,搬出去吃什么?”李凤花说。

兴隆县依托当地山楂产业优势,在安置社区同步规划建设了山楂深加工扶贫微工厂,由县里统一购置数控山楂去核机,当地的龙头企业兜底,能够解决200人的就业问题。

该县让搬迁群众全程参与安置社区建设,从选址、户型设计,到基础配套设施布局,再到工程质量监督,处处尊重群众的意愿。

李凤花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搬出大山,住进楼房,还在小区附近的扶贫微工厂上了班。如今的李凤花,成了熟练操作数控山楂去核机的技术工,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

“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不止在兴隆县稳步推进,更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

河北省高度重视解决搬迁户长远生计,实行搬迁安置社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同步抓好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区等建设,同步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解决好就近就业等问题。同时,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多渠道增加搬迁群众收入,确保搬迁群众生活水平不降低、服务保障不打折、家庭就业不漏户。

在大名县金乡水岸集中安置社区,贫困户张秀娟不仅住上了新楼房,还在离社区不到2公里的工业园区实现了就业,每个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在她所在的社区周边,还配套建设了农业园区、商贸园区等,能够吸纳就业2450人。

从涞源县东团堡乡箭杆河村搬到县城安置区的贫困户罗莲坤,经过培训后,已在县城扶贫产业园区大美太行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就业,每月收入约2000元。

“两区同建”,让群众搬出来安居乐业。目前,全省规划的632个扶贫产业园区已全部建成。110个集中安置项目配建了扶贫光伏,成为贫困户稳定、重要的收入来源。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