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两会特刊·民生热议|健全体系,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023-01-15 07:04: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七版特刊 头条 配图_副本.jpg

河北省首家由出版人开办的24小时书店——呈明书店“在暗夜为读者呈现一片光明”,是省会市民文化夜生活的一处诗意栖息之地。(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内容如阵阵春风,给人无限温暖。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渠道,完善城乡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注城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文化惠民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河北省持续加大投入和协调力度,已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前几年,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较少,且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进缓慢。目前,这种情况得到很大改善,我们村更是变化巨大。”省人大代表、唐山市丰南区小集镇柳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凯说,近两年,柳河村修建了6万平方米的柏油路面,建起了文化墙、文化场馆,特别是2022年初,还专门建起了讲述村子发展变迁历史的村史馆。

村庄小变化,折射出整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大提升。近年来,随着政府大力投入资金、人力,基层的文化设施得到极大完善。目前,全省“三馆一站”实现全覆盖,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完成总分馆建设,省市县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范围持续扩大。

“设施建起来、活动多起来、人气旺起来、精神足起来——这是各级政府的期盼,也是老百姓的期盼。目前,我们正在向这样的目标奋进。”周凯代表说,一直以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就在偏远城镇和农村。当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达标情况,在乡镇这一级占比较低。因此,下一步就是要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均衡发展,完善标准化体系。

连点成线、接线成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不断延伸的网络,只有织密这个网络,才能真正惠及更多百姓。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普遍达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将迈上新台阶。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骨’,骨骼强健,身体各部位才有牢固的支撑。建议各地尽快完善机制,进一步落实向基层倾斜的要求,持续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从措施、资金、人力等层面形成合力,让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不仅‘全覆盖’,而且‘尽其用’。”省人大代表、故城大运河博物馆馆长刘新岗说。

提质增效,让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加“多元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应。

“在网络化、快节奏的当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更加需要多样化的文化滋润。”省政协委员、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编辑部主任刘珂辛认为,不断做大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这个大蛋糕,是人民的需求、时代的需求。

生产优质产品,主动输送基层。不久前,国家文物局、中央文明办公布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征集结果。河北博物院《传统文化惠万民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和邯郸市博物馆《邯博志愿者“流动博物馆”服务项目案例》两个产品项目成功入选。

“文博单位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立足自身资源特色,通过创新和积极作为,能够更好地打通博物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省人大代表、蔚县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艳萍说。

深入学校、军营、企事业单位、景区以及偏远乡村,将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伤病患者、留守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身边……流动博物馆、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放映室等新型公共服务方式,正在成为河北省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供应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高质量发展,意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老百姓实现精准对接。

“二人台、秧歌、广场舞、快板……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群体甚至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味均不同。所以,在丰富文化产品供应的同时,还要根据群众需求,及时调整、量体裁衣。”省政协委员、张家口市康保县文化馆馆长姚桂苹建议,突出公共文化供给的地域特色,以群众多元需求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让公共文化服务从“单向输送”转变为“双向互动”,把公共文化资源盘活用好。

“文化包罗万象,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力量需携手同行。在资金扶持、技艺传承等引导上,要有的放矢。”省人大代表、衡水市图书馆馆长田葵表示,可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服务资源配送等。

拓展空间,让更多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成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持久惠民的工作。对于各地来说,在健全完善既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的同时,还要紧跟网络时代步伐,针对人们的多元需求,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制服务,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快捷。

“最近这两年,河北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数字化’。比如,打开手机关注‘乐游冀’微信小程序,不仅可预约全省各地景区门票,还能在线浏览河北省丰富的非遗项目,预约博物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刘珂辛委员说。

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促进了供需双方互动,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按照“十四五”全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规划,河北省将持续优化升级河北公共文化云平台,建立具有河北特色分级分布式数字文化资源产品库群,创新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模式,让群众在“指尖”提出需求、在“云端”获取服务。

与此同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创新创造和创意,积极拓展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上新”。

艺韵独特的图书馆、主题鲜明的文化驿馆、设计感极强的文创园区……如今,在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竞相涌现。

“通过文艺创作、研学传承、传播展示、讲座交流等形式,在街头、社区、城乡大力开展文化艺术普及、传承等活动,零距离服务群众文化生活。”在省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英坡等人看来,创新打造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书吧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向群众免费开放,将公共文化服务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能够让文化惠民辐射带动效应逐步呈现。(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